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时期

编号:C28·2150424·1167
作者:[香港]董启章 著
出版:作家出版社
版本:2010年02月第1版
定价:35.00元亚马逊11.30元
ISBN:9787506352352
页数:465页

“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在上体育堂。永远都不会完的体育堂,好厌烦。或者就快要完喇。或者,完了才会怀念都未定。又或者,没甚么值得怀念。”怀念或者未怀念,对于青春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都是一种态度。女大学生贝贝发现自己和女摇滚青年不是苹果之间面临着共同的成长耻辱感,却在音乐中找到了释放的方式,也开始了对于生活意义的分享,那些秘密、创痛、欣喜把青春的苦涩和激动带向了另一个维度,这是城市生活的一个必经阶段,这是人生成长的必然转折。董启章的“异质”或许就是那一种沉淀在心灵深处的体验,并非是如友谊这样的笼统观念,而是一种跨越人际障碍的共同感,是在被揭开的耻辱秘密中找到的那个最坚实,最可信赖的共同立足点。


《体育时期》:一个诗人其实是一个伪装者

我们会问,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事情是发生的?这和事情是怎样结束一样,任谁也没法找到最完满的解释吧,甚至是接近满意的解释也找不到。但我们还是顽固地希望去了,和更虚妄地,尝试去用语言说出来,甚至用语言中最为虚妄的形式,诗,或者虚妄程度次之的,小说,来把它说出来。
       ——《诗与垃圾Ⅰ》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二十二岁的贝贝和二十岁的不是苹果,大学生和社会人员,小说写作者和乐队创作者,以及恋爱中的少女和失恋后的女人,她们如何以一种关系建立起来,如何开始和结束,如何在最完美的解释里成为要好的朋友?或者她们建立的关系,是趋向于一种认同,还是识别出不同?而在彼此的关系建立之后,是不是会以虚妄的方式得到解构?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一定是不同的,贝贝是一个肯定的人,而不是苹果,是在“苹果”之前加上否定词而成为相反的人,她们就是沿着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在自己的青春故事里成为主角。但是这只是记忆中的情节,不是苹果在妈妈离开之后,以一种被乱伦的方式揭开了身体之痛,而那个夜晚,那个身体,被强暴的时候,压在上面的竟然是爸爸,抚摸她的身体,脱掉她的睡衣和内裤,分开她的双腿,然后以一种侵入的方式完成最罪恶的一次欲望满足。但不仅仅是欲望的满足,当爸爸的嘴里喊着妈妈的名字,当他痛苦而又无法停止地说着:“很快就过去的,不用怕,爸爸很挂念妈妈,你让我当你是妈妈一会,妈妈也是让爸爸这样做的。”不是苹果完全变成了一个替代者,一个失踪的妈妈,一个缺席的性对象。

这是一次被异化的自己,身体被打开,被进入,似乎以合法的方式完成了性爱的命名。而当爸爸从大楼上跳下去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当那个令人讨厌的尸体在搭讪的空地上还保留着嘴巴里吃剩的苹果芯的时候,对于旁观者不是苹果来说,她似乎是安全了,一种死亡结束了非法而合法的乱伦,结束了身体被打开的痛苦,但是这种安全里,却还有如梦魇般地挣扎,所以当不是苹果叫自己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是为了彻底以否定的方式逃离自己的过去,逃离自己的身份,逃离自己的身体。

否定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否定是还有太多没有防备的肯定,喜爱音乐,“今天,我找到了椎名林檎。”而“林檎”在日语里就是苹果的意思,但她偏偏要在前面加上“不是”,也是一次否定的自我命名。林檎打开了音乐世界,不是苹果在其中,如何能逃脱那个苹果的寓言?而在大调、小调、走调、重唱、滥调的“苹果变奏”里,如何真的能在音乐的世界里解救自己?“我没有想到那么大那么远,我只知道这东西是我喜欢的,令我有生存的力量。”而在音乐之中,遇见的高荣,无非是另一个否定的世界里看见了肯定的力量,“高荣。你在哪?高荣。来救我。”那段1995年3月1日的日记里的呼唤不是关于爱情的,而是关于另一种被侵占的痛苦,钟Sir家访时把不是苹果推到在床上,“很重很重地压下来。掩着我的嘴。”仿佛就是那个苹果寓言的翻版,甚至比禽兽般的父亲更具侵略性,他是老师,照样打开身体,进入身体——对于不是苹果来说,爸爸和老师,这些值得尊敬的人在秘密的深处,摧毁了一个少女肯定的世界,如此决绝,如此残酷,就像是一种梦,所以希望高荣来解救看起来是一种爱情的呼喊,实际上是逃离,是拒绝,是替代。

