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

  • 编号:Y13·2231021·2018
  • 作者:【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 著
  • 出版: 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2年09月第1版
  • 定价:45.00元当当22.50元
  • ISBN:9787100209441
  • 页数:145页

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雕塑家和艺术理论家,他的实践和理论倾向于新古典主义立场,反对印象主义、写实主义和科学实证的方法,他的艺术思想集中反映在1893年出版的《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一书中,瑞士美术史家沃尔夫林曾称赞此书“像久旱土地上一场凉爽清新的甘霖”。在书中,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提出了一个以古典时代遵循的艺术规则为基础的审美体系,通过“视觉与运动”“形式与形相”“空间观念与视觉表现”“平面观念与深度观念”“浮雕观念”等角度探讨了绘画和雕塑中的形式问题,试图展示并论证艺术自身的规律。希尔德勃兰特在《形式问题》中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即使在处理高浮雕或圆雕时,他也按理想的原则行事,他运用自己的“构形”方法把每一个肢体和每一个姿势都安排在同一视面上,同时给予各个部分以那种在马列的画中可见到的独立自主的相互关系。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 编号:B36·2231021·2017
  • 作者:【德】康德 著
  • 出版: 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0年05月第1版
  • 定价:20.00元当当10.00元
  • ISBN:9787100180900
  • 页数:71页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前批判时期重要的美学著作之一,于1763年撰写,次年在哥尼斯堡作为单行本出版,题名为《对优美感与崇高感的考察》。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人们普遍认为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是奠定近代美学理论的基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大致看成是通向判断力批判的钥匙,是通向康德哲学深奥殿堂的入门书,也可以将其看成是康德晚年力图打通天人之际努力的早期尝试。正如书名所示,康德在书中对两个美学范畴优美感和崇高感作了精当的分析,比如他对两者比较的经典概括:美有两种,即崇高感和优美感。每一种刺激都是令人愉悦的,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崇高感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

瓦尔堡思想传记

  • 编号:Y15·2231021·2016
  • 作者:【英】E.H.贡布里希 著
  • 出版: 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0年11月第1版
  • 定价:88.00元当当44.00元
  • ISBN:9787100168106
  • 页数:603页

阿比·瓦尔堡是20世纪卓越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他生前发表的著述并不多,很多重要的学术思想都零零落落地散布在其讲稿、日记、信札、纸条中。本书是瓦尔堡研究院前院长贡布里希教授在对瓦尔堡文献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是一部以历史学家的角度书写就的思想传记。贡布里希熟谙瓦尔堡学术成长所依赖的文化背景,精通瓦尔堡研究的文艺复兴问题,擅长心理分析,对瓦尔堡的生平与思想做出了深入探索和阐释。不仅这本书实现了两位美术史巨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且一起对古典传统的双重性做了演绎。书中共附有174幅插图,其中包括瓦尔堡一生各个阶段的照片、笔记本的内页和艺术品的图片等,另附有一篇扎克斯尔所撰写的关于瓦尔堡图书馆历史的回忆录,生动而全面地展示了这位艺术史上关键人物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正如《艺术通报》所说,此书是“一部绝佳的思想传记,叙述清晰,感人至深”。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编号:B83·2231021·2015
  • 作者:【法】爱弥儿·涂尔干 著
  • 出版: 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1年04月第1版
  • 定价:92.00元当当46.20元
  • ISBN:9787100070591
  • 页数:634页

爱弥尔·涂尔干是与马克思和韦伯齐名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之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涂尔干晚年之作,意图为从原始初民社会的基本互动方式,建构出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加以认识,正如导言中所说,“本书的宗旨,就是要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做出解释”。涂尔干援引了大量人类学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他认为,一个宗教体系倘若能够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说这即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原始的宗教:首先,应该能在组织得最简单的社会中找到它;其次,不必借用先前宗教的任何要素便有可能对它作出解释。此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还反映了涂尔干晚年思想的重要转向,即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道德个体主义的理论企图。

灵魂论及其他

  • 编号:B31·2231021·2014
  • 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
  • 出版: 商务印书馆
  • 版本:1999年01月第1版
  • 定价:69.00元当当34.50元
  • ISBN:9787100010924
  • 页数:479页

