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C27·2190222·1538
作者:凌叔华 著
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版本:2016年08月第1版
定价:38.00元当当19.00元
ISBN:9787201099347
页数:218页

“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地描写了旧家庭中婉顺的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她的故道了。”被称为“中国的曼殊斐尔”的凌叔华是“新闺秀派”的代表,有异于冰心、庐隐、苏雪林等闺秀派,也有异于丁玲、冯沅君、白薇等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派,她的创作主题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反映闺中少女的黯淡生活,刻画豪门闺秀的内心世界;二是发露太太阶层的庸俗生活,审视和批判她们麻木丑陋的灵魂;三是展现新式妻子的矛盾生活,表现新女性试图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禁锢的痛苦和无奈,肯定和突显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花之寺》由17篇短篇小说组成。


《花之寺》:春天真没意思

第四年的中秋节,敬仁住过的正厅,已经蜒满了蜘蛛网子,月亮升上屋脊时,只见几个黝黑疹人的蝙蝠,支起双翅在月下飞来飞去扇弄它们的影子。
——《中秋晚》

蝙蝠飞疲了藏起来,蜘蛛网结在柱子上,月光发出微弱的光,这是一个中秋节,家人团聚的中秋节,只是“第四年”仿佛被时光拉向了遥远的地方,黯淡,寂寥,甚至变成了荒芜,在只有蝙蝠还留着影子的屋子里,夫妻去了哪里?爱去了哪里?或者说,那些活生生的人去了哪里?

中秋是一个结束,这颇具讽刺的夜晚解构了中秋团结的意义,甚至连最初的仪式感都不存在了。而“第四年”总是对应着“第一年”,第一年是祥和的,第一年是团圆的,第一年是充满爱意的,敬仁和太太恩爱有加,“他认得她今晚穿的衣裙,是春天新婚第三天穿过的那一套湖色华丝葛,肩帔上袖口裙脚都绣着金碧折枝花。”虽然劳累,但是淡淡的胭脂里透露出桃花色,他对她的注解只有一个字:美。但是当这个美变成某种遗憾,是不是就是一种征兆?

“他想如果他是欧美人,此时一定就上去搂抱着她热烈地接吻了,但在中国,夫妻的爱情是不兴外露的。”这是敬仁情感变化的第一步,美是美的,但是似乎只是远远的欣赏,即使是妻子,也保持着某种礼节性的距离,一个对比出现了:中国人和欧美人,两种人背后是两套体系,是两种礼仪,看起来是“不外露”的传统,但其实当敬仁心头闪现一种对比,某种哀怨已经显露出来。而第二步变化来自于那个电话,“姑太太”似乎已入膏肓,在这中秋夜接到这样的电话,注定为这个团圆的日子增添了几分不详。

敬仁要过去看她,是一种情感上的亲情,“可怜她嫁了一年就守,又没有一男半女,临死时连一个干弟弟都不见。”但是在太太看来,即使要急着走也必须吃了象征团圆的团鸭。这便是矛盾激发的导火索,太太一直强调吃了团鸭再去,可是心急的敬仁起先没打算吃,后来已经涑了口,“没有工夫吃了,人家在那咽气盼我,我哪能吃得下!”最后吃了送到嘴边的一块,却又觉得油腻,又吐了出来。一边是要维持中秋特定的仪式甚至是一种迷信式的观念,另一边则是在逼仄的现实面前三番五次拒绝了仪式。

“没有吃团鸭,团圆宴还是不团圆,她恐怕这是他们来日的征兆。”后来的矛盾便随着这个中秋夜的分歧而升级了:人是死了,回来的敬仁生了气,说是因为强吃了那晚饭才没看上“姑太太”最后一面;那晚还碰碎了一个供过神的花瓶,两个人开始吵架;再后来,敬仁开始骂“女人”,说无法和她们沟通,暗指太太的那晚饭、那块肉以及那种心态;再后来,太太生了孩子,敬仁去总是不见人;再后来,太太也搬了出去,重阳节那天,人回来了但是一个家再没有生气,“夫妻之间,虽不再龃龉,总觉得彼此心中新立了一块冰冷的石碑,上边刻着你们不过是同吃饭同衾枕的人而已一些字。”再后来,太太又生了个儿子,太太因为男孩小产还生了三个月的病,而敬仁常不在家,“渐渐觉得她是非常丑陋,说话也懒得答她。”再后来,太太又小产了六个月的男孩,男孩没长出正式的鼻子,只有一只耳朵,而且手指也不全……