“我不配去爱。我拒绝见高荣。我不配去爱。我是个废物。”高荣只是一个符号,就像那首《名字的玫瑰》歌里唱的那样,“名字是玫瑰,而我心中的玫瑰,是高荣。Rose。Rosier。但我不能告诉他。我绝不会告诉他,就像我的过去,我每一次的跌倒,我也不会告诉他。我不是不想告诉他。我多么的想啊!”多么想是肯定,无法想是否定,爱情不是迷失,爱情不是空缺,高荣是对于一种无法逃离秩序的破坏,“你觉得其实自己不是真的爱他,但是又找不至理由跟他分开,亦都不愿意负起主动毀坏这段关系的责任,于是就等我来扮演这个破坏者的角色。你说是不是这样?”可是破坏者自己也变成了否定词,在地铁重遇高荣,仿佛就是陌生人,名字就像刻在墓碑上一样,已经早就死去。是的,对于不是苹果来说,最初在酒吧的相遇,就完全充斥着某种肉体的欲望,在一个正在撒尿的梦中,在毫无拘束地尽情解放的梦中,他出现,似乎溅到了他的身体上,所谓爱情,也完全以肉体的方式相遇,但是爱情中的否定状态早就注定了一种分离,那个梦里还有打鼓时从高荣耳膜上流出像是果汁的东西,也溅到他的脸上,所以即使完全以肉欲而相识相见甚至相爱,也不是肯定的爱情,“裸体的形象像融化中的雪糕,甜腻而且难以入口,舌头也找不到愜意的形状。下面除了尿急的紧束感,没有半点性欲的兴奋。”而地铁站的相遇,只不过是激活这样一个符号,高荣的离开,高荣的转行,高荣的一切,都在朝着那个轻生的方向迈进,一个变质的男人,一个变质的爱情,所以不是苹果最后在对木偶的意淫中完成了这个爱情的所有程序,与木偶做爱,打开身体不是救赎,不是满足,而是更多的痛苦,“木偶的脉搏在加速,胸口在起伏。木偶的手动起来了,搂着我的肩,抚着我的背,爬上我的后颈。对了。就是这样了。木偶。”

爱情里的木偶,是别人,也是自己,是肯定,也是否定。所以在不是苹果关于家庭,关于音乐,关于高荣的世界里,处处都变成了一个苹果的寓言,她如何逃离?如何从亲历者变成旁观者,如何在这个寓言里找到另一个替代者?贝贝出现,一个同样青春期的女孩出现,一个同样可以用文字来解释生活的人出现,一个同样在音乐、爱情里走过的女人出现,所以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关系,是完全无法逃避地建立起来。贝贝就是一个旁观者,在不是苹果卡拉OK的时候袭击韦教授的时候,走进了贝贝看见的那个世界,“想来必定是那个女孩给推倒在地上时露出那迷你洁白网球裙下面的深蓝P.E.裤的景象和她那双修长光脱的腿在空中发狂乱蹬的姿态,令贝贝产生了微妙的、来自久远之前的、深埋在身体的记忆里的共同羞辱感。”这是比青春更长的句子,一下子刻进了贝贝的生活里,洁白网球裙、深蓝P.E.裤、修长光脱的双腿,以及那种无力的挣扎,乱蹬的姿态,以及被驯服的结局,都变成了一种“共同的羞辱感”,少女身体被侵占的羞辱感,大庭广众之下闪现肉欲的羞辱感,那是“薄薄的、贴着下身的、沉重如铅的小裤子”,那是“内里来得措手不及的湿和腥”,那是“突然又化一阵焦灼的热”,那是“从身体的深处燃烧出来”的欲望。

可是戛然而止,不是苹果是亲历者,而贝贝是旁观者,看见和被看见,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对立,相反,“共同的羞辱感”使得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对于贝贝来说,同样的旁观出现在小宜的故事里,也是P.E.裤透露出的青春期欲望,也是身体被侵占而产生的屈辱,而当她目睹小宜的屈辱在自己的眼前展开的时候,原本的友谊也走向了终点,而小宜在此事之后加入到了令她屈辱的那个团体,她开始染发,开始讲粗口,开始抽烟,而且就此告别了校园,告别了学生时代。小宜退出和贝贝的友谊,又以一种反讽的方式成为那个制造屈辱的团体的一员,这是对自我的放弃,也是对于贝贝的惩罚,“那是小宜对她的报复,对完好的旁观者的报复。”

是贝贝没有伸出帮助的手?旁观其实就是另一种施暴,是另一种强奸,实际上更是对自我信念的一种亵渎,所以小宜以这样的方式报复,对于贝贝来说也是无法抹去的伤害。但是小宜之后的不是苹果呢?贝贝看见了不是苹果的深蓝P.E.裤,看见了身体的挣扎,她也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但是为何会在那个早晨的电话里,使她们成为朋友?那些创作的歌曲唤起了某种青春的悸动?那个受伤的场景激起了贝贝的自我救赎?还是青春时代本质上的孤独和无助?

