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号:C25·2160619·1308 |
作者:[清]陈森 著 | |
出版:华夏出版社 | |
版本:2016年01月第一版 | |
定价:38.00元亚马逊22.20元 | |
ISBN:9787508086095 | |
页数:606页 |
《品花宝鉴》是我国第一部以优伶为主人公来反映梨园生活的长篇小说,为清代知名禁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以《品花宝鉴》为清末“狭邪小说”的始作俑者,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说,《品花宝鉴》除了“劝惩之意”、“佳人非女”、理想结局这三点不同于明代世情小说外,其余则沿袭旧套,不足称道。作者陈森(1796—1870),清代小说家,字少逸,号采玉山人,又号石函氏,江苏常州人。道光年中任书塾先生,其间曾撰《梅花梦传奇》一部;曾乡试落第,郁郁潦倒,终日排遣于歌台舞馆,品评梨园人物,作《品花宝鉴》十五卷。《品花宝鉴》以贵公子梅子玉和名伶杜琴言、书生田春航和名伶苏蕙芳同性相恋的故事为中心线索,写京城梨园十个名伶的生活经历。小说最终写了十名伶脱离梨园,将钗钿衣裙一把火焚弃,以此表现作者梨园增辉,为名伶吐气的理想。
《品花宝鉴》:我自有情君莫问
且不仅此,草木向阳者华茂,背阴者衰落,梅花南枝先,北枝后;还有凤凰、鸳鸯、孔雀、野雉、家鸡,有文采的禽鸟都是雄的。可见造化之气,先钟于男而后钟于女。那女子固美,究不免些粉脂涂泽,岂及男子之不御铅华,自然光彩?
——《第一回 史南湘制谱选名花 梅子玉闻香惊绝艳》
向阳和背阴,南枝和北枝,男人和女人,并非截然而分为两类,却是有着优劣之分,从动物而到人,几乎都在遵循一种规律,仲清将其命名为“造化之气”,造化之气便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为标准,而在人的情感投射中,女子是涂脂擦粉,男子却不施铅华,对比中好恶立现,似乎就隐含着一个最高标准,那就是自然,也就是说,男人在情感方面,承袭的是造化之气,而女子用一种遮掩,一种幻化的方式讨取男人的偏爱,是远离了自然之美,是一种人工雕琢,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远离了真正娱耳悦目、动心荡魄的境界。
男人可称之为美人,诗经中“彼美人兮”,杜甫诗歌中“美人何为隔秋水”,《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都是指称男人,而男人也被称为佳人,楚辞中“唯佳人之永都兮”,《后汉书》中光武叹曰:“南方多佳人”,《晋史》中评价王贡“卿本佳人,何为从贼?”,也都是一种美称。而这种对男人的赞叹并非是对于女性的贬低,其实涂脂抹粉之女,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对于男性的娇媚,是一种讨巧,也就是说,在社会形势里,女性其实成为了男性的一种附属,而远离了其自然本性,所以男性之美在于自然,在于造化,其实在标准意义上,并非是一种外在的色所左右,而是一种情:“遂以游戏之笔,摹写游戏之人。而游戏之中最难得者,几个用情守礼之君子,与几个洁身自好的优伶,真合著《国风》“好色不淫”一句。“
开篇将故事定义为一种游戏,而在游戏中发现真意,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发掘一种“情”,情是最高标准,在缙绅子弟中有十种情:情中正、情中上、情中高、情中逸、情中华、情中豪、情中狂、情中趣、情中和、情中乐,而梨园名旦中也划分为十种情:情中至、情中慧、情中韵、情中醇、情中淑、情中烈、情中直、情中酣、情中艳、情中媚。缙绅之情和名旦之情,其实是一种对应关系,也就是说,缙绅之情是一种寻找,梨园名旦之情则是为了使人愉悦耳目,这便区分了一种社会地位,在社会底层的优伶是当官者的一种对象物,而即使为对象,对目标,为愉悦之终极,在“情”的最高标准上,却也是“好色而不淫”。
