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号:B52·2121022·0919 |
作者:尚荣 译注 | |
出版:中华书局 | |
版本:2010年04月 | |
定价:8.00元 亚马逊6.40元 | |
ISBN:9787101073744 | |
页数:84页 |
“‘四十二章’者,一经之别目;以此经分段为义,有四十二段故。‘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凡佛所说真理皆可曰经。经又训为常,以所说为常法故。此经以四十二段经文,摄佛说一切因果大义,故名四十二章经。”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伊存授卢景佛经之后六十八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出现,名为《四十二章经》,是中印度人竺法兰所译。他在永平初和另一高僧迦叶摩腾相偕来中国。迦叶摩腾自然也参加了这项翻译工作。经凡四十二章,故以之为名。乃连缀大小乘佛法而成,虽不精微,但确是佛经汉译伊始。《四十二章经》一卷。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经文。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本书为《佛教十三经》丛书之一,由尚荣译注。
《四十二章经》:断欲去爱,识自心源
“佛教十三经”之《四十二章经》,对于佛所说真理,其实是遥远而陌生的,对于我来说,此种“贯穿摄持”则起于金庸的小说《鹿鼎记》,甚至是由小说文本而改编的影视作品。
《鹿鼎记》里的韦小宝认老宫女陶红英作“姑姑”,交谈间,韦小宝发了他人生当中的第N个毒誓,让陶红英说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四十二章经》一共有八本,每本封面的颜色和式样各不相同,代表黄、蓝、白、红、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八旗;当年清兵入关时,掠夺了大量金银珠宝运往山海关外,埋在清政权“龙脉”所在的一座山里,然后绘制了一张藏宝图,裂为八幅,由八旗旗主各执一幅;这八幅地图,就分藏在八本《四十二章经》里。也就是说,只要找齐八本《四十二章经》,就能找到清政权在关外的宝藏和“龙脉”。绘制在羊皮纸上,撕碎之后藏入八本《四十二章经》的封套里,分别交给八旗首领掌管,如此种种,为营造扑朔迷离的情境创造了可能,于是各方觊觎,迷局迭出,甚至大家被打得头破血流,这藏宝之谜却依然是迷“大清的龙脉”也无非是噱头。
而其实裂为八幅的《四十二章经》或许也已经脱离了一本佛教经书的本来意义,而成为武侠故事里的道具。而其实,作为从印度传到中国的第一部佛教圣典,《四十二章经》也并非有多少深奥义理,这是佛涅槃以后弟子择其一生所说的精粹警句汇编而成。如果一定要寻找其传奇色彩,或者是《经序》里有着小说的雏形:“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一个梦,神人出现,然后“甚悦之”,便一发不可收,即遣派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到大月支国求法,并迎请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来到了中国,驻锡在洛阳雍门外新建的白马寺,翻译佛经。虽然另五部佛经后失,但是这《四十二章经》流传下来,成为最初传入中国留存下来的第一部经书,所谓“国内清宁,含识之类,蒙恩受赖,于今不绝也。”也就意味着《四十二章经》开创了汉译佛经的一个时代,南朝梁人慧皎《高僧传》中说:“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余言。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唯此为始”便是《四十二章经》的地位与价值的体现。
于此,从“经序”而开始,真正脱离了传奇小说世界的“道具”属性。而对于我来说,《四十二章经》也只是打开佛学的一个入口而已,所谓普及,也只是知识层面而已,比如十三经,空有二宗,通序和别序,六成就,四谛,五戒……等等,一个世界总有它的法则,而佛经,几乎完全独立于现实,在另一侧“于今不绝也”。包括正宗分的四十二段,也都是听闻另外的故事,而远非能够“贯穿摄持”。但其实,作为小乘佛教经典的一种,《四十二章经》则是对于一个人如何才能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提供了参考。那一个人就是“沙门”,在第一章“出家证果”就开宗明义:“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辞亲出家“,然后“识心达本”,直到“解无为法”,才是一个沙门。所以《四十二章经》也就是佛对沙门传道,《第二章 断欲绝求》中说:“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中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上面是佛,下面是沙门,如此自上而下,也是佛经的一大特色,而在《四十二章经》中,没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的“六成就”,而基本上以“佛说……”为基本句型,这种句型意味着是佛专为出家沙门说法,而且沙门基本上只是一个聆听者一个感悟者,他们之间基本上没有交流和对话,只有在第十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八章等有过佛与沙门的对话,甚至在《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中出现了佛与沙门的三段对话,在关于佛的问题“人命在几问?”,沙门先后有过三个回答:“数日间!”“饭食间!”和“呼吸间!”而等到沙门说是一呼一吸之间抵达“人命”时,佛说:“善哉,子知道矣!”这少见的对话才有中国禅宗的顿悟和“见性成佛”的感觉。
既然为小乘佛教的经文,自然会着眼于“自度”,在《四十二章经》中,重点就在于“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只要以真空法性为真实性,就可以“不历诸位,而自崇最”,这就是“道”。什么是道?“夫为道者,如牛负重”,其实只要“出离淤泥”也可得到,这便是度己的小乘佛教之特色,但是并仅限于此,所谓“净心守志,可会至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直心念道,可免苦矣”都在教导用心去体会去接近道,也就是第一章所说“识心达本”,甚至于“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也就是从方法论上提出了“得道”的过程。对于沙门来说,要从日常生活中“辞亲出家”而皈依佛门,自然要“去心垢染”,而哪些才是必须去除的杂质呢?
