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号:S38·2210207·1733 |
作者:【法】雷蒙·格诺 著 | |
出版:中信出版社 | |
版本:2020年03月第1版 | |
定价:128.00元当当63.70元 | |
ISBN:9787521712162 | |
页数:36页 |
翻开书页,剪开的诗行可任意排列组合成一首新的十四行诗,总数为1014首,也即100万亿首,以每天阅读8小时、每年阅读200天计,耗时超过10亿年,而一刻不停地阅读,也需要花费大约1.9亿年……《一百万亿首诗》是法国作家雷蒙·格诺的作品,发表于1961年。整部作品由十首十四行诗构成。十首诗除严格遵循经典十四行诗的格律和规范外,各首诗的同一行还押相同的韵。在作品的成书形式上,十首诗都单面排印,各行之间被剪开,左侧装订。以这种押韵方式及其表现形式为基础,翻开书页,每一首诗的任意一行,就不仅可以存在于本首诗之中,还可以与其他九首诗中除本行外的各行组合起来构成一首新诗。这种组合的数量是十的十四次方,即一百万亿。换句话说,这十首十四行诗*终可以组成一百万亿首诗。按照作者在作品前言中的计算,一个人一刻不停地阅读,读完这一百万亿首诗需要花费大约一亿九千万年。
《一百万亿首诗》:读者你会窒息若把这些思考
若读完一首十四行诗需45秒,翻动窄页需15秒,每天读诗8小时,一年读200天,可读超过100万个世纪,若一年365天的每时每刻都在读诗,可读上1 90 258 75 1年零几小时几分(忽略掉闰年和一些其他细节)。
——《使用说明》
打开,不是翻页,也不是阅读,用扫描比对准硬纸的窄页,从第一首的第一句开始,完成第一首的十四行诗句的摘录;接着从第一首的第一句,到第十首的第一句,在抽丝般打开每一条窄条,完成十句诗句的摘录;然后按照顺序,从第二行的九句诗句到第第十四行的九句诗句,再次分别摘录……当十四行的140句句子完整摘录下来,花费的时间是32分钟。
摘录,又摘录,再摘录,32分钟构成了“摘录时间”,它们由一本价格128元、36页的图书、一支扫描笔以及一个文本文件组成,不涉及任何诗歌内容,它们就是一种“物”,而这种从书本到文件的转移过程是不是就是“物”的迁徙?雷蒙·格诺没有写作“前言”或“序言”,而是用了《使用手册》,“使用手册”指向的是使用,而使用明显具有物的性质——它由某个组合游戏而来:“是《换头术》这本写给孩子的小书而不是超现实主义作家和画家创造的《精致的尸体》一类的游戏,更多地启发了我,让我产生了这个想法,并将它付诸现实——写一本让所有人能随意地组合一百万亿首十四行诗的小书,当然都是格律体诗。”译者注所注明的是,雷蒙·格诺获得灵感的并非是创作于1926年的三幕戏剧《换头术》,而是由捷克插画家瓦尔特·特里尔绘制的《疯狂的脑袋》。在这本书里,人物图像被截成三段,头、身体和腿各为一段,读者可以在翻页时将每个人的三截随意组合起来,形成奇怪滑稽的人物。
不管是《疯狂的脑袋》还是《换头术》,都是游戏之一种,游戏的本质就是组合,三段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人物效果,当然这个人物突出的就是物性,雷蒙·格诺受此启发,将十首十四行诗拆解开来,每一首诗分成单独的十四行,与其他诗歌被拆解的十四行重新组合,按照雷蒙·格诺的说法,十首诗的第一行可以与不同的第二行诗自行组合,仅前两句诗就是一百种组合,与第三行诗组合时,就有一千种可能,十首完整的十四行诗就可以组合成一百一首诗。这是一种物的组合,它表现为某种数量,而这种数量在雷蒙·格诺看来,就可以计算阅读完这些诗歌所需要的时间:读一首诗按照45秒计算,翻动窄页需要15秒,每天读8小时,一年读200天,可读的时间超过100万个世纪,如果一年365天每时每刻都在读诗,可以读上190258751年——1.9亿年的时间依然是一种数的表现,但是雷蒙·格诺似乎犯了一个错误,这个时间其实是1000万个世纪,而不是100万个世纪。