是的,对于二十二岁的贝贝和二十岁的不是苹果来说,他们都生活在青春的最后时期,她们看见了诗和垃圾,她们听见了吟唱和啸叫,她们追逐过理想和爱情,她们也都有着那一条深蓝色紧绷着身体的深蓝P.E.裤,甚至会一起砸韦教授的车,一起爱上那个叫政的男人,在某种程度上,她们成为彼此的另一个自己,当贝贝进入不是苹果家的时候,当她摸到心想底部的钥匙的时候,当她打开不是苹果日记的时候,当她数着房间物体的清单的时候,陌生的房间里,她是一个旁观者,但是在陌生的世界里她又看见了自己,一个和不是苹果相像的自己,“那是一个贝贝未曾接触过的不是苹果,和她接触过的同样真实。”那一觉醒来,贝贝发现自己穿着不是苹果的衣裙,不是苹果不让她换回,“不用啦!来,就这样出去吧!”

这是置换,二十岁置换成二十二岁,或者二十二岁置换成二十岁,肯定置换成否定,否定置换成肯定,而在置换中,爱情变成了一场争夺战,那个叫政的男孩是贝贝的男朋友,可是那手指相触的时候,在歌词解读的时候,在音乐分享的时候,似乎政走进了不是苹果的心里,或者说不是苹果走入了政的心里。“等待那一天  花生成石  等待那一天  顽石生花。”一首关于化石的歌词,仿佛是一种恒久的期待,下面还有一句话:“那次在卡拉OK你压着我的手臂,害我手腕痛了很久,你记得那时候正在播甚么歌吗?不知怎的我竟然记得很清楚。不是苹果”相遇是偶然,相爱其实也是一种偶然,但是在偶然之中,不是苹果把贝贝变成了爱情的旁观者,而曾经,贝贝是和政的爱情里的亲历者。

像是一个无法绕行的漩涡,三个人在游泳池里,贝贝就是一个旁观者,看起来是逃避不是苹果和政,却是一种隔离,“三个人有点不合情理地同时浸泡在还没有暖水提供的泳池里。”在奇妙的关系里,贝贝看见了自己身体变得隐形的假象,这是对自我的否定,这是对爱情的否定,如果存在着幻想,她就会看见不是苹果和政搂在一起的裸体,就会想到不是苹果曾经被侵占的身体,而那个身体仿佛就是自己的,所以在这样一种被替换成旁观者的不安中,贝贝也成为一个否定者,一个亲历者,这是翻转,在浴池的换衣间,她把自己当成了另一个人,“她无法自制地变成了政,她的手变成了政的手,把不是苹果的整个身体也搓捏遍了。”对于她来说,她就是一个亲历者,而且不是受到伤害的亲历者,她是侵占者,是强暴者,“她甚至想象着把手指插进她的阴道里,去探知那里面是不是冰冷的,还是燃烧着可耻的黏湿的火,感受着政是如何地把阴茎插进那团黏湿的火中一样。”但是既是旁观者,又是亲历者,既是受害者,又是施暴者,对于贝贝来说,不仅是一种耻辱,也是一种罪恶,两面性的人生里,“她扮演了小宜的强暴者,也扮演了被强暴的小宜。”

不是苹果和贝贝,只不过是提供了青春期的两个版本,两种面目,不是谁取代谁,也不是谁否定谁,音乐和小说,是她们进入亲历世界的入口,可是也是她们旁观生活的镜子,甚至不是苹果的银色手枪,和那个木偶一样,都是一种保护自己、惩罚别人的面具,“那种拿着银色手枪把玩着的危险感,一种戏剧化的扮演,或者力量和激情的假托,或者,其实是沉湎于反讽或自嘲的哀伤,因为我们最具杀伤性的时候也不过是拿支假枪虚晃几下而已,而百发百中的神奇子弹其实并不存在”,而这种戏剧的危险,这一种激情的假托,这一种反讽和自嘲,都是旁观者,而成为了旁观者,注定是脱离现实,脱离真实,脱离青春。

一个面具,比自己更真实的面具,是Persona,是叙事者,是“我”,却是一种被掩饰的声音,“我创造了自己各种不同的性格。我持续地创造它们。……为了创造,我毁灭了自己。我将内心的生活外化得这样多,以至在内心中,现在我也只能外化地存在。我是生活的舞台,有各种各样的演员登台而过,演出着不同的剧目。”那个《不安之书》的叙述者是贝尔纳多·索亚雷斯,而这个名字只不过是作者费南多·佩索阿的一个笔名,所以自我衍化,自我脱离,实际上只是戴着面具,在一个舞台上亮起一把玩具般的银色手枪,在一间房子里寻找木偶的情欲,在苹果芯的寓言里命名自己为“不是苹果”,在浴室换衣间里想象侵占……自我分裂、繁衍和创造推到极致,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关系构建,却充满了危险,充满了不安,充满了痛苦,当一个诗人成为一个伪装者,这种自觉意识的假面带来的是虚妄,是“因假装出来的痛苦而感到痛苦”的脆弱。