中秋夜的矛盾仿佛具有了极具破坏性的“蝴蝶效应”,就像太太所说:“我出嫁后的头一个八月节晚上就同他闹气,他吃了一口团鸭,还吐了出来,我便十分不高兴,后来他又一脚碰碎了一个供过神的花瓶,我更知道不好了。”在家庭矛盾中孰是孰非似乎并不是需要做一个道德评价,但是当中秋夜开始了那些变化,某种意义上的确是征兆,并非是因为没有吃团鸭,而是在歧路中两个人越走越远,最后的中秋只剩下蝙蝠的影子,只剩下蜘蛛网,只剩下黯淡的月光。

当敬仁看到美丽的妻子,心想着中国夫妻的含蓄,是不是在对比中就有了隐患?而太太坚持着那一种象征,是不是也是埋葬了自我暗示中的种种不快?像是两种观念的矛盾,而观念的背后则是新与旧、中与西之间的不同,但是这或许也是一种表象,深层的世界里则是男与女之间存在着某种隔阂——不论是观念还是地位,无论是守旧还是开放,无论是中式还是西式,无论是自由还是平等,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从第一年到第四年,种种的冲突,种种的变化,似乎总是无法逃避藩篱。

《吃茶》里的芳影正当芳菲,一方面“幽闺自怜”,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则是想起昨晚遇见淑贞的哥哥王斌,“脸上便立刻有些发热,心里跳起来。”封闭和开放,在一个少女心里变成了一种对立,她是想要尊重内心的感受,喜欢某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近年她见社会潮流变了,男女都可以做朋友,觉得这风气也得学学。”但是又碍于传统,无法表达那微弱的爱意。内心纠结却又是无声的,直到看到那张请帖,才知道所有一切的“新思潮”终究只是自己的一种想象,就像淑贞所说:“男子服侍女子,是外国最平常的规矩。”突破旧式男女交往的方式,带来的新奇和内心的惊喜,只不过是西方的“平常的规矩”,而王斌已经选择了结婚对象,一下子把芳影重新打入了“幽闺自怜”的境地。

似乎是过度阐释了外国的新潮,而这种过度化阐释也强化了旧式的封闭性,这是两种对立的观念,却一样在过度阐释中隐藏着悲剧元素。《女儿身世太凄凉》中的表姐似乎就是一个接受了新观念的女子,她对已经结婚的婉兰说的是:“像你那样被父母卖的婚姻,我是受不了的。”甚至强调说:“我还索性告诉你吧,等你也知道旧式婚姻真是腐败到家呢!”表姐拒绝姑姑为她找到的男子,似乎也是一种对抗的实践。而这对于婉兰来说,也是掀起了一种波澜,自己已经结婚,但是并不是那种自己想要的感觉,但是在现实面前还能怎样,但是表姐却劝说她离婚,“离了婚,岂不是仍然干干净净,还你自由身吗?”为着一种自由,要打破身上的婚姻束缚,表姐无疑是一种革新的力量,对于婉兰来说,的确为自己注入了力量,但是最后的结果是:表姐因为追求所谓的自由,和不同的男人“要好”,最后也是受了冤枉受了刺激,被人造谣中伤竟一命呜呼。

