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号”的黑水手

编号:C38·2140620·1091
作者:【英】约瑟夫·康拉德 著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版本:2011年07月第1版
定价:22.00元亚马逊12.98元
ISBN:9787532754946
页数:230页

“大海是无所不知的,早晚总会揭开帷幕,让每个人都能看透那隐在一切谬误里的智慧,那藏在种种疑问里的真相,以及那超越忧患恐怖的安全和平的领域。”作为康拉德著名的“海洋小说”代表作之一,《“水仙号”的黑水手》的黑人新水手惠特总是在一种谬误的智慧里去寻求世界的真相,一上船就病倒在床,对整个航行没有出过一点力,却处处表现出“暴躁和怯懦”,当惠特特死去举行水葬时,海面上就刮起了一阵怪风,此后一切正常,“水仙号”抵达英国,海员们登陆后四散而去。而惠特这个独特的形象却并没有因为“水仙号”的抵达而消失,就像《“水仙号”的黑水手》这部小说,也成为多元释义的独特文本,康拉德把人类的普遍痛苦“物化”成了惠特,从而塑造出一个独特的人物。


《“水仙号”的黑水手》:好比古老的信仰死了

大海是无所不知的,早晚总会揭开帷幕,让每个人都能看透那隐在一切谬误里的智慧,那藏在种种疑问里的真相,以及那超越忧患恐怖的安全和平的领域。
——《“水仙号”的黑水手》第五章

无所不知的大海,不朽的大海,从日出到日落,从日落到日出,总是在一种漫漫的昼夜循环中吞噬某种生命跃动的迹象,这是一种将祈求快乐的幸福和虚幻的天堂的圣哲思想抚平的过程,如果这世界剩下他们大喊大叫大吵大闹,那么痛苦和劳动者的无边沉寂在何处解脱?那么渺小和健忘者的沉默如何解脱?而在被归结为生命循环的行程中,平静而令人窒息的沉重气氛如何消除?海之上是那艘船,那艘叫做”水仙号“的船,那艘从孟买出发回到英国的船,船之上是那些人,那些忙着洗衣裳的人,那些看书解答疑问的人,那些被疾病困扰还在活下去的人,在船和人组成的“回家”意象中,生命变成了一个无边无际却最终没有答案的问题,”生命问题似乎太浩瀚了,不是狭隘的人间语言所能容纳的,于是大家一致同意不再过问,而把它全盘托付给无垠的大海,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大海已经将这个问题纳入它无穷无尽的势力范围里了。”

但是,大海真的能从谬误里生出智慧,从疑问里找到答案?真的在超越忧患和恐怖中走向一个安全与和平的领域?当白费的心里侵入人们的躯体,是谁像大海之上另一个涌上表面的物体,挣脱锁链的维系,逃避污浊的河底,用一种违反真理的态度,用美妙的滑稽意味,来发现和寻找被淹没那些有关生命的真理?是的,他叫惠特——吉姆斯·惠特,他叫吉密——“为的是要隐瞒我们对他那个同谋者的憎恨”,一个走上“水仙号”的穿头的黑人,那是一艘在大海之上航行而回归陆地的船,一艘在活下去的状态下走向死亡的船头,一艘被令人窒息的沉重气氛弥漫的船,一艘被狂风暴雨不断摧毁而始终不曾沉没的船,就像一个生命的真相,从出发到终点,战胜虚伪,战胜疑惑,真生愚蠢,战胜怜悯,战胜伤感,却最终像一个被抛弃的人,一个死亡的人,在大海自己的身体里归于寂灭。

“‘水仙号’的大副白克从灯光照耀的官舱一大步就跨到了后甲板的阴影里。”在一个有着灯光的船上,照例有甲板上的阴影,那一步并非是对于颜色隐喻的超越,白克的行为只是一种出发前的例行行为,而在这个有着那些陌生和熟悉的人,那些年轻和年长的人,那些沉默和叫喊的人,那些白人和黑人,一起成为“水仙号”不可更改的群像——新来的人仿佛是要多一个被纳入的过程,在许多绳子捆扎的箱笼和铺盖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是直挺挺地呆着,而那些老手们“一个顶一个坐在上下两排的吊铺上,用严肃而又和善的目光端详他们未来的伙伴”。不管是大副白克,还是船长阿里斯笃,不管是全船最年长的能干海员老辛格尔敦,还是沉默的长臂老水手,他们在旧的秩序面前已经无数次面对这无所不知的大海,无数次在自己的吊铺上端详新来的伙伴,而来自孟买的水手,俄罗斯种的芬兰人,斯堪的纳维亚人,都在混乱中寻找自己的未知和秩序。大海对于老手来说,是一段历史,沉默地读着《沛兰姆》的辛格尔敦“从十二岁起便在南洋航行了;在已往的四十五年里,他住在陆地上的时间总共不过四十个月”,而那个受美国人虐待的牺牲者唐庚则没有航海穿的长统靴,没有油布雨衣,没有装得满满的旅行箱,他只想在需要的时候有人“分点儿余润给他共同享受”。