《灵魂论及其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收有《灵魂论》、亚里士多德《灵魂论》汉文译者绪言、《灵魂论》章节分析、《灵魂论》正文、《自然诸短篇》、《自然诸短篇》前言、《自然诸短篇》的编次、《自然诸短篇》撰写的先后等详细内容。本书为西方心理学史上开创性著作,亚里士多德阐述了他对生与死、睡与醒,以及其他心脑问题的深入思考。他按其四因说在书中阐述了心理实质概念,以为灵魂、肉体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犹如”刃”之于”刀”,没有质料,就没有形式,这是承认先有物质,质料,后有精神、灵魂的唯物观,但作者认为形式是最后决定者,它决定物体的性质,则又陷入唯心观。译文依据贝刻尔校订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牛津,1837年印本译出,同时参照了路白丛书希英对照本和其他版本校订。

美学史

  • 编号:B64·2231021·2013
  • 作者:【英】鲍桑葵 著
  • 出版: 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9年03月第1版
  • 定价:75.00元当当37.50元
  • ISBN:9787100170741
  • 页数:693页

《美学史》是一部比较详细而完整的西方美学史专著,初版1892年它的主要读者对象乃是有志于从哲学上了解下列问题的人们:按照世界史上各个不同时期的主要思想家的设想,美在人类生活的体系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和具有什么价值?《美学史》重点论述了自然美同艺术美的关系,从论述美学史和美的艺术史、自然美和艺术美、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入手,在对这些关系作了明确阐述的基础上,按美学史发展的线索对各个时代的美学理论予以考察和论证,并叙述了各个时期审美意识的特征以及这些审美特征赖以形成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作为一个新黑格尔主义者,鲍桑葵对上自古希腊罗马,下迄当代的美学发展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唯心主义美学史现,从这部美学史著中,不难看出,鲍桑葵的美学史观深深打上了黑格尔美学体系的烙印,也使它在科学性、正确性方面受到损害。

符号学理论

  • 编号:H46·2231004·2012
  • 作者:【意】翁贝托·埃科 著
  • 出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版本:2023年08月第1版
  • 定价:94.00元当当47.00元
  • ISBN:9787532792542
  • 页数:408页

《符号学理论》是意大利符号学家翁贝托·埃科的理论代表作,成功构建了一般符号学的理论体系,是继索绪尔和皮尔士之后的权威符号学论著。全书共分五章,味理论界提供了一般符号学的经典理论:绪论“迈向文化逻辑学”是皮尔斯关于逻辑学“只不过是符号学的另一种说法”的继承和发展,其中对符号学的分类,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最全面的表述;第一章“意指与交流”,把索绪尔的符号二元结构思想推进了一大步;第二章“代码理论”,是艾柯一般符号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埃科认为,代码不仅是符号系统的内部规则,也是制约此符号系统的通讯环境中的规则,他想借助于代码模型来建立一般符号学的规则系统;第三章“符号生产理论”,埃科认为符号的结构和功能是与符号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符号的内容是与文化环境内符号生产过程紧密相联的;第四章“符号学的主题”,这一主题就是观察世界的方式,亦即符号化的过程。

爱因斯坦的怪兽

  • 编号:C38·2231004·2011
  • 作者:【英】马丁·艾米斯 著
  • 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9月第1版
  • 定价:59.00元当当26.30元
  • ISBN:9787020173525
  • 页数:172页

“为什么我们对房间里的定时炸弹视而不见?”这是来自马丁·艾米斯对核武器的强烈抗议,也是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有力重申。《爱因斯坦的怪兽》是毛姆文学奖得主马丁·艾米斯“原子弹主题”小说集,如同《1984》和《美丽新世界》一样,小说集描绘了一个即将到来的、并非不可想象的可怕未来。拥有巨力的神奇男子、核辐射下的神经质儿童、恶龙一样的犬科动物、永生不死的男人,以及“爱因斯坦的怪兽”——那些因核武器而失去人性的人、因核辐射而畸变的幸存者,这些充满想象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核灾难”前后的世界。这部短篇小说集聚焦核威胁的问题,艾米斯以其多变的文风和充满智性思考的故事,预言性地讲述了身处核威胁之下的现代人,以及未来人类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用寓言的形式对一味追求高效率而无视人性健全的现代社会发展模式提出质疑,用虚实交融的戏剧性故事,给当下世人以警醒。

电影考古学与世纪记忆

  • 编号:Y23·2231004·2010
  • 作者:【法】吉尔·德勒兹 等著
  • 出版: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版本:2023年09月第1版
  • 定价:65.00元当当32.50元
  • ISBN:9787507853315
  • 页数:440页