好色而不淫,自然排除了肉体上的占有,所以在“情”的精神意义上,变成了一种平等关系,取消了性、取消了淫,取消了占有,甚至取消了肉欲,那么这种冶游行乐便超越了社会地位,便具有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意义,公子班头、文人领袖的徐子云,家世数一数二,“是七世簪缨之内,是祖孙宰相,父子尚书,兄弟督抚”,这是社会地位至高者,但是在繁华富贵之中,却没有淫佚骄奢之事,他在怡园里的八个名旦,虽然都是珍爱,虽然有钟情爱色之心,但是却把他们看成是与奇珍异宝、好鸟名花一样,“只有爱惜之之心,却无亵狎之念”。那些达官贵族和梨园名旦一起赏花喝酒,一起作诗行令,也只有在舞台之上唱戏之时,才有了地位上的分别。
徐子云是一种“情”的理想模式,而另一种理想模式便是春航和蕙芳之情,金陵人春航十三岁进学,十八岁中了副举,“生得一貌堂堂,朗如玉山,清如秋水。”对于他来说,获取功名是为了社会地位提升,虽然在家世上比不上子云,但是在情感上,却也是达到了“情”的标准,他和妻子颜氏是琴瑟和谐,而到了京城之后,情性风流的他却看不起那些卖身的妓女,“幸亏此地的妓女生得不好,扎着两条裤腿,插着满头纸花,挺着胸脯,肠肥脑满,粉面油头,吃葱蒜,喝烧刀,热炕暖似阳台,秘戏劳于校猎,把春航女色之心,收拾得干干净净。”但是却喜欢上了梨园名旦的苏蕙芳,高品曾质疑过春航:“请问吾兄进京来,是干功名的,还是闹小旦的?题花载酒,只可偶然。要像足下之忘身舍命,刻苦劳神,只怕黄龙洞未会歃血之盟,白兔园早受噬脐之害!此余所不解也。”
在高品看来,沉迷甚至沉溺于名旦世界,就会忘身舍命,但是春航却说,这是一种真诚的表现,“真实无妄便是诚,自诚而明便是性。有一分假处,有一分虚处,便不得谓诚了。”也就是说情迷于名旦,是真性情的表现,“纵横十万里,上下五千年,哪有比相公好的东西?不爱相公,这等人也不足比数了。若说爱相公有一分假处,此人便通身是假的。于此而不用吾真,恶乎用吾真?既爱相公有一分虚处,此人便通身是虚的。于此而不用吾实,恶乎用吾实?况性即理,理即天,不安其性,何处索理?不得其理,何处言天?造物既费大气力生了这些相公,是造物于相公不为不厚。“也是造化之气,也是天人之性,而这种真性情是区别于“色”的,他甚至认为,社会的观点男人应该好女色,而在他看来,色本身就是一种“情”的表现,根本不必分出男女来,如果男人只是好女色,那么他实际上是好淫,“彼既好淫,便不论色;者既重色,自不敢淫。“
色是一种感官,而情则是一份内心,所以在遇见了“冰雪抟成,琼瑶琢就,韵中生韵,香外含香”的苏蕙芳之后,说起的“色情观”也是敞开了心扉,他认为,人要有四等好友,一是好天,二是好地,三是好书,是则是从性灵中发出来的几首好诗,而对于那些“其有姿色者”则视为至宝:“玉软香温,花浓雪艳,是为宝色!环肥燕瘦,肉腻骨香,是为宝体!明眸善睐,巧笑工颦,是为宝容!千娇侧聚,百媚横生,是为宝态!憨啼吸露,娇语嗔花,是为宝情!珠钿刻翠,金珮飞霞,是为宝妆!再益以清歌妙舞,檀板金尊,宛转关生,轻盈欲堕,则又谓之宝艺、宝人!”对苏蕙芳说起知己,也就是把眼前这个名旦当成了好友,仿佛就找到了情感契合点,就寻见了内心最真实的自己,而苏蕙芳也是在相对而视中映照彼此,思慕你我,终于在一起喝酒议论,“今日订交,此生勿负!私我苏蕙芳如有虚言,有如皎日!你以后不必再来,我非早即晚天天来看你一次。你须自己保重,努力前程,幸勿为我辈丧名,使外人物议议。”