复合的左,复合的右,左面是409、411、413组成的单数页码,这里有美丽的池畔草坪,有贝贝和不是苹果的友好对话,有把孩子生下来的期望,有奔跑在跑道上的激情,可是左面的对面是右面,就像肯定的反面是否定,41-、412、414组成的“右”里是昏暗的房间,是流产的血腥,是贝贝和不是苹果的分歧,甚至是罪与罚的耻辱,“流产本身不是惩罚。不。惩罚是那刻的发现,发现自己在对谎言袖手旁观啊!是突然揭开自己的假面,看到了自己羞耻的真面目时的那种折磨啊!”那一个生长在不是苹果青春期肚子里的孩子,不是爱情的结晶,它是一种破坏,在她看来,贝贝又一次成为旁观者,成为无动于衷的旁观者,成为屈辱事件的旁观者,所以不是苹果以毁灭的方式破坏这样一种亲历和旁观的关系,但是实际上贝贝既不是旁观者,也不是亲历者,她已经在这样一种变形的关系里,成为了一个实施者,“但你憎恨自己的旁观,你一直想知道真正参与羞辱的罪恶的感觉,好像这种感觉最终可以令你体会到被羞辱者的悲慘,并且在这悲惨的分享中得到不再孤独的确证吧?是不是这样子?”不是苹果对贝贝的发问,是一种自我解救,但是这种解救却带着极大的报复感,所以对于不是苹果来说,当复合的左面翻到右面,当现实走向寓言,当肯定走向否定,其实是走向了另一个无法自拔却在自我“否定之否定”的循环里,“插它吧,拿球拍柄插进去吧,向我报复,求求你,这是你,和我,唯一解救的方法。”

都是演员,都是木偶,被破坏的假面,被识破的羞辱,被改写的自己,当身体被无情地打开,当欲望变得畸形,对于不是苹果和贝贝来说,其实是一种青春期的惶惑,那条深蓝色P.E.裤开始的体育时期是约束和解放,是幻象和现实,“别理啦,总之,就叫体育系啦,发育时期,上体育堂,最恶劣的经验之一,肉体感、本能、生理变化的来临、男仔的目光、流流汗口渴、痛楚、胀大的胸、讨厌的P.E.裤,所谓体育精神,被迫的操练。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在上体育堂。”在体育时期才能拥有成长的存在感,但是上学期之后是下学期,下学期之后是升班或留班,而留班之后则是毕业,在没有学期了,再没有了上课下课,再没有了休息和午饭时间,“学期真的结束了。”残酷的青春里,还会有文学吗,还会有音乐吗?还会有小说和诗歌吗?政毕业之后,自然把那个音乐的舞台当成了和政治有关的场所,这是一种牺牲,是一种侵占,谁也无法肯定和否定,甚至连不是苹果的痛苦,贝贝的不安都将不复存在。

“我们的体育馆”已经不存在了,在残酷的时间吞噬过程中,那一段被标注的期限其实是走向了未知,“当无用结束//有用并不开始/如果需要同情/只要向着变冷的双手呵气”,双手是左手和右手,是单数和复数,是肯定和否定,是贝贝和不是苹果,是自己的一面和另一面,不是要否定自己成为别人,不是要消除亲历而旁观别人,“只是肉体的事,就像上了一节体育课一样。”其实当双手呵气而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完整地书写出自己全部,合二为一,是同一个人,同一天,就像椎名林檎在《石膏》里写道:“四月又来临了/这让我回忆起同一天的事……”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编号:C28·2140620·1094
作者:[香港]董启章 著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版本:2010年03月第1版
定价:29.00元亚马逊18.27元
ISBN:9787208089921
页数:440页

封面上是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乃服”一章的牵经图,只不过和香港麥田出版的封面形成了一种左右的对调关系,或许这也是一种最直感的“二声部”。在这部小说里,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将两个不同的世界以一种微妙的关系组合在一起,一个是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一个是香港近百年市井生活的纪传体通史。在这个完全属于董启章的V城里,一方面是“我”受挫于苦恋如真的失败而封闭的自己世界里,只是藉着一封封书信创造出少女“栩栩”,期望“栩栩=如真”;而另一方面,收音机、电报、电话、车床、衣车、电视机、汽车、游戏机组成了一个物世界,这个世界里记录着香港平凡人家的三代生活。作为小说家董启章“自然史三部曲”之第一部,小说糅合了个人成长史、家族变迁史和香港百年发展史,曾获“红楼梦奖”决审团奖。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只剩一个人的自我游戏