让-吕克·戈达尔于2022年9月逝世,他是法国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批评家,他不仅是法国新浪潮的发动者和见证者,也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中,对视听语言、电影制作模式、电影的政治介入性、论文电影、电影史电影等方面做出了卓悦的探索和贡献,尤其是他晚期代表作8卷本《电影史》,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史论文作品,自从作品问世之后,便引起独特的表达形式不断激起理论家、影评人和电影导演们的争论,法国著名的伽利玛出版社也曾破天荒出版过影片的字幕文稿。本书以《电影史》为中心,翻译了戈达尔围绕这部作品的创作所做的长篇访谈,同时选编了吉尔·德勒兹、迈克尔·维特、尤瑟夫·依沙布尔、安托万·德巴克、雅克·朗西埃等人对这部著作的评论。除了追溯《电影史》完成前的戈氏电影思想与《电影史》的创作方法、过程外,更多的是有关《电影史》在历史、美学、哲学、档案乃至跨界等多领域的剖析。

清晨之前的月亮

  • 编号:S55·2231004·2009
  • 作者:【美】W.S.默温 著
  •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3年07月第1版
  • 定价:65.00元当当32.50元
  • ISBN:9787208182226
  • 页数:276页

“我会记得此刻在这里的任何事物/任何事物任何事物/别的黑暗……”W.S.默温写作《花园时光》这本诗集时,年近九十,渐至失明,无法执笔写作,口授给妻子宝拉来写。全书收诗61首。像他往常的标志性风格一样,整部诗集没有一处标点符号。这部诗集里大都是短诗,关注的主题是时间的流逝、昔日记忆对当下生活的持续影响。他将遥远的过去和眼前的事物缝合在一起,并且在二者之间自如切换,展现了他诗中一贯的空气般的轻盈感和禅宗式的顿悟。一种与永恒同在的感觉,从那些最简单、日常的意象中浮现出来:早晨、落日、变换的四季、星辰、鸟群、昆虫,它们承载着时间、空间的连续,以及我们和自然世界之间的深层关联。此前出版的《清晨之前的月亮》收入的也是他八十多岁时写作的诗。两本诗集风格较为接近,合在一起,能够代表他近年的写作成果,体现了一个成熟的诗人在晚年对世界和生命的思考。

康拉德与自传的虚构

  • 编号:H22·2231004·2008
  • 作者:【美】爱德华·萨义德 著
  • 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3年09月第1版
  • 定价:69.00元当当32.20元
  • ISBN:9787020181230
  • 页数:243页

“没有人比康拉德更能代表迷茫和失落的命运,也没有人比他更善于对试图用安排和迁就来取代这种状况的努力加以反讽。”《康拉德与自传的虚构》是萨义德在哈佛大学门罗·恩格尔和哈里·莱文指导下所撰写的博士论文的修订版,是“一次对康拉德的意识的现象学探索”。这本书持续而严谨地审视了康拉德的短篇虚构小说是如何通过他的书信进行调和与强化的。这些书信由G.让-奥布里 编辑,并在康拉德去世三年之后于1927年出版,萨义德利用信件和康拉德的短篇小说之间的动态关系,来研究表达其文学作品中威胁性的模棱两可和特有的令人不安的弦外之音的状况。萨义德对康拉德的八卷书信集进行了仔细的查阅,庶几重新构建起康拉德对其自身身份的认定:有才华的作家、侨居者、波兰人。萨义德从大量信件中看到康拉德生活的沧桑,同时还认为,康拉德与英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始终不曾完全稳固,其心智处于一种持续的危机状态。

工厂日记

  • 编号:B83·2230921·2007
  • 作者:【法】西蒙娜·薇依 著
  •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3年04月第1版
  • 定价:58.00元当当29.00元
  • ISBN:9787208181564
  • 页数:340页

如何摆脱工作中的痛苦和烦闷?为了像被压迫者那样感受压迫,并尽可能真实地追求她所认为的自由社会,1934年12月,西蒙娜·薇依抛下哲学教师的身份,进入工厂。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位反叛的哲学教师轮流做切割工、包装工和铣床工,经历疾病、事故、解雇的折磨,遭受服从、羞辱和不公。这种残酷性给她留下了终生的烙印。在这本《工厂日记》中,她详细记录并思考工人的处境,为改善工人的生存状况,她号召雷诺工厂的工人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发在杂志上;她给一位工厂经理写信,给出改善建议;而且薇依清楚地知道,工人面临的不幸与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无关,而所谓革命,很有可能只是导致压迫集团的更换,“只要生产是建立在被动服从的基础上,工人们就要继续被动地服从”。这本书是一份原始的文件,没有抒情,也没有感伤,展现出西蒙娜·薇依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和她始终站在劳动者一边的立场。