而一旦上了船,所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甚至是残酷的,“这个灿烂世界里充塞着的是恶名与丑行,贯盈着的是污秽与饥饿,愁惨与荒淫,所有这一切从四面八方注入了这不朽的无涯无际的海洋。”他们汇集在远行的起点,他们怀想那个被想象的终点,而在这“水仙号”的船上,与陆地的分割和眺望“便是他们所知道的生活全部,也便是他们所看见的周围陆地的全部。——这些被大海终身监禁的囚徒哟,真是神秘啊!”成为被大海监禁的囚徒,那遥远的陆地分明是一个逃避的终点,而在这足够漫长而压抑的囚禁生活里,人是他们自己,而水仙号也是她自己:

她有她自己的前程;那些践踏在她甲板上的人们赋予了她生命;同将她抛弃给大海的陆地一样,她也有忍受不了的悔憾与希望的重负。她被胆怯的真理和狂勇的谎骗盘踞了;同陆地一样,她无自知之明,却有悦目之姿——被人们判处了卑贱的命运的。她路途的庄严寂寞,使她巡行的庸俗动机,也显得高贵了。她吐着泡沫,向南方奔驶,仿佛被一种高尚的目的引导有着巨大的勇气。广阔无垠的大海在微笑,缩小了时间的长度。白天一个接着一个过去了,好像灯塔的闪亮,转瞬即逝;暗夜则多事而短促,宛似逃逸的梦景。

自己的前程,是被赋予生命的重负,是无自知之明的寂寞,是吐着泡沫的重复,那些人也是在这自己的前程里,用二十六对眼睛的凝视,在单调而又庄严的自我世界里寻找抵达的渺茫边界。一个伟大寂寞的圆,在移动,在变化,却又始终如一,脱离了陆地,迅速地前进,但是“‘水仙号’只剩下她自己了”的世界依然是一个充满了谬误和疑问的世界。

约瑟夫·康拉德:能否看透那隐在一切谬误里的智慧

只有另一个人会浮出在恐惧的海面。那个被大副解释成“末了那个名字一团乌墨”的吉姆斯·惠特,用一句““我也是这条船上的人哪。”打开了他上船的那扇门,打开了通往大海之上的门,只是这声音并非是洪亮,并非是有力,而是卡着嗓音低低地说出”黑人“两个字,微弱的哼声,加上漆黑的脸,完全是这个新人和老手的“水仙号”上的一个被怀疑、被忽视的人,“好像一副悲剧的,神秘的,讨厌的傻面具,罩住了黑汉的灵魂。”而这种几乎被遗忘的黑,对于他们来说,仿佛是不安全的开始,咳嗽,喘息,以及“往后一仰,倒在枕头”上的病态,使“水仙号”在自己的旅途中增加了更加无法预料的窒息感。

疾病的身体,在船上,忽然就变成了关于生命的一种定义,“别来搅我。我等不了多少时候了。我就快死啦。……死就在眼前啦!”就在眼前的死,就在眼前的生,像是一个破绽百出的谎言,为什么快要死了还要上船,对于白克的这个问题,惠特的回答是:“我未死以前总得活下去——对不对?”他口中是潜蹑偷渡的死的概念,他口中是必须这样活下去的生的欲望,又像是吹嘘又像是威胁,对于船上的所有人来说,每天发生的矛盾和刺激对于期待而又不乐意听闻的那些人来说,惠特其实用一种新的秩序制造了一个无法逃避的事实。这种把“纪律破坏”的行为让每一个人都看见了那种令人压抑的生死问题,“他躺在床上,我们义愤填膺却又卑躬屈节地去服侍他,仿佛我们是个被憎恨的王子的随从;他却以绝不妥协的批评来报答我们。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利用人类天性的怯懦叫人们永远不得安宁,那垂死的坏蛋,懂得生命的秘密,他每时每刻都俨若我们生存的主人。”为什么会像生存的主人一样揭开每一个人的生命秘密?为什么会像一个憎恨的王子用绝不妥协的批评让人们感受到怯懦?