这似乎也是所谓自由的代价,表姐拒绝为她介绍的男人,却在自己“要好”的男人间受到不公,后来是社会的谴责,最后死去,这其实是一种女性的悲剧,在中国还没有挣脱男权统治的社会里,女人所追求的自由和平等像是海市蜃楼,而婉兰也罢,三姨太也好,也只是继续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在男权中成为一个牺牲品,“总而言之,中国女人太容易叫人糟蹋了……”三姨太的感慨变成了女性群体的哀怨,而婉兰留下的那句话是:“总而言之,女子没有法律实地保护,女子已经叫男人当作玩物看待几千年了。”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哀叹,这样认命,在表姐的革新力量中,婉兰还是有了抗争的微弱火光:“我和你,都是见识太晚,早知这家庭是永远黑暗的,我们从小学了本事,从小立志不嫁这样局促男人,也不至于有今天了。”

凌淑华:一种想象的“花之寺”

但是并非像婉兰一样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女人宿命的根源,也有了某种对抗,“呸,人为万物之灵,女子不是人吗?为什么自甘比落花飞絮呢?”但是最后变成哀叹,也是男权力量太过强大,只能用“早知”这样来宽慰自己。而《“我哪件事对不起他?”》中的惜芳却活活成了男权的牺牲品,从国外归来的丈夫子云态度起了变化,他批评她的头搽油太多,说她走起路来像只鸭子,迈远她在朋友面前不会应酬,如此等等,最后变成了看不起,甚至还要离婚,“我们离婚罢,你不肯,我就要跑了避你。”国外归来,的确是受了西方的新潮,但是这新潮是看不起女性,新潮也是在外面沾花惹草,而面对这样的指责、埋怨,甚至逼迫她离婚,惜芳终于给公婆写了一封信:“媳已三思,唯有一死以全夫婿孝道,以保大人桑榆暮景之欢。再者,近年离婚妇女,多受社会异眼;老父远客未回,大归亦不能。媳生长深闺,未习谋生自立之道,茫茫大地,竟无媳容身之所,媳只有死之一途耳。”

“我哪件事对不起他?”是传统妇女的质问和呐喊,当最后惜芳喝了泡的洋火水而死去的时候,是背后那只大手将她推向了深渊,没有容身之所唯有死,这是一种悲痛,也是一种悲伤:惜芳变成丈夫眼中的笑料,成为婚姻的祭品,最后她写信诉苦,其实更是一种畸形的权力观:她写信给自己的公婆,希望他们主持公道,公婆对儿子也是批评和指责,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最终的解决方案,惜芳无法实现自我突破,她只能依靠“父权”的力量让自己做主,而最后的无奈和伤心让她选择了死,“一缕孤魂便静静地飞荡于无可容身的茫茫大地上了。”

为什么死?是因为找不到作为女性的位置,如果和丈夫维持下去,在“我就要跑了避你”的威胁中,婚姻当然名存实亡,而如果离婚,社会对此的成见又让女人无容身之处,这便是套在女性身上的几重锁链,而在这样的锁链中,只有如敬仁太太用迷信注解命运,只有如芳影“幽闺自怜”,只有如婉兰悔及当初的宽慰,只有如惜芳以死逃避,无论何种,都无法逃离女性的宿命,都无法改变自我的归宿,都无法迎来自由的生活,而在这些女性的悲剧命运中,男人都藏在身后,他们以隐秘的方式在文本里,他们却制造了悲剧,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西方新潮,男人似乎都在其上,都用俯视的目光看着她们,甚至伸出那双可怕的大手。

《说有这么一回事》似乎是最具隐喻的一个故事,影曼和云罗在台上扮演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台下他们也成为恋人,但是同性之恋在这个时代或许也是一个异数,所以云罗自然而然问影曼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不是个男子呢!”而影曼的回答是:“我非是个男子才能听你的心事吗?”她们的感情好像同校园的桃李茶薇等树的叶子比长,但是当出了校园,那一幕戏剧变成现实,她们无法逃离社会的规则,而战争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将她们分开,最后影曼听到的是云罗早就成了被人的妻子,“一会儿约摸似乎云罗哭……又似乎在笑,又似乎在哭……”两个女人成了至死不渝的恋人,她们却无法正视这样一种感情,所以必须找到一个“男人”,或者将其中一个男性化,这是一种自设规则,也是社会规则的投影,而战争、分离以及最后的嫁人,是藏在他们身后更重的男权意识,她们想要一种男性化的存在,却注定是一种讨好社会的异化行为,而最终被男权社会所破坏,便也成了女人的另一个宿命。