“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不管是财欲、名欲,还是食欲、睡欲,都是欲望“使人愚蔽”,“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所以“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断欲去爱”作为修炼的方法,也是“识心达本”的一个基本要求,“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也就是只有远离爱欲,才能去除烦恼忧愁去除恐怖,才能得到证果。而在这一切爱欲之中,最能破除的或许是“色”:“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也就是说色欲是最难消除的,“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所谓色欲,当然是女色,所以在这里,女色就是在道的反面,有五障之女,不得做梵天王,不得做帝释,不得做魔王,不得做转轮圣王,当然,也不得做佛,如此“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也就是说,男女不平等的观念触及到求法的本体,在《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中,天神献给佛“欲坏佛意”的就是玉女,作为“众秽”之一种,佛当然是断然拒绝,所以对于沙门来说,这也是必然的一步,“辞亲出家“也就是要远离妻子和孩子,家是羁绊,感情是羁绊,在《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中说:“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妻子舍宅比牢狱更能羁绊人,是因为“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所以对于要出家的人来说,就有两条道路:“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所以在《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中说“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连讲话也不应该有,因为这些女色都是浊世中的泥污,“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只有让这些“女色”“生度脱心”,才可以“息灭恶念”。
所谓“断欲去爱”也就是自身清净,能出淤泥而不染,“当如莲华,不为泥污”。而只有做到这一步,才可能在无我中寻找真谛,靠近“无为法身”:“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甚至从恶人而变善人,进而超越持五戒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三世诸佛,而成为“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这“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即“无为法身”,此真身佛自他平等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而供养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即无分别智亲证真如性究竟成佛;如是供养,始称为“究竟”。
作为汉译的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多以譬喻说理,警句迭出。比如:“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醍醐灌顶,梵音袅袅,倒也充满了味道。
《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
《第一章 出家证果》
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第二章 断欲绝求》
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
《第三章 割爱去贪》
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第四章 善恶并明》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 转重令轻》
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
《第六章 忍恶无嗔》
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第七章 恶还本身》
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 犹回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第八章 尘唾自污》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
《第九章 返本会道》
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第十章 喜施获福》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当得宿命。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
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
见道者,譬如持炬人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
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
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
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
《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
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
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
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第三十五章:垢净明存》
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
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问?”
对曰:“呼吸间!”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四十二章 达世知幻》
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