惠特其实就是一个中心,在生命的秘密面前,他的中心地位就是被这大海的无边无垠所造成的,“水仙号”在大海之上宛如一个孤独的人,风浪或者危险就在眼前,那是吞没,那是包围,那是渺茫,而黑人惠特那一团乌墨的名字和颜色,那病态的身体,都向人们打开了那一个隐秘的世界,“他好像伟大的阴影把这条船罩没了。他尽管预言迅速腐朽的来临,同时似乎连毫毛也没伤一根:他蹂躏我们的自尊心,他天天指摘我们缺乏道德的勇气;他玷污了我们的生活。”像灾难一样袭来,无所逃避。但是在这“水仙号”上,遗忘或者是最好的躲避,用一种自尊和道德的勇气,维持健康者的优越感,维持对于陆地世界的向往。

而那一场对于“水仙号”的不详的预兆变为现实的时候,自然灾害取代了关于生命灾难的阴影,而在风雨中,大海似乎也回归到了它没有隐喻的存在。所以在出孟买海湾后的第三十二天,全体船员开始了与大海的搏斗,风浪吹打着他们,帆篷在飞舞,“样样东西都离根脱绊似的”,“宇宙间似乎什么都不存在了,只剩下黑暗,叫啸,愤怒——同这条船。船分崩离析的宇宙里好像是最后的质点,负载着罪恶贯盈的人类的备受煎熬的余孽,漂浮着经受了惩罚以后的恐怖:灾难,骚扰和痛苦。”这便是强大的自然力量,在灾害面前,“干吧,不干只有死路一条”的命令里隐含着对于自身生命的尊重,他们抵抗,他们团结,他们搏斗,他们甚至要去救处在危险之中的惠特,在那一刻,惠特并非是被憎恨的王子,而是一个被大海折磨得渺小个体,解救他实际上就是解救自己,而黑人惠特似乎也去除了那种别人没有的病态特例,在一种被大海打击的现实面前,感受生命的脆弱。

但是在大家都在与自然灾害搏斗的时候,惠特又实际上被怀疑为一种假装的逃避,“不顾我们的辛苦,我们的鄙夷和我们的能耐——现在依撚是装病躲懒,不顾我们的忠诚,——不顾死活。”大海免除了酷刑,是因为按照公平原则赐给他们充分的特权去享受那种“希望的纷扰”,在不断的努力中不致辜负“永杰不灭的怜悯”,而当一切过去了之后,当漫漫的昼夜循环又出现的时候,渺小的人们又在健忘中开始从恐怖和沉默中解脱出来,而他们的解脱之后的目标还是惠特,他像一个奇伟的谜语,在不可避免的真理面前,又坚持了他违反真理的态度——就如在生面前强调死,在死面前又奇迹地活着。这种矛盾和逆反就如在大海的航行中,目的地只有和大海隔离的陆地。

而对于在“水仙号”上的船员来说,陆地是最后的目标,是归来的终点,在大海的狂暴和酷刑之后,他们像是看见了死而复生的希望:“那些乱哄哄瞎搞的时刻被遗忘,这些暗淡的瞬间的恐怖和惨痛,一到阳光明媚风平浪静的境地,谁也不再提起了。从此刻起,我们的生命似乎重新开始了,我们就像死而复生了。”即使有着辛格尔敦完美的智慧,唐庚的脆弱和过敏,以及我们全体的虚妄和愚昧,但是对于在风浪之后的现实而言,他们更希望看见陆地,看见有风将他们带向故乡。

“这次海程,我们难道就遇不到好风了?”风不是暴虐的大浪,不是摧毁的大风,而是吹着向着陆地前进的风,而在惠特的死亡呻吟中,风停止了,希望停止了,“人们越来越关切他,不愿意看他死,表面上好像出于对旁人痛苦的恻隐之心,其实骨子里还是怕自己难受,脱不了自私的动机。”浩瀚的大海制造的只是关于生命的一次寓言,如果惠特以一种死亡的方式回归到大海,那么所有回家的想法便笼罩在一种无法摆脱的压抑中。惠特之死,也是自己世界的死,是生命秘密的死,是陆地的死:“不治的病人会一直苟延残喘,直到陆地出现,才会死去;吉密也知道,一见陆地他就没命了。哪条船上都是如此。”死的意义被放大到一个回家的寓言,放大到生命的秘密,甚至放大到对世界的道德观,“仿佛他掌握着荣誉,财宝,或分配工作的痛苦权力;其实他除了轻蔑以外,什么也不能给我们。”