雷蒙·格诺自己犯了计算的错误,这似乎是一个隐喻,当雷蒙·格诺“创作”了可自行组合的140句诗歌,他是作为一个诗人而存在的,诗人体现的是创作,体现的是创造性,体现的是想象力,体现的是诗艺和诗意,雷蒙·格诺就是诗的作者。但是,当他将十首十四行诗变成可以组合的一百万亿首诗,他是不是制造了一部机器?在《使用手册》上,雷蒙·格诺承认,“这实际上是一种诗歌制造机器,虽然数量有限。”作为机器的制造者,他制定了规则:在韵脚上不能过于平庸,一面贫乏和单调,同时也不能过于罕见和独特;一段四行诗内至少要有四十个不同的词语,三行诗内至少有二十个词语;每一首十四行诗至少得有一个主题或一种连续性,“否则随意排列而形成的诗与原初的十首诗趣味性就不能等同。”语法结构应有一致性,在诗句被替换后也能保持不变。当雷蒙·格诺制定规则,诗歌便出现了某种变异,一方面,对韵脚、词语、主题、结构提出要求,是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存在,也就是说,这些一万一首诗每首诗都应该都是“诗”,而不是随意的排列组合,不是数意义上的游戏;但是另一方面,当这些诗制造了组合的可能性,制造了一万一首诗的庞大规模,制造了1.9亿年的读诗时间,诗歌已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它的确就是随意的排列组合,就是数意义上的游戏,就是用机器制造的物。
从诗歌创作滑向机器生产,从诗人作者滑向物的制造者,雷蒙·格诺在数的扩展、句的随机、行的组合以及读诗时间的容量上进行了实验,无疑自己也陷入了数的迷失中——当1000万个世纪变成100万个世纪,作为一个人的雷蒙是不是在机器式的庞大数字面前出现了错误?但是他似乎已经预感到了一个人可能出现的错误,所以他说:“正如洛特雷阿蒙所说,诗歌应由所有人来创作,而不是单单一人。”在这里他在为自己的可能错误寻找解脱的说法时,其实混淆了两个概念,那就是创作和制造,诗歌创作只能由一个人来完成,而生成一万亿首诗或者可供1.9亿年读的诗,则必然是由所有人来生产——否则,如单个的读者,在打开、扫描、摘录的过程全部完成,也只需要32分钟时间,即使接下来开始读诗,他最多只能在自己有生之年读这些诗,在没有穷尽可能的情况下,一个人为什么要读完一万亿首诗?
一个人的32分钟,似乎消解了雷蒙·格诺所说的1.9亿年,这其中就有一个问题:雷蒙·格诺所说的1.9亿年是一个读诗的时间,它是和生产、组合相关的时间概念,甚至是一个在概率上、数学上的可能性时间,是去除了对个体关照的一种理论时间,而这个时间最本质的特点就是物化的“翻动”,即使是读诗,也是机械式的完成,而诗歌所需要的是阅读,在32分钟用技术化的扫描笔进行摘录之后,对真正的诗歌进行阅读到底需要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必然的答案,但一定是小于1.9亿年,甚至小于生命走向最后尽头的时间——这便有了最本质的区分:雷蒙·格诺用机器生产代替独特性个人的创作,面向所有人而不是单单一个人的诗歌,以及在数的计算上的时间而不是阅读时间,一百万亿首诗是不是一种文学?
与雷蒙·格诺在1960年创办“乌力波”的数学家弗朗索瓦·勒利奥奈认为,雷蒙·格诺倡导发现文学创作中的“潜在”规则,一百万亿首诗就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实验性,“它属于一个更广泛、可以被定义为‘组合性文学’的大章节之中”,乔治-菲利普·哈多尔夫的“蛋白质诗歌”,让-雅克·卢梭的数字记谱法,约翰·凯奇和皮埃尔·巴尔博的数字音乐流派,弗兰克·马利纳在绘画上制造的2047种变幻的光线,都是一种组合实验,“这种组合的强烈意愿会把它的破坏性延伸到语言之外的领域。”对于雷蒙·格诺来说,“诗行排列所形成的形态,对诗歌效果影响很大,甚至可以用反例来佐证这一观点:一方面,把相当平庸的诗拆开,单看每一行诗句却可能非常精彩;另一方面,黯淡的诗句可能组合成一首不错的诗。”所以他认为,所以选择、铸造出来的诗句组合在价值上并不相同,它制造了“一种额外的有效性”。
作为数学家,弗朗索瓦·勒利奥奈对组合数字产生的边界效应似乎更为敏感,其实他在界定雷蒙·格诺的“一百万亿首诗”为实验性文学,有两个判断的基本逻辑,一个是这些自行组合的句子解构了诗歌“一次性消费”的特性,“当各位沉醉于一句完美诗行带来的震撼中时,难道不曾因它只出现一次而感到惋惜,因而悲伤吗?一句绝妙好诗只能在一句诗中就耗尽它的效果?”诗歌的一被多所取代,也就意味着它具有更多的意涵,“为何还要绞尽脑汁换用一种也许还不如它的表达方式去传递同样的信息呢?”第二个逻辑则是,这种实验带来的丰富组合提升了写作的生产力,从而降低了写诗的成本,弗朗索瓦·勒利奥奈甚至乐观地认为,雷蒙·格诺的一万亿首诗,“仅仅在数量上就超过人类自书写发明以来的所有作品,包括通俗小说,商业、外交和私人信件,扔进废纸篓的草稿和涂鸦。”第一种逻辑,是把一首诗看成是完美的一次性产品,所以当读完也就不再有了,这是在消费意义对诗歌的定义,第二种逻辑更是从数的概念认识这一万亿首诗,如果人类的文化产品、文学作品仅仅是一种数量上的计算,何来文学手法,何来创作规则,何来阅读?