但是这一对知己,也只是在情感的交融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当春航的妻子病亡,他却也是在婚姻上续弦,看起来是遵循社会的要求和家族的意见,但并非是对于苏蕙芳的背叛,他更是要苏蕙芳也娶个妻子,而续弦的女子却是“真像蕙芳”,也是万众温存,也是人间香福,也是佳人才子。婚姻和知己,在春航身上似乎并无冲突,似乎永远在“情”的把控上走向平等。
徐子云“无亵狎之念”是一种平等,田春航“真实无妄”是一种平等,但似乎都是“情”世界里的理想状态,他们知情守礼,他们洁身自爱,他们“好色不淫”。而在游戏世界里,其实并不都是这样的柏拉图式的纯真理想,子玉和琴言之间的感情纠葛便是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也映照着情感的可贵。子玉无论是从家族的传承还是自身的秉性上来说,都是性情中人,父亲梅士燮是阀阅世家,颜夫人则是德容兼备,二十余年的夫妻生活也是一种理想状态,所以生下的子玉是“一极忘情之人,生一极钟情之子”,“生得貌如良玉,质比精金,宝贵如明珠在胎,光彩如华月升岫”的梅子玉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情”的条件,他是纯粹的,也必定是钟情的,而且在父母的教育中,他也远离了男女之间的色诱,凡是三十岁以下、五十岁以上的丫鬟仆妇都不准服侍子玉,“恐为引诱”,就如他的名字一样,子玉“守身如玉”,“虽在罗绮丛中,却无纨袴习,不佩罗囊而自丽,不傅香粉而自华。”
守身如玉当然是指对于女色的引诱的天然拒绝,而其实正是这种纯粹性,在遇见令自己动情之人的时候,内心的丰富情感便被激活。南湘给他看《曲台花选》,谈及娱耳悦目、动心荡魄的名旦,似乎就打开了子玉的情感世界,但这只是一种点拨式的启蒙,而当和王恂一起去听戏之后,在门外的车里和琴言目光相触的时候,却完全打开了他的内心世界,他是娇艳无比,眉目天然,他是天上神仙,人间绝色,他是以玉为骨,以月为魂,以花为情,以珠光宝气为精神……那玻璃门内是另一个世界,那帘子深处是另一道目光,而这个世界、那道目光终于打开的时候,便是一种情愫的完全激活。
子玉和琴言,两个名字合成为“寓言”,似乎是对于这种情感的隐喻,在两个人情感经历中,有着太多的跌宕,有着太多的起伏,而这些跌宕和起伏,也正是展开他们争取至真至纯情感的过程。琴言初名为琴官,再改名为琴言,最后改名为琴仙,三个名字便是他情感经历、人生变故的写照。琴官的“官”是对于优伶的一种称呼,也就是在第一阶段,琴官只是一名处在社会底层的唱戏之人,父母已亡、卖身师傅,以及怡园唱戏,都是一种从属的命运,而“官”也隐含着唱戏和看戏之人不平等的状态,所以琴官的现实生活是:“当其失足梨园时,已投环数次,皆不得死,所以班小厌弃已久,琴官藉以自完。”
似乎是丧失了好好活着的欲望,这是一种对命运的悲叹,但是随着和子玉的偶遇,以及初见,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却看清了一种被埋没的情感,也是被激活,那一个看见梅树,看见玉的梅子,以及被人所救的梦,似乎就将两人联系在了一起。和子玉初见时,抚琴而歌,子玉建议改名,而琴言也欣然接受,于是便成了琴言。“言”是一种言说,是一种对话,是一种交流,是一种融合,所以从琴官到琴言,则是从不平等到平等的转变。
子玉和琴言,进入了他们感情的第二阶段,一开始是彼此相望而心生情愫,他是挂念着他,而他也是思念着他,“子玉从会馆回来,将琴官的戏足足想了两日,以谓天下之美,莫过于此。”但是这种思念却遭遇了困境,先是子玉在梦里得到的暗示,那寻找的人是琴言,却需要的是满足欲望:“你既然爱我,你今日却又远我!若彼此相爱,自然有情,怎么又是这样的?若要口不交谈,身不相接,就算彼此有心,即想死了,也不能明白。我道你是聪明人,原来还是糊糊涂涂的!”子玉辩解,说是不想做狎邪之人:“声色之奉,本非正人。但以之消遣闲情,尚不失为君子。若不争上流,务求下品,乡党自好者尚且不为。我素以此鄙人,且以自戒,岂肯忍心害理,荡检逾闲!你虽身列优伶,尚可以色艺致名,何取于淫贱为乐?”