陆地世界却已经在眼前,船长的望远镜里是西方群岛,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对于陆地的想象变成了“水仙号”上的狂欢,陆地是肉排加葱,是一巴斗的啤酒,是一天三顿火腿蛋,是伦敦故乡,而在陆地渐近的时候,惠特似乎也沉湎在另一种狂欢里:“广东街上的女子。为了我,她抛弃了雷尼小火轮上的第三个司机——她煎的蛤子,最配我胃口了——她说——她情愿跟一个有色的先生——哪个阔佬都丢得开……这自然是指我。我顶疼女人了……”生命中的女人,生活中的女人,生存中的女人,这是一种欲望的投影,还是意义的想象?而心中那盏灯还没点亮的时候,惠特的生命便走向了终点,那最后一句话是:“点上……灯……就……走开,”

省略的话语,省略的生命,其实拿走惠特生命的并非是唐庚那块饼,打中惠特的时候只不过是加了那么一点力,而手榴弹似的碎屑成为和惠特的生命一样的破碎状态,好像两盏灯被打翻了,好像大海的审判开始了,好像一个生命的秘密被揭开了,好像和自我有关的隐喻被破解了,“如今他死了,好比一个古老的信仰死了,震撼了我们整个社会基础。人们失去了共同的联系;一个伤感的谎话造下的,坚强有力,值得敬信的联系。”对于那些船员来说,“水仙号”在开往陆地的时候,用一种死亡换来了前进的风。

没有登上陆地,对于惠特来说,他似乎属于这一片大海,从他上船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不再回到陆地,而海葬是他与大海合二为一最好的方式,他的身上盖着叠了几折的带白边的英国国旗,在祈祷辞中慢慢放入大海,最终被吞噬:“吉姆斯·惠特永远沉寂了,无可无不可地任人摆布,躺在绝望与希望的喃喃祈祷声之下。”而当他沉寂之后,大海之上的风便起来了,在一个星期之后,“水仙号”驶入了英吉利海峡。这是水仙号使命的终结:“‘水仙号’姗姗地来到她的碇泊所;无灵魂的墙壁的阴影笼罩着她,各大陆的尘埃跳上她的甲板,一大簇陌生的人们爬上她的船舷,仗着贪婪恶浊的陆地的名义占有了她。她的生命已经停止活动了。”当人们从船上下来,踏上陆地的时候,海的意义也就是不存在了,就如死去的惠特的意义,当告别“只剩下自己”的大海,生命便走向了终结。

黑人惠特,巨大阴影的惠特,身染重病的惠特,被忽视而又被关注的惠特,他并不是代表那个有色人种,不是代表活下去的意义,他在被大海终身监禁的旅程中,在生命的秘密探寻中,在受了惩罚死而复生的豁免中,用一种微弱而病态的个体完成关于古老信仰死去的隐喻,他没有走上陆地,他被放入大海的怀抱,仿佛是受了神灵启示,仿佛是超越了人间,他的脆弱,繁复,恐怖,和对他的嫌恶,畏缩和躲闪,形成了关于文明和昏庸,深刻和浅薄,挖苦和同情的矛盾,在凝视被被凝视中,既看见了他,又被他所看见。所以即使登上了岸的白克也依然无法回到自己的家:“岸上没有人等他。母亲死了;父亲和两个兄弟,雅茅斯的渔民,一起淹死在道格滩;姊姊出了嫁,对他冷淡寡情。一副贵妇人派头。”

而那些船员一个个离开走向陆地,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另一种囚禁,另一种流浪,孤单、健忘、茫然若失,逃不了注定的命运,一个惠特,也是无数个惠特,一个死者,也是无数个死者,一片大海,也是永远的大海:“于是荒凉的流水上漂着一条船——一条阴影似的船被一班幽灵似的水手驾驶着。他们飘渺地招呼一声,做了个手势,便过去了,我们不是曾经聚合在不朽的大海上,从我们罪恶贯盈的生涯里挤出一点意义来么?”