实际上,雷蒙·格诺的野心是巨大的,实验也足够震撼,而且在诗歌进行自行组合式的翻阅中,它具有真正实验性的意义在于改变了阅读的某种线性结构:传统的阅读是从第一页开始直到最后一页,从第一章开始直到最后一章,从开始到结束,构筑了一种线性的时间轴线,即使很多文学作品开始颠覆这种线性叙事逻辑,在非线性中打破时间和空间,但是当拿在手上时,一本书的阅读在行为意义上依然是线性的。但是在雷蒙·格诺的一万亿首诗中,每首诗的十四行都可以和其他诗歌进行组合,窄条其实解构了页码,在36页的文本中,每页的十四行诗句和三个空行,构成了非线性的纸页,它可以随意进入,它可以随便打开,在错乱而随机中,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都不再具有线性意义。
但是这也只是文本意义上的某种行为艺术。如果真正进入诗歌的“阅读”状态,这些诗真的都有指涉意义?用一张锋利的书签,插入其中,形成了窄条随机的状态,于是一首随机组合而成的诗歌形成了,但是在这随机中,每一首诗是不是都可以读出诗意?第一首,完全按照线性方式打开的诗歌如下:“潘帕斯国王转衬衣改变主意/公牛角上悬挂任它慢慢晾干/腌牛肉在罐中臭味迟迟不散/殃及牛皮牛毛一同发酵腐烂//这一美妙时刻让我至今铭记/草原牧人奔驰旗帜连绵翻转/我们寒冷彻骨如浮冰上裸体/我们架起马扎一切为了消遣//从极地跋山涉水直到罗萨里奧/旅途越是坎坷就越不屈不挠/谁暍了马黛茶就成阿根廷人//这片南美大陆命运混乱飘摇/谁爱浮夸音乐就爱钟声呜叫/也被西语挑逗在钟声暗哑时分”。亚历山大体诗行具有的韵脚,在中文翻译中依然押韵,但是字数对齐具有的形式主义似乎解读不出里面的诗意,只是潘帕斯国王、罗萨里奥、马黛茶、阿根廷人、南美大陆等组合成关于南美的意象,也仅仅限于此,词语和词语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基本上无法寻找到诗歌所想要表达的主题。
这是第一首,完全按照传统方式进行阅读的诗歌,而在可以自行组合的十四行诗中,是不是会在突兀和随机中产生别样的诗意,发现潜在的乐趣?将每一行中有“他”的诗歌集合起来:“他尽力弯下腰想要抓住行李/他略附庸风雅却又气度天然/他费力俯下身顿时万分惊异/那是大斋节时他才有的特权//这般偷梁换柱让他痛恨不已/扔掉绫罗绸缎从此做流浪汉/离家出发进城那可不是小事/也是父母亲自放入圣洁摇篮//诗人受到启迪并非多语通晓/羊皮纸来回擦拭习惯已成癖好/谁让他得寸进尺泥巴中掏粪//船底他的雕像随着水流轻漂/啃椒盐脆饼不耽误学术研讨/万物总会归根不必如此愤懑”,在充满了“他”的诗行中,也看不出其中表达的主题;有关“你”的诗句组合在一起:“女神为美少年倾心不能自已/恨不是双生儿彼此唇齿相连/许多微弱声音在你耳边咕唧/谁知鲨鱼是否爱把鲽鱼饱餐?//你变衰败腐烂被当商品处理/庸众顽固不化只爱华丽诗篇/恶臭腐尸一具死亡将你吞噬/你的骨骼衣着成蛀虫盘中餐//勇者高呼无惧一切只是徒劳/母语出神入化便已足够创造/人们回到港口已是大雨倾盆//兄弟你若发狂我也完全明了/你比腹语大师更使我惊叫/吟诗如痴如醉你是先知化身”,也似乎不明所以;把一些传奇人物放置在一起:“布列塔尼水手抓起烟草一丝/那帮盗骗之徒早已虎视眈眈/流浪艺人张口喷火如同儿戏/要给部落喧嚣赋予新的意涵//巴布亚人爱把邻居骨突吮吸/草原牧人奔驰旗帜连绵翻转/泰晤士河岸边可怜人受攻击/贝里和莫尔旺人吓得彻夜难眠//恒河到马拉巴尔英国爷不分平翘/说话如金德讷格尔臭烘烘乡巴佬/巴士一碾而过拉丁魂碎骨粉身//阿尔卑斯山左右可住了同胞/阿维尼翁商人把巴约克消耗/一对真双生儿控诉命运残忍”,跨越时间和地域,却没有逻辑和诗意……