启蒙辩证法

  • 编号:B82·2230921·2006
  • 作者:【德】马克斯·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多诺 著
  •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0年07月第1版
  • 定价:78.00元当当39.00元
  • ISBN:9787208164192
  • 页数:316页

“启蒙”为什么需要“辩证法”?启蒙的最初目标是让人们高举理性的大旗,摆脱蒙昧与恐惧,树立自由与自主。然而在理性一路高奏凯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登峰造极的时候,启蒙却走向了它的反面。本书通过探究启蒙概念的起源、批判文化工业、揭示反犹主义的深刻思想根源,力图指出,如果启蒙失去批判的维度,就会成为单纯的工具理性,如果丧失了人道的维度,最终会成为敌视人的怪物。为此,我们需要启蒙辩证法。本书阐述了启蒙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说明启蒙精神由最初的对社会的推进作用。此书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著作,与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继者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都有较大影响。作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后来深刻影响了西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思潮。

变形记·诗艺

  • 编号:H41·2230921·2005
  • 作者:【古罗马】奥维德 贺拉斯 著
  •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16年04月第1版
  • 定价:79.00元当当39.50元
  • ISBN:9787208136168
  • 页数:460页

奥维德的《变形记》结构可以细分为:序诗、引子、神的故事、男女英雄的故事、“历史”人物的事迹、尾声。这样一个安排多少是按时间次序作出,但是有许多故事的发生时间本来很难定,因此作者又按故事的性质予以安排,例如卷一至二的故事主要围绕神的恋爱为中心,卷三、四是以酒神巴克科斯和忒拜城为中心,卷五、六以神的复仇为中心,卷六至九以雅典英雄为中心,卷九至十一以男女英雄的恋爱为中心等。例如卷一至二的故事主要围绕神的恋爱为中心,卷三、四是以酒神巴克科斯和忒拜城为中心,卷五、六以神的复仇为中心,卷六至九以雅典英雄为中心,卷九至十一以男女英雄的恋爱为中心等。《诗艺》原是一封诗体信简,无题,发表后不及百年,即被罗马修辞学、演说学家昆提利阿努斯称之为《诗艺》,其后遂以此名著称。受信人是皮索氏父子三人,有人想写剧本,求教于贺拉斯,贺拉斯作此复函,谈谈写作的体会。

对于缺失的意识

  • 编号:B82·2230921·2004
  • 作者:【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等著
  • 出版: 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3年06月第1版
  • 定价:18.00元当当5.50元
  • ISBN:9787100099837
  • 页数:126页

2001年,尤尔根·哈贝马斯以其德国书商和平奖获奖演说开启了与基督教教会的对话,三年之后,他与前枢机主教约瑟夫·拉辛格会面。2007年,他又以“对于缺失的意识”为题与耶稣会哲学学院的哲学家们相互讨论。哈贝马斯强调:唯有当现代理性厘清了它对于宗教意识所采取的立场时,它才能自我理解。除此之外,教宗本笃十六世于雷根斯堡演说中对确认宗教与理性的关系所作的表述,也是哈贝马斯论证的背景。《对于缺失的意识:一场与哈贝马斯的讨论》收录了哈贝马斯的论文以及与这场论辩有关的几篇论文,包括《对于缺失的意识》《信仰与理性两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加以区分?》《后形而上学理性与宗教》《一场只有赢家的对话》《论尝试对一种关系再意识》等,而导读的部分则提供了一个关于哈贝马斯参与宗教哲学讨论的概观。

塔木德

  • 编号:B58·2230921·2003
  • 作者:塞妮亚 编
  • 出版: 上海三联书店
  • 版本:2015年07月第1版
  • 定价:36.00元当当18.00元
  • ISBN:9787542651273
  • 页数:180页

《塔木德》成书于公元3世纪到5世纪,由1500名犹太拉比联合完成,全套20卷,总计12000页,250万字,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头绪纷纭,大至宗教、律法、民俗、伦理、医学、迷信,小到起居、饮食、洗浴、着衣、睡眠等无所不包。它以《旧约》的箴言为开端,接着是神话故事、诗歌、寓言及道德反省和历史回忆,题材广泛,内容鲜活生动,虽然其中三分之一是《米德拉西》,即训诫和道德说教,但让人丝毫不觉得生硬和僵化。它不是史书,却在谈史;它不是人物志,却在述说人物;它不是百科全书,却包罗万象。正是它孕育了西方文明的模式,成为犹太智慧的源泉。与《圣经》、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伊斯兰的《古兰经》,并称为影响人类文明的巨著,是真正的传世经典。本书是对《塔木德》的选编,选编内容为对人生有帮助的部分,剔除了宗教味比较重和宿命迷信部分。