黑暗的心·吉姆爷

编号:C38·2140620·1090
作者:【英】约瑟夫·康拉德 著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本:2011年04月第1版
定价:22.70元亚马逊22.70元
ISBN:9787020082001
页数:470页

约瑟夫•康拉德的两篇经典小说展现了一个诡异和充满寓言的世界。《黑暗的心》里的海员马洛,讲述了他早年在刚果河流域行船时的一段经历,一个叫库尔茨的白人殖民者,一个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入野蛮的非洲的理想主义者,最后堕落成贪婪的殖民者。而在接近库尔茨的过程中,作者借马洛之口向我们描述了一副令人感到压抑的浓墨重彩的非洲大陆腹地的图景。在《吉姆爷》中,年轻有为的“帕特纳号”大副相信自己能够为了海员的职责和荣誉献出生命,这份坚持在确认船马上就要沉没的那一刻被本能打败了,他纵身跳进了他所鄙视的同事们准备好的小船。背负着道德重负,他顶着“吉姆”这个假名字沿着海岸线流浪。而即使他成为了“吉姆爷”,关于荣誉和责任的难题并没有放过他,他把自己的生命供在祭台上变成了一种如愿的行为。


《黑暗的心·吉姆爷》:他是“我们”当中的一个

可是铆钉并没有来。来的是入侵、祸害和灾祸。
——《黑暗的心》

不是大海,也不是大型船只,在内河里,那一艘被撞毁的蒸汽船就像一个已经遭遇了风险却被遗弃的象征,面临的是入侵、祸害和灾祸,可是谁制造了这样的事故,谁能够将它解救出来,谁又会在这样的灾害面前等待和前行?当丧失了铆钉一样的工具的时候,一切都在向死亡靠近,可是对于被象牙贸易公司任命为船长的马洛来说,灾祸并不是一艘蒸汽船,而是那从来没有出现过却又逃离的库尔茨。

库尔兹,是公司的“一流”代理,在这个从事象牙生意的贸易公司来说,库尔茨是马洛一个用想象构筑的人,作为白人社会的代表,库尔茨以一种征服者的形象给马洛带来遇见的欲望,而这种遇见在某种程度上是马洛对于那种虚无缥缈的现实的抵抗。曾经在他面前的是大海,而他是那种“追随着海洋”的人,海洋对他来说意味着自由和宽阔,意味着力量和未知,但是当大海消失而变成那条和贸易掠夺有关的非洲内河的时候,一切都变成了一个神秘的空白点。“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神秘的空白点了——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让孩子做各种美梦的空白点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黑暗的地区。”空白点上曾经似乎也有某种梦想,某种想去看看的梦想,而这个在马洛一生中最大的、空白得最厉害的地方,最后却变成了一个黑暗的地区。

这样的黑暗是贸易公司的那些修铁路的黑人,那些船上的黑人的颜色,这是一种刺眼的颜色,对于贸易公司代表的白人世界来说,他们是被征服者,“我可以看见他们的每一根肋骨,他们手脚上的关节都像绳子上的疙瘩一样鼓了出来;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戴着个脖圈,把他们全拴在一起的铁链在他们之间晃动着,有节奏地发出哐啷声。”展现在马洛面前的是各个贸易站上修铁路的这些黑人,脖圈、绳子、铁链,似乎是挣脱不掉的象征,他们不是敌人,也不是罪犯,他们只是被疾病和饥饿折磨的黑色影子,“横七竖八地倒在青绿色的阴影中”。而对于贸易公司来说,他们“伪装的慈善性质、他们的谈话、他们的管理制度、他们假装工作的样子——一样,全都是虚无缥缈的”,这是对于“追随着大海”的信仰的背叛,对于马洛来说,这一个黑暗的象征摧毁了他心中的大海情结,“一片油腻腻、懒洋洋的海面,千篇一律的阴森、单调的海岸,似乎让我处于一种令人伤感的、毫无意义的幻觉之中,完全脱离了生活的真实。”