如果是这样,我岂不是原本的那一个的替换者,取代了他的名字和身份,作为第一个儿子生存下来?又如果他活下来,他会不会就是我?结果会不会依然一样?还是,我会成为了次子,甚至是,不会再有我的存在?我和那一个,究竟是互不兼容的,还是互相重叠?
——《Ⅴ.电视机》

小一号字体的“那一个”仿佛是被放在引号里的生命,是他,也是它,而我则去除了引用,变成一个实体,只是在这样一种从他到我的人称变化中,实实在在看见了一种重叠,就像一本书叠放在另一本书的上面,里面充满了小一号的引号,充满了无法确定的“那一个”。次子的隐喻就是从前代人的书转折到现代人的书,从一九三六年上海书局印行的《开工开物》变成正在打开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从宋应星的自然和人为到董启章的“第二自然”。

所谓延伸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当合上原文·注解和释义的《天工开物》,一个被压缩在17世纪的自然便不再讲话,除了“宋子曰”的自我陈述,余下的便是可以返回自然力的人工开物,那个我是被隐藏的,就如同那个时代被隐藏了一样。而跃跃欲试的我则在自我的世界里打开了一个渐渐增大的窗口,二声部小说的注释其实是把我当成了另一种第三人称,那个叫做“董启章”的作者,那个叫做V的城市,具体而现实,即使有着“董富记”小小的、不起眼的别名也只是要把时间推向一个没有对立的两端,而封面上那相互用力的绘图无非是将“那一个”的他和这一个的我,将正直人的男人和扭曲人的女人,将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和香港百年的市井生活,向着无限远却又割舍不断的两个世界用力,而最后当天工和开物合一,栩栩和如真也便合一,在一个被“·”号隔开的标题下,展开一个可能的世界。

书之于书,其实并非只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并非是《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在互不兼容或者相互重叠的文本世界里,还有严复译著的《天演论》,有盗版的《万物原理图鉴》,有《块肉余生记》、《孤星血泪》、《基度山恩仇记》和各种战争书,有救生员看的《物种源始》,有孪生儿的年轻母亲说的婴儿宇宙的《时间简史》,有《图解英汉对照词典》,文字和文字,图鉴和图鉴,单词和单词,以及孪生儿、年轻母亲、年轻女店员、女救员生,在时间序列和性别序列共同向我揭示的书世界里,究竟是什么有关于生命的神秘联系呢?而其实这些书,并非是展开每一个可能世界的抽象物,而是一个物的书:“书必须是某一本书,而不是某部著作的纯观念上的显现。它是book,而不是work,或者text。”这是一个不能遗漏和隐蔽的环节,物的书其实是用实体的形态存在,并且融入到一个人的人生经验里,甚至在一个无纸化、数字化的时代,物的书也面对着消亡的危机,面对着无足轻重的物的威胁。

而要化解这种危机和威胁就是要把每一种物都带向属于他的时代,成为那在括号里或者的“那一个”,用身份和名字,用出生和生存的法则,变成一个可以在历史中叙述的真人,而成为“那一个”的替换者的我,则在苦苦寻找那被命名的存在方式,属于唯一一次的尊重,所以当我打开《V城蜻蜓图鉴》的时候,“它的中文俗名叫做斑丽翅蜻”的描述其实是在学名、科目以及习性中成为一个固定的物种,而这种唯一性并不在物的书上消灭了时间定律,而只是对于《时间简史》或者《物种源始》构成了一次悖反,“可是,关于那些可能的书的事情,我不能在这里说下去了。它们自有另外的,将要诞生的宇宙。”“将要诞生的宇宙”是从前代人的书到现代人的书,再到后代人的书,“将要诞生的宇宙”是那个叫贝贝的孩子,或者是称为花的孩子,称为果的孩子,以及那个智障的零,被命名的个体里呈现出时间的隐喻,“好像那是我自己亲自改的名字一样。”

时间的序列变得毫无悬念,在唯一性的历史里,只有我的存在是一个事件,而其他的诸多故事都以一种隐喻、寓言和游戏的方式存在,“事情的第一次只有一次,之后就是不断的重复。今天和十三年前仿佛没有分别。每一刻也存在着所有的可能世界,但现在的我只存在于这里,对于其他可能一无所知。”所以那些十三年前开始的重复,那些可能世界的重组,都在向着另一个方向延伸,“在这个可能世界里,我失去如真,而且在十三年里继续不断地失去她,然后我根据如真的模样创造了栩栩。也许,在另一个可能世里,我会和哑瓷成为恋人。又或许,在再另一个可能世界里,我会和练仙结婚。”不管是如真,还是哑瓷,还是练仙,在相遇、相恋或者结婚的多元世界里,也只有一个我。实际上,是我走回了十三年前或者更久远的记忆,是我失去了可能世界却又创造了栩栩的人物世界,是我一直在“那一个”的括号生活里发出自我游戏的质疑。