却原来是一场梦,而那个琴言却也是假的,而这个梦中的假琴言自然是为两个人至真之情铺平了道路,但是要达到至情地步困难重重,大家在媚香生日邀请名旦唱戏,子玉却独不见琴言,打听才知琴言患病,而在思念中子玉也患了病,似乎是心有灵犀;琴言被卖到华府,更加没有自由,好不容易运河游园,却也是满怀愁绪,见少离多自然让两人忧郁而成疾,那托人来的手帕里是几味中药:牵牛、独活、芍药、防己,而对于这种药的解读是:“这芍药一名‘将离’,言进了华府,是已经离的了。既离了自然是独活了,独活在华府中,难道浮沉俯仰与众人一样?自然自己必定小心谨慎,刻刻预防,守身如玉。这牵牛没有别的解法,必约七月七日回来,约我来一见,是织女牵牛相见之期了。”相见之难,似乎遥遥无期,所以子玉一病不起,甚至是心神颠倒语无伦次,最后颜夫人没有办法,面对相思心病,只好请了琴言过来,在看见了琴言之后,病也立马好了。
但这并非是最后的结局,对于琴言来说,不管是出身,还是唱戏,都是落到了最低端,加上后来师父病逝,师娘又要他强行出师,要收一千九百两银子,弄得琴言苦苦挣扎,最后在蕙芳等人的筹措下才得以解决,但是出师对于琴言来说,也并非是完全的自由,戏人、名旦的身份依然是无法改变命运的束缚。直到遇到道生,才收他为义子,也从此改名为“琴仙”。琴言虽然是“勤先”的谐音,却以一个“仙”字开阔了视界,也提升了境界,或者也是琴言对于自身命运的一种超越,念书作诗,习学温理,“把从前的忧闷,倒也撇开”。而道生最后逝去,对于琴言来说,是一种悲苦的结局,却也在最后的梦境中启示了自我命运的归宿。
梦中是一个美人,却与子玉并坐,却是自己扮戏的装束,而且面貌一毫不差,而那面镜子似乎就这样分出了梦幻和现实,琴言在镜中看见了那一班名士和一班名旦,却也在反面看见了那些鸡鸣狗盗、投机取巧之人。“一镜分照两人,心事不分明”,其实镜子里面和反面,便是映照出世间之人的两种结局,而这两种结局也便是两种人生。至真至纯是情,是上等人物的精神世界,而反面,却是下等人物,与十种情之对应,下等人物便是:一曰淫、一曰邪、一曰黠、一曰荡、一曰贪、一曰魔、一曰祟、一曰蠹。
这下等人物有用八十两银子请人为枪手代考的孙嗣徽,有在考场上胡乱作文的孙嗣元,有逢迎豪门富家谋一点私利的老篾片阎简安,有捐了个从九品的魏聘才,有被设计造恶报的潘三,但是在“色”字之上,极淫的便是奚十一和李元茂。外号“烟熏太岁”的奚十一是广东阔少爷,仗着有财有势,不仅捐官,而且在京城无法无天,对于琴言,也是欺凌,那一根手镯便是对身体的占有,而在色字上却也是遭到了报应。到宏济寺看到躺着的得月,“看了动火,脱了外面长衣,倒身躺下,轻轻的解了他的带子,把裤子扯了一半下来,贴身服侍。”浴火焚烧却遇到正得病的得月,在连声“来不得”的拒绝中,奚十一还是强行进入了他的身体,于是“底下如热水一泡的光景”,还“揉出许多清粪”,回家之后下身如火烧一般,最后那东西肿大异常,疼痛难受,最后只好无奈求医,“又见他把那把小刀在龟头上戳了几刀,又冒出血来,将那片肉贴上,再用药敷好。通身又上了药,扎了两三根药线,把个象牙片在头上按了几按,砑得光光的,才把绸套子套了。”