被巨大的影子笼罩,所以马洛需要看见一种文明和进步,需要一种解救的力量。而似乎库尔茨代表着这样的文明和力量,他在内河世界里建立起了自己的权威,就像马洛最初的海洋情结一样,他冲破的是周围的蛮荒,“彻头彻尾的蛮荒,一是在森林中、在丛林、在野蛮人的心中活动着的荒野的神秘生命”,那一个空白的点最后变成了信仰,当船上叔侄谈论库尔茨的时候,马洛仿佛第一次真正见到了库尔茨——独木舟、四个划船的野蛮人,以及那个转身逃离的动作,都被库尔茨披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他转身逃离公司总部,就是逃开安逸的生活,逃开一种思乡之情的孤独,“他把他的脸转向荒野深处,朝着他的空无所有的、荒凉的站上走去。”那四个野蛮人实际上对于库尔茨就是一种“朝圣”,一种由文明而转向蛮荒的朝圣,一种重新寻找故土的征服。

“我们是史前大地上的游荡者,我们所在的这个地球的外貌完全像未知的天体。我们简直可以假想,我们是前来接收一份可诅咒的遗产的第一批人,必须以极深的苦痛和极大的辛劳作为代价,才有可能消除掉它将带来的灾祸。”马洛对于游荡者和灾祸消除者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虚构了库尔茨,也虚构了自己,但是这样的假象终于在不断接近的事实中被揭开。蒸汽船其实是库尔茨击沉的,而且按照贸易站的人的说法,库尔兹是依靠关系登上高位的。在不断靠近库尔茨贸易站的时候,马洛遭遇了岸上土著的袭击,“我们现在要朝着在凄凉的乱树丛中搜刮象牙的库尔茨靠近,不料遭到了这么多的艰难险阻,仿佛他已变成被符咒镇住、沉睡在神奇的古堡之中的公主了。”库尔茨在哪里?在那充满恐惧和绝望,充满了战栗和拖长的哀号声中,仿佛整个世界的最后希望也彻底消失了,而马洛也以为库尔茨在这样的攻击中死去。

库尔茨没有死,但是马洛的虚构却在慢慢死去,就像那些黑色的阴影,在扩散中抵达死亡。贸易站柱子上插着的土著人头,放大着着黑色的阴影,而其实,库尔茨已经完全从文明进步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土著世界心的殖民者,当经理和“朝圣者”用简易担架抬着库尔兹回来了的时候,他们周围是一群虎视眈眈、已经准备好作战以“救回”他们的偶像库尔兹的土著。蛮荒的世界里,库尔茨其实完成了一种征服式的命名,他以一种屠杀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殖民世界,在库尔茨看来,白人“在他们的眼中必然显得像是一些超自然的生物——我们是带着神的力量前去接近他们的”,母亲是半个英国人,父亲又是半个法国人,“可以说全欧洲都曾对库尔茨的成长做出过贡献”,但是这样的血统对于库尔茨来说,就像一个来自乌有之乡黑暗深处已归化的灵魂,不仅没有补救世界的蛮荒,还带来了新的灾祸,就像那摧毁的蒸汽船,没有铆钉的修补,而是入侵、祸害和灾祸。所以击沉蒸汽船的预谋和行动在库尔茨那里就变成了对于一切救赎的摧毁。

这是巨大的象征,“正是那符咒驱使他走出房间,跑向这森林的边缘,跑向这丛林,这闪闪的火光,这隆隆的鼓声和这念诵着离奇咒语的嗡嗡嗡声;正是那符咒引诱着他的无法无天的灵魂,使它越出了被容许的抱负的限度。”而库尔茨在这样的行动计划中也把自己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当这个不知节制、没有信念、无所畏惧,然而却有盲目跟自己进行斗争的灵魂在不可思议的奥秘中接近死亡的时候,马洛看到的是另一个巨大的黑影,“这个灵魂所曾探索过的种种神秘既引起了一种魔鬼般的热爱,也引起了非尘世所应有的仇恨,现在这爱和恨正在进行争夺,两方都企图占有这浸透了各种原始情绪的灵魂,这个灵魂热衷于虚假的名声、不光彩的荣誉,以及各种徒有其表的成功和权势。”是的,就像马洛看到的那个噩梦一样,实际上摧毁了那个“追随着海洋”的信仰,彻头彻尾的蛮荒深处,是大陆上权势的使者,是带着圣火火种的人,但是关于人类的梦想、共和政体的种子,以及帝国的胚胎,都变成了那些“手里拿着宝剑,常常还拿着火炬”的白人的畸形欲望,库尔兹为国际消除野蛮习俗协会写的一份雄辩滔滔的报告中,最后那个后来才加上去的注脚上分明写着那句话;“消灭所有的畜生!”