我是一个宇宙,我是一个作者,我是一个句子,“栩栩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全身赤裸着。”这是第一句话,打开的是时间的窗口,是可能世界的门,是一本书的第一页,而“全身赤裸”的意义是将一种可能的自然变成了人物的世界,变成了悬空的十七岁,一切的现实都变成了知道的少数事情,变成了稍纵即逝的蕈菌类生命,只是有一个叫做栩栩的名字而已,一个“我手中的木偶”——由我编排她的命运,所以即使有那个叫温娜的妈妈,却也是没有姓氏,“我没有爸爸”,或者“但我叫栩栩,没姓”构成了“全身赤裸”的悬空意义。所以在十七岁恍然醒来的时候,我对于那个已经成为回忆的如真的命名也只是在完成一个仪式:“如真姓许,叫许如真”只不过是我的另一次书写。“在故事开始前,栩栩并不存在。栩栩诞生于第一个句子:栩栩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全身赤裸着。”

只是这“元小说”的叙写完全变成了一个和作者有关的圈套,“如果作者喜欢的话,栩栩还可以诞生第二次,第三次。但作者不愿意这样做,因为,正如真实生命一样,栩栩只可以活一次。否则,栩栩就不再是如真了。”就是要把栩栩还原成一个离去或者消逝的如真,所以要将一个人物世界的命名变成真实世界是实体,而在这种创造性的活着状态下,栩栩只不过是我书中的一个名字,一个词语,一种方式,如果用去除括号的方式将栩栩抽离出来的话,她的故事大致是和像两只耳朵的蝴蝶饼、意大利面的天使发、《剪刀手爱德华》电影、胸前的螺丝帽饰品、透明轻盈的棉花糖之梦、变成两颗珍珠的眼泪、美妙音乐的八音盒等有关,一切都在那个被书写的故事里,十七岁便时间的所有,女人是性别的所有,人物是存在的所有,所以她在遇到那个叫小冬的男生的时候,竟然身体的小小破口流出了血,这血是真人世界的象征,而一个被命名、被书写、被创造、被悬空的人物,是不会有这样的情感,这样的欲望,这样的伤害,不会有经历、身体、个性和想象有关的人物法则,“人物就是人物,不是人,也不是物,也不是非人非物,并且不能分开身上属于人的部分,和物的部分。”训导主任的藤条里告诉的不是一个关于真实世界的规则,而是和意愿和决心无关的人物。栩栩似乎一定要在已成定局的十七岁里找到突破口,“不是苹果”对她讲的关于身体决定个性的观点多少是一个禁锢的符号,“你一定还未知道,你和我永远也会是十七岁。无论我们活多少年,我们也永远是十七岁!”所以她会那么不顾一切地寻找另一个命名,寻找文本以外、我以外的世界,从梦开始,从虚幻开始,从小冬开始,从仙井开始,从那一滴血开始。

董启章:开启V城“第二自然”

那抵达仙井的房子里,关于一个家族的故事次第展开的时候,时间被凝固在栩栩读到的那封民国二十三年一月三十日的信上,关于董富,关于龙金玉,关于成长、生产,关于孕育、交配,以及关于十七年才出现一次的蝉,“还有一种蝉很奇妙,它们的幼虫会在地底生活十七年,然后才一起钻出来,度过短暂的成虫生命。”这是小冬给她将的一个生物学知识,十七年,整整十七年,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仿佛也是现实,而那时栩栩已经读完了那封信,看见了耳朵也像蝴蝶饼的龙金玉的照片,所以三十岁的我把栩栩悬空而出生的“十七岁”就是一个美丽传说的自我游戏,那时董富也是三十岁,龙金玉也是十七岁。这三十岁的正直人和十七岁的扭曲人如何在一个时间点上相遇,那封信、那张照片,那段历史,似乎都不及我给栩栩的那个“全身赤裸”的第一句,所以栩栩在仙人井里流下的血是她自我创造的一个开始,那胸前佩戴着的螺丝帽除了性隐喻,便是寻找另一个适合的自我的工具。

尽管学校的生物科老师尊尼一直在否定人的意义,而将其归为生物机器,归为一种物,实际上就是消灭栩栩的人性需求,消灭自我,生物上的唯物论和决定论其实限制了个体的自由,而栩栩却并不想按照这种唯物论和决定论将自己固定在十七岁,固定在人物世界,她闯入红蘑菇世界看见的是一种叫做性的东西,只不过这种纯身体的交配依然没有逃脱物的属性,性交可以被命名为做爱,是栩栩的一种渴求,当她看见自己的眼泪变成了两颗珍珠,便发现那个真我出现了,但是这仍是我主导的世界,我创造的文本,那个蘑菇街地下世界的音乐和艺术,那些朋友们,都不甘心被先天决定,都不愿听信法则的蒙骗,都在想自己去塑造个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他们面前永远有一个叫做我的作家,一个在想象里创造世界的“大作家”,而那个关于小冬的故事也只不过像一个引号一样,被关在一本书里。