雷蒙·鲁塞尔

  • 编号:B83·2230921·2002
  •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著
  •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3年04月第1版
  • 定价:48.00元当当24.00元
  • ISBN:9787208172470
  • 页数:215页

雷蒙·鲁塞尔是法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对20世纪法国文学影响重大,包括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安德烈·布勒东、乌力波的乔治·佩雷克、新小说派阿兰·罗伯-格里耶。鲁塞尔的作品里总是充满了语言游戏,1933年,他被发现死于下榻的宾馆房间。本书是米歇尔·福柯对法国文学家雷蒙·鲁塞尔作品中的隐喻、沉默、双关进行细致的解读。通过对雷蒙·鲁塞尔作品的解读,福柯为我们揭示了语言与死亡的关系。他认为,文学的真正任务,不是表现或者反映“物”的现实性,而是要展现其闪光和扩散的过程,创造出一个语言急于进入的“空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被判处了“死刑”,是语言本身判处了自己的死刑。在福柯心目中,雷蒙·鲁塞尔的文学创作的核心就在于此,他发明了语言机器,但这部机器没有任何秘密,只有一种语言试图维系的、试图解开的或重新确立的,或无限重复的与死亡之间的关系。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 编号:H47·2230921·2001
  • 作者:【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著
  • 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1月第1版
  • 定价:39.00元当当19.50元
  • ISBN:9787020170838
  • 页数:128页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也译作《艺术与生活》,是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创作的美学论著,首版时间是1855年。该书着重探讨了美的定义、艺术美和现实美、艺术的价值和社会作用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文论史上第一个肯定了现实高于艺术,在方法论上具有开拓性的新意,同时也是对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论的反击。 在书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论断。认为“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美随时代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美的观念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同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作者主张艺术应该说明生活,对生活现象下判断,通过描写生活中提出的主题,表现一定的思想,成为“人的生活的教科书”。《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把文论研究的范畴从传统的概念限制扩展到全部自然与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秃头歌女

  • 编号:X38·2230904·2000
  • 作者:【法】欧仁·尤内斯库 著
  • 出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版本:2023年08月第1版
  • 定价:82.00元当当41.00元
  • ISBN:9787532793068
  • 页数:331页

1950年《秃头歌女》在巴黎梦游人剧院上演,得到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安德烈·布雷东、菲利普·苏波的赞赏,这部“反戏剧”的出现是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事件,也使尤内斯库成为“荒诞派戏剧”之父。1991年法国权威文学出版机构伽里玛出版社七星文库版《戏剧全集》出版,尤内斯库成为第一位生前就在标志终身成就的七星文库出版作品集的作者。中译五卷本尤内斯库戏剧全集以伽里玛出版社七星文库版以及长线的、不断补充收录尤内斯库手稿和遗作的布朗什平装版为共同的原版依据。按照尤内斯库写作及剧作演出的时间顺序,本卷收入尤内斯库特色各异的剧作14部:《秃头歌女》《上课》《问候》《雅克或顺从》《未来在蛋中》《头儿》《车展》《职责的牺牲品》《待嫁姑娘》《梦呓性感冒或药店小姐》《您认识他们吗?》《大热天》《侄女-妻子》《子爵》,包括“反戏剧”、“伪戏剧”、喜剧、滑稽剧、法律剧、广播剧等多种类型。

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

  • 编号:Y13·2230904·1999
  • 作者:【美】W. J. T. 米切尔 著
  •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1年06月第1版
  • 定价:65.00元当当32.50元
  • ISBN:9787208179080
  • 页数:228页

图像到底是什么?它们与语言的关系怎样?它们如何被创造、生产、复制?又如何影响观者?在将形象主体化的进程中,元图像是一座里程碑,它将图像自身作为方法,作为窥探意义及理论建构的窗口。当代图像理论研究者米切尔在《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中开宗明义,回顾并梳理了创生于20世纪早期的图像学的生长轨迹,探寻其在突破艺术史的限制,走向更为开阔的一般性图像科学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类媒介中的图像,尤其关注语言之为媒介。在图像学3.0的框架背景下,米切尔以人类经验中最具表现力、最具力量却也是小的图像单元——面孔——为研究对象,并在福柯有关疯癫的历史之论述中重新思索“愚人船”这一古老的政治哲学隐喻。尾声中,米切尔回归艺术品的范畴,将视线集中于雕塑这个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有限性和物质性的代名词,探究单一的、特定的、物质性的艺术作品如何超越自身的物质性,指示无限性和非物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