李茂才也是,一开始得了秀才又娶了亲,却也不安耽,遇到缝衣服的来家里,趁机占为己有,不想在暗处被敲诈了钱,而行乐却不止,后来“装假发白首变红颜”也是干了龌龊事。奚十一和李茂才看起来都是有钱有势,却总是以淫荡之心满足肉欲,最后遭到报应,这便是“几个下作人,作几件下作事”,而此种种秽事杂夹在其中,其用意便是一种衬托,“此回书何以纯叙些淫亵之事,岂非浪费笔墨么?盖世间实有有此等人,会作此等事。又为此书,都说些美人名士,好色不淫,岂知邪正两途,并行不悖。”也就是这些淫邪之事构成的是情感的反面,而“邪正两途,并行不悖”的“双镜”作用就是凸显情感交融的可贵。
所以在至情之人的情感经历中,剔除了肉欲,剔除了淫邪,剔除了游戏,便是一种正途,从琴官到琴言再到琴仙,也是进入了理想状态,最后子玉和琴仙久别重逢,恰是走向最后的归宿,“此刻子玉、琴仙在一个枕上和衣而卧,竟把嫌疑也忘了。”正如仲清所想:“这两人两年之内伤了无数的心,哭了无数的眼泪,才有今日这一叙,倒成了悲欢离合,真也奇极了!”而在社会约束之下,男男之间平等的爱恋并非是要挑战伦理,子玉最后也是成婚,而娶的女子是琼华小姐,这琼华虽然是女子,但其实和琴仙不论在外貌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有着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琼华无非是琴仙在性别上的替身,置换的意义既合乎了伦理要求,也满足了情感融合,所以不管是子玉结婚,还是琴仙“出了旦党,入了士党”都进入了理想状态:“子玉同了琴仙回家,正是内有韵妻,外有俊友,名成身立,清贵高华,好不有兴。”
以淫邪的报应,情感的归宿作结,也并非是这游戏世界里的最后归宿,最后不管是缙绅子弟还是梨园名旦,重聚在一起的时候,提议在久香楼树立神位,先是12个花神,后来是“文星”,不仅有单幅画,还有小传一篇,刻将下来,以传后世。花神和文星,成为一种象征,当然是为了彰显固守情感的可贵,而那一篇祝文里“不怪不乱,取艳取香”也将此种情感上升到最高处,而最后在宝珠的提议下,花神们“将那所存的钗钿首饰,当着众名士,一齐熔化,舞袖歌裙,则一火而焚之”,则是“孽根须净,色界尽除”的终极动作,淫欲是一把火,而用大火焚烧名旦们的钗钿首饰,也是一种超脱,“将到烧完时,忽然一阵香风,将那灰烬吹上半空,飘飘点点,映着一轮红日,像无数的花朵与蝴蝶飞舞。金迷纸醉,香气扑鼻,越旋越高,到了半天,成了万点金光,一闪不见。园中万花如笑,颤巍巍的像要说话一般。”
理想模式最终获得了理想结果,“劝惩之意”是为戒,“佳人非女”是为真、理想结局是为情,情是自然,情是境界,情是色而不淫,情是游戏之外的正途,而所有一切,无非是“我自有情君莫问,此中得失寸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