“我现在是躺在这一片黑暗中等死。”库尔茨在临死之前的确看到了那一片巨大的黑影,但是在必须经过的黑暗中,谁才是胜利者?那些人说库尔茨的真正职业应该“站在人民一边”,应该在极端主义的党派里当一个领导人,而在马洛看来,库尔茨在理想主义的世界里所追逐和丧失的并非是一种理想,而是不同一般的目光,“因为我自己曾走到那边缘上去向外探望,所以我能更好地理解他那无力看见眼前的烛光、却又足以包容整个宇宙的呆滞的目光所包含的深意,那目光的锐利足以穿透一切在黑暗中跳动着的心。”因为在库尔茨死之前,他真正讲出的那句话是:“太可怕了!”可怕的是蛮荒,还是死亡,是征服,还是反抗?或者就是那在理想主义的名义下进行的殖民。“太可怕”不能自救,而当马洛从边缘中走出去向外探望的时候,库尔茨那颗曾在黑暗中跳动的心也真的带来过力量,带来过对于海洋信仰的肯定,所以在回到欧洲之后,马洛给了贸易公司的人叫做“消除野蛮习俗”的文件,不过他删去了最后的那个注脚。而他最后告诉库尔兹的未婚妻遗言的时候,马洛撒了谎,他说库尔兹说的,是她的名字。没有“太可怕了”的恐惧,一个女人的名字对于马洛来说,并非只是为了给库尔茨一个公正,“他不是曾说过,他所需要的只是公正吗?可是我不能那样做。我不能告诉她,那未免太阴暗了—一整个儿都太阴暗……”

太阴暗的地方永远有阴影,永远是那不能被道义所允许的黑暗,那个空白的地方最终变成无法逃离的“黑暗的地区”,而超自然的白人也最终丧失了征服的意义。但是和库尔茨一直面对阴影不同,《吉姆爷》里的吉姆却在躲避阴影还是面对他的艰难抉择中走向信仰的终结。或者也是从水上到岸上,从白人世界到蛮荒的土著世界,或者也是那一片超越不了的阴影,吉姆更多是在一种“生存情绪”的坚持和抛弃中走向永不回归的家,而当另一个家以“异托邦”的形式出现而最后覆灭的时候,吉姆爷也成为一个“我们”世界中的象征。

他是我们当中的一个,“他整洁得一尘不染,从头到脚,穿得一身雪白。他在东方各港口靠给轮船货商拉生意为生,很有人缘。”一身雪白的整洁就像他的种族归宿一样,对于大海而言,是占有,是掠夺,所以在那次在大海之上的事故,成为吉姆一生无法回避的记忆。在那艘“归一个中国人所有,包租给了一个阿拉伯人,指挥这艘船的则是个叛逃到新南威尔士去的德国人”的“帕特纳号”上,吉姆爷也在一种复杂的“我们”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在这样的时候,他满心想的都是英雄行为:他喜欢这些梦,喜欢他想象出来的业绩给他的成就感。”所以吉姆爷就是一个满怀着英雄主义的人,他的所有秘密都凝结在一句话中:“大海一向对我挺好”。可是,当那场飓风到来的时候,当船长的逃避出现的时候,当巨大的生命威胁到来的时候,世界上也不再有铆钉,而是巨大的灾难,“那场飓风造就了徒有其表的英雄主义,就如同它本身也是虚张声势一样。天地间野蛮的混乱情形乘他不备而来,无端阻挡了他慷慨赴难,他对此感到愤怒。”愤怒不能解救生命,当英雄主义变成一种嘲讽的时候,他选择的是生命的保全,选择的是卑微的逃生,而实际上,当他看见铁板破开灌进水的时候,当他在“八百个人,七条小船”的数字间感受到巨大的不安的时候,他说给自己听的那句话不是“大海一向对我挺好”,而是“死也罢,没死也罢,我是不不能逃脱的,我得活啊;是不是?”