新旧观念的碰撞其实只是一种外因,真正推向悲剧深渊的是男女之间不平等的规则,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那种真正的男女感情是不是真的无法救赎?《绣枕》中的大小姐用三四十样线秀出了鸳鸯,“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从来未经历过的娇羞傲气,穿戴着此生未有过的衣饰,许多小姑娘追她看,很羡慕她,许多女伴面上显出嫉妒颜色。”少女心微微打开了,但是这一只送给了白总长的二少爷的绣枕,最终却成为遗弃物,“头一天,人家送给她们老,就放在客厅的椅子上,当晚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大片;另一个给打牌的人挤掉在地上,便有人拿来当作脚踏垫子用,好好的缎地子,满是泥脚印。”像是一颗怀爱的少女心被践踏;《再见》中的筱秋和骏仁在西湖刘庄的花神亭遇见,似乎曾经都有好感,而遇见之后也谈到了结婚之类的敏感问题,骏仁还想要筱秋刚洗出来的一张照片,但是后来这一段隐秘的情感却在再见中成为了泡影:“她的船出了西泠桥的洞子。他呆呆地望着湖水,一会儿忽然想起事来,急忙走到厨房那边问:‘厨子,买到了桂花栗子没有?一会儿客就到了。’”

似乎只有《花之寺》看起来是完美的,诗人幽泉与他的爱妻燕倩一直保持着美好的爱情,只是在现实中,幽泉为了工作变成了一架机器,“哎呀,真个把人闷死了!哪怪我近来一首诗都写不出来呢!””诗歌生活和爱情一样,站在世俗的对面,所以当他接到一个女性读者的信,那种被工作折磨得像机器的生活终于有了一种欣喜的感觉,“我只是爱你。我的爱是不望报酬的爱,酬报不了的爱。”所以他去了读者说到的约会地点“花之寺”,那里有一株可怜的花,有大菜园,只是等了半天也没有见到那个神秘的读者,最后却碰上了妻子,是喜出望外,还是略带遗憾?原来那信就是妻子写的,“我今天打发你出来纯粹因为让你换换新空气,不用见不愿见的人,听爱听的话罢了。”燕倩以这样的方式让丈夫换了环境,换了心情,去接近灵魂意义的“花之寺”,的确是一种计划好的浪漫,或者燕倩就是想用这样的方式让丈夫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一个不为俗事所困扰的浪漫世界,也让丈夫发现一种诗意的存在。

但是这种浪漫方式背后却还有着无奈和悲叹,幽泉去花之寺是为了去见神秘的读者,对于他来说,神秘性大于花之寺的浪漫性,所以当他没有见到读者的时候,以为自己做了白日梦,而见到妻子却感觉她在试探,而燕倩设计这个局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寻找内心:“我听了一早上不爱听的话,心里烦闷得很,也想飞到郊外去赞美大自然,赞美给我美丽魂灵的——”所以两个人对于花之寺有着不同的怀想,而在这种隐秘的分歧里,故事的完美性其实也被解构了,花之寺或者只是一个想象式存在,在男人眼里和在女人心里,成为不同的符号。

就如《春天》里的女人,发出的是“春天真没意思”的感慨,一方面是自己的旧病复发,另一方面则是那个叫君建的男子也被疾病所困扰,他曾经希望得到女人的安慰,又对她有着言爱的举动,但是在婚后大家都陷入到疾病的纠缠中,潦倒与憔悴的生活背后是一种宿命般的存在。所以春天来了也罢,花之寺的浪漫也罢,终究敌不过那些困顿的现实,“阴了许多天,现在出了太阳照得人眼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