对于栩栩来说,她寻找的小冬在一本书里,而对于我来说,十七岁的如真也在另一个离去的世界里,所以我对于栩栩的创造只不过是要保留那个如真,“对,她是栩栩。我即时收敛我的震惊,向女孩自我介绍,说我就是那本书的作者。”而栩栩却说:“那真正的作者是小冬而不是你吧?”我编排着栩栩的故事,她像是我手中的木偶,所以看起来在真实世界里,我与栩栩相遇,可能意味着我和如真相遇,意味着栩栩和小冬相遇,也就是在这样一种虚构的际遇中,可能拆掉真实世界和想像世界,想像世界和可能世界的樊笼,那么兼容和重叠的“那一个”和我是不是也会有一个相遇?

“我可以带她去看过去的董富记,在结业之前的,最后时期的董富记。那里累积了最厚重的记忆,在等待着终结的来临。”所以我以返回的方式要将栩栩带向一个时间的段落里,带向一个有着无数物世界组合起来的V城中。那些所有都以“栩栩”开头的物世界里,有着董富和龙金玉的收音机,有着董铣和何亚芝的车床,它们仿佛都是在一种婚姻的世界里见证者物的意义,“董富送给未婚妻龙金玉的矿石收音机,是那时代流行的一种自制收音机。”这是一种见证,也是相互关系的印证,那电波里仿佛有着他们的对话,有着他们在真实世界里创造的种种可能。及至后来的电报和电话,在并时存在的状态下达到真实,“突然她就真的听到声音。那是久遗了的空中声音。是丈夫董富向她发出的声音。”而在董铣和何亚芝的世界里,则是董富退休之后买下的那间车床开始的,“董富寻找的是频率的共振,董铣却只知道机构运动的相互作用。董铣的世界,由轴承、齿轮、连杆、螺栓、斜面等力学关系所构成。”董富的电波里听到的是一种肚子胎儿的声音,而董铣在车床这个“工具之母”中看见了一种最直接的生产,董富和董铣代表的父性,是一种正直人,是直接的生产者,是天工开物的创造:“那本来只是一块物料。金属,不锈钢,圆柱体,长约一英吋,底部直径三分之一英吋。粗糙的,未经加工,切削。模糊的,无面目,无用处的,说不出是什么的一块东西,就像造物之前的那团烂泥巴。那是零,是无的起始状态。”而龙金玉和何亚芝代表的母性,是一种扭曲人,是对于呆板和缺乏变通的机械时代的逃避。

而我作为第三代,在一个想像的文字工场里,有着一种创造的欲望,但是这种创造却是在失去的基础之上的解脱,三十岁不是董富的年纪,而是在“潮湿而寒冷的冬夜独自在狭小的老家房间里倾听收音机杂音”的我,所以这样的可能便有了不同的第一人称:“也因此必须在想像的文字工场里创造出你,一个叫做栩栩的人物,来替代如真的我;还是在电台剪接室门口看着练仙的背影,听着自己和练仙融和的变音,并因而和练仙产生了生命的契合的我;又还是迟些还要告诉你的,那个被哑瓷的光年诗照亮了扭曲人内心的阴暗面,但却因此和她共同度过互相消磨的一生的我。又或者,这三个也是真实的我,只不过他们分别生活在三个并存的可能世界。”这种可能里有着曾经和如真的相遇,有和哑瓷的相恋,有和练仙的婚姻,但是不管何种可能,最先的迷宫依然是如真的离开,“我和如真之间,从来没有真正搭通过。”所以我需要在不同的物世界里找到如真,找到那可能的世界,找到不同频率的电波的干扰和并行不悖。