是的,英雄主义的卑微地被求生的本能代替,那一刻他的确是看见了黑暗:“黑暗的天际线突然向上移动,大片的海面突然歪过来,迅速的、悄没声息的抬升,残酷的拋扔,无底深渊的掌握,没有希望的奋争,永远罩在他头顶的星光就像坟墓的穹顶——那是对他的年轻的生命的叛逆——结局只有黑暗。”叛逆的黑暗,对于吉姆爷来说,并非是被获救之后的审判,并非是道德和法律的谴责,而是他完全离开了自己可以回去的那个家,那个可以效忠的权力,他的一身雪白的整洁形象——在黑暗中,他进入了那个土著的世界,当他的名字最后变成吉姆爷的时候,那种被瞻仰的“传奇般的力量和神勇”,又仿佛他已成了英雄一类的人物。但是这样的“新英雄主义”对于吉姆来说,并非是一种真正对于自己那个世界的隔离,斯坦因作为公司的代表,实际上成为吉姆爷背后的土地意识新的力量,“一个人生了下来,陷入一场梦,就掉进了大海。……我告诉你吧!出路就是把你自己交给这个具有破坏性的环境,在水里伸开你的手脚,让那深深的、深深的大海把你托起。所以如果你问我——怎么个活法?”这样的问题对于白人世界来说,其实就是对于命运真相的理解,而吉姆爷在帕图森地区成为新的统治者和首领,不回家的吉姆爷其实找到了一种断裂的归宿,“他以主人翁的眼光看待那夜晚的太平,看待那河流、那房屋、那森林永存的生命、那古老人类的生活、那片国土的秘密、他自己内心的骄傲;但是,正是这一切又占有了他,使他在思想的最深处,在血液最轻微的跳动中,在生命的最后一息,都是它们的。”

复活的英雄主义,在吉姆爷心里其实永远有着黑暗,对于这样的黑暗,他面临的是躲避还是面对的双重选择,但是当他最后以英雄主义的方式选择另一个家乡的时候,实际上他走向的是一种虚无主义,“我必须感到——每天,每当睁开眼睛——我是受到信任——谁也没有权利——你难道不知道?离开!上哪儿去?为什么?想得到什么?”这是吉姆爷内心的挣扎,而当白人布朗的枪火对阵这个土著小镇的时候,他做出的抉择是放弃,布朗,这样一个满身带着白人抢劫思想的人,他枪击或伤害某个安静、本本分分的陌生人,就是“一种野蛮的带有报复性的急切足以吓坏最不安分的亡命之徒”的行为。所以当吉姆爷以白人的名义告诉丹·瓦利斯,允许那帮白人通过,不要骚扰他们的时候,他的悲剧也就开始了。充满野心和报复心的布朗还是举起了枪,当十四发子弹一起射响的时候,丹·瓦利斯被打死。而这样的死亡实际上解构了土著人对于吉姆爷的崇敬,解构了他脆弱的英雄主义,当多拉明的枪指向吉姆爷的时候,那子弹也成为他最后无法逃避的阴影。

丹·瓦利斯是吉姆爷培养起来的勇敢青年,但是即使他具备吉姆爷的种族威望和不可战胜、拥有超乎自然的力量的名声,即使他一样受人敬重,受到信任,受到爱戴,“但他仍然是‘他们’当中的一个,而吉姆则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他们和我们,就是白人和土著,就是英雄和被征服者,这是对立,永远的对立,而英雄主义的最后覆灭,不是土著人的反抗,也不是另一个满含着征服欲望的白人布朗,而是他自身无法躲避的那团阴影:“事实上,作为领头人的吉姆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都是个俘虏。土地、人民、友情、爱情,都像妒忌的保护人一样看着他的身子。”他一生努力消除的恐怖最后还是以悲剧的方式否定了他的“生存情绪”,否定了他的“土地意识”。

死去的吉姆爷,和死去的库尔茨一样,在另一个土地上将自己埋葬,而在这样属于“我们”的悲剧面前,马洛的叙事学实际上在讲故事的方式中把“他们”和“我们”隔离开来,一方面是故事之外的叙述者,是看见故事的“他们”,而另一方面,却以见证者的身份而进入到“我们”的核心,他是不在场的,也是在场的,而在故事外的“他们”,在故事里的“我们”,都能看见那个摆脱不掉的阴影:

他是我们当中的一个——我不是曾经像个被召来的魂,站起来,担保他永恒的坚定不移么?我这样到底是不是大错特错了呢?如今他已不复存在,但有些时候,那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他却带着一种巨大的、压倒一切的力量来到我跟前;而凭我的名誉起誓,也有这样的时刻,他从我眼前经过,像一个脱离了躯体的幽灵,在这尘世间的种种情感中茫然不知所措,随时准备为了他那个阴影中的世界的主张虔诚地献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