物世界里有被练仙缝制怪鱼的衣车(缝纫机),有接通缺乏剧情、独有朦胧感官痕迹世界的电视机,有进入分叉路口的汽车,有超自然力量的游戏机,有时间逆时针转动的表,有太容易修改的打字机,有体现成人世界狡狯原则的相机,有确认了隐形墙意义的卡式录音机,而在这些机械有关的物世界里,我所看到的并不是旧物里隐含的记忆,而是在里面那和扭曲人有关的性隐喻,我矫枉过正把裙子和身体缝制起来的洋娃娃,明显带着我的色情窥视,而那个在医院里和小玲姐姐擦身而过的男孩成为一种侵袭的象征,“我扮演了男孩,也扮演了女孩。在我们歪斜的身体上有着扭曲人的共同遗传。女孩体验了屈辱和自残的痛苦,也进行了怪物性的自我缝做。”自我缝制里就是一个自我游戏,男孩还是女孩,看见或者想象,都在物世界里被我编织成一个只有我扮演的游戏,所以当妈妈对我说出“那一个”可能的哥哥或姐姐的时候,我已经陷入了一种被替换的困境中,而这种次子的感觉明显在解构着我的“自我游戏”,“那一个”就像是电视机后面的那个鬼,在驱逐、压抑和害怕中失去了自我的栖身之所,也解构了我在场的优越感,所以在告别游戏机的那个时代,垃圾女孩阿杰的身体提供了我另外的想象空间,但是这样的想象除了性隐喻,还有着去除不掉的宰割,那个我看见的男孩,“用红色尼龙绳把双腿自膝至踝紧紧合并着绑在一起,然后又把双往后抓住屈曲的腿的脚踝,从侧面看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模样。”这是自我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带着某种伤害和变形,“我看见那本应是阴茎的位置什么也没有,光滑的袒露着有如女孩阴部前端的小小凹陷。”被取代和替换的不是器官和位置,而是自我的身份,是作为一种父性的存在感,所以,“我对他怀着憎厌和惊怖,因为他把我一个人的自我游戏彻底毁坏了。他强暴地向我提示着一个人的自我游戏的本质。”

所以那些我曾经向往和色情杂志、圣母圣像、Volvo女孩以及字典里的身体单词,都在解构着我的性幻想,也解构着我的可能世界,所以在吃素的练仙和解码的哑瓷面前,那个我存在着过多幻想的如真用一句“你错了”拒绝了我所有的想象,“是歌颂爱情的坚持和恒久的诗歌。如若有误,而证诸吾身,我所写的皆无意义,而亦无人真正爱过。而零用乱打法,以猴子按键的几率,一字无误地打出了莎翁的名作。”一首我准备许久的歌曲便成为一个真正错误的开始,那是随机,那是几率,如真的离开就像汽车终于在截然不同的世界里分叉而去,而我自我惩罚一样,将自己从一个作家的世界里走出,而命名为“色情狂”,在对阿May的拍照中,我甚至用一种勃起的方式战胜了所谓的艺术,在真实的欲望中看见永恒世界的那个怪物,也终于使我思索扭曲人遗传的象征意义:“因为正直人董富,必须和扭曲人龙金玉相交,才能拼砌出完整的图景。”这是真实世界最切合的意象,所以三十岁的董富和十七岁的龙金玉,在我和栩栩身上有了那一个属于遗传的曲脊骨,甚至在那“完全赤裸”的悬空中找到了父亲董铣的车床“母性”:“我有那么一刻的错觉,你是在那车床上诞生,十七岁赤裸的初生,也是在那车床上迎向十七岁赤裸的成熟。”

为什么我要创造一个悬空的十七岁,一个全身赤裸的栩栩,为什么我要在她身上挂着那不合标准的螺帽,为什么我要让她看见小冬并且找到仙人井,其实一切都是为了让我在失去如真的痛苦中返回到自我游戏中,“不过,我不可能和你在真实世界里一同生活,于是,我只有装扮成小冬这个人物,在想像世界里和你相会。”但是这样的创造就是一个圈套,当栩栩在小冬的世界里真正找到那种感觉的时候,一切自我的游戏也就出现了“那一个”,一个可以被取代的“那一个”,一个活在括号里的“那一个”,所以,“也许,作为一个人物,小冬已经不再是我,而是他自己。所以,到了最终,我只能祝福你们,然后自甘退居到文字工场的想像世界之外。”而那些结他弦、蘑菇、蝴蝶饼、棉花糖、硬面包、银链、螺丝帽和贝壳化石组成的世界也绝非是如真的世界,“那不是属于如真的,而是属于另一个人。”

那一个人是写在括号里的,而另一个人却是新生的,是新鲜的,是真实的,小冬的故事最后完全从我的想象的工场里走出,而成为他自己的故事,里面没有了我,也没有了如真,只有小冬,只有栩栩,只有仙人井,“也许我爱栩栩,更甚于我爱如真。栩栩比如真更真。”但是那本子上第一页还写着那句话“栩栩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全身赤裸着。”如果栩栩,是小冬创造的人物,那么人物怎么可以和创造者永结同心白头偕老?当螺丝和螺帽在那一刻断开的时候,我不是小冬,栩栩也不是如真,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人的世界,真实世界。

所以那本子的最后一页写着这么一段话:“小冬,我们会永结同心吗?栩栩,我们要白头偕老。”他们每人捏着属于自己的一半,拼合在一起,沿着坑纹的轨迹,旋进去,直到最深处,直到尽头。真实世界和可能世界,人物世界和虚构世界,正直人和扭曲人,那一个和另一个,在新打开的文本里开始了自我游戏之外的书写:“我合上双手。像复合的贝。就像我。栩栩。和你。小冬。或者你。栩栩。和我。小冬。在故事终结的时候。真正相遇。”

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