只能从阅读状态中退出,几十分钟,一个小时,或者更长的阅读时间在碎片中也只剩下句子,剩下词语,就像第十二行其中一句:“读者你会窒息若把这些思考”,所以停止阅读,停止思考,在合上36页的文本之后,没有一百万亿首诗,没有1.9亿年,只是关掉了一部不断生产句子的机器,因为书中引用图灵的那句话是:“只有机器才会欣赏另一个机器写出的十四行诗。”
(第一行)
潘帕斯国王转衬衣改变主意
帕特农神庙中骏马难忍怒气
布列塔尼水手抓起烟草一丝
侯爵夫人出门正是下午五时
女神为美少年倾心不能自已
他尽力弯下腰想要抓住行李
二人一见如故投缘似遇知己
行吟诗人弹唱格律韵脚无视
醋酸把大理石视为佐餐小食
一切走向终点生灵奄奄一息
(第二行)
公牛角上悬挂任它慢慢晾干
因额尔金伯爵无视它的尊严
深吸一口烟雾鼻腔红到发炎
为了品一杯茶再尝尝小甜点
他略附庸风雅却又气度天然
那帮盗骗之徒早已虎视眈眈
恨不是双生儿彼此唇齿相连
存心只为激怒傻瓜和门外汉
人人都希望把蜗牛大嚼大啖
工匠精心打造我们的棺材板
(第三行)
腌牛肉在罐中臭味迟迟不散
此时土耳其人危机中挣扎度日
老橱柜里摸索选出樱桃一粒
她的土著司机静候在轻风里
身着一袭长袍其实不合时宜
他费力俯下身顿时万分惊异
奇遇变成梦魇如今已入心悸
明智批评家看穿他雄心壮志
流浪艺人张口喷火如同儿戏
许多微弱声音在你耳边咕唧
(第四行)
殃及牛皮牛毛一同发酵腐烂
坚持引吭高歌难免荒腔走板
那是大斋节时他才有的特权
和风拂过山丘瞬间天色大变
我们非遇水仙即是自身粗蛮
摸到一袋干豆行李早被调换
如影相随奇怪我们情愿平凡
要给部落喧嚣赋予新的意涵
谁知鲨鱼是否爱把鲽鱼饱餐?
一切都在预示万物即将消散
(空行)
(第五行)
这一美妙时刻让我至今铭记
帕特农神庙的骏马风中战栗
弗里西亚群岛你们还记得起?
这座灰色平原此刻让人惊异
比萨斜塔剪影映入手中相机
这般偷梁换柱让他痛恨不已
然而他才是那个伪装兄弟
一人对一人错乌合之众无理
巴布亚人爱把邻居骨突吮吸
你变衰败腐烂被当商品处理
(第六行)
草原牧人奔驰旗帜连绵翻转
伦敦英俊公子阴雨天里赏玩
那里鲱鱼成群曾经搁在浅滩
怒火中的城堡化作一片焦炭
伽利略曾登塔自由落体实验
可怜乡下人却被小偷消遣
扔掉绫罗绸缎从此做流浪汉
庸众顽固不化只爱华丽诗篇
许是田鼠口中留下残羹剩饭?
思绪渐渐黯淡走向阴森寂然
(第七行)
我们寒冷彻骨如浮冰上裸体
泰晤士河岸边可怜人受攻击
远方缭绕烟火林中冉冉升起
男爵胆大包天收税假公济私
伊特鲁里亚铭文雕刻在碑石
离家出发进城那可不是小事
即使兄弟低贱意外来到人世
双方见仁见智俗子凡夫无知
美食家爱沙拉金盏花来充饥
恶臭腐尸一具死亡将你吞噬
(第八行)
我们架起马扎一切为了消遣
三月底的冰雹扫射对准游船
堆成山的货品让人心生遗憾
消防队员灭火演绎一场喷泉
希腊罗马人在此徒然寻觅箴言
贝里和莫尔旺人吓得彻夜难眠
也是父母亲自放入圣洁摇篮
石破天惊诗句难叫众人称赞
缤纷水果硬糖让蓝眼顽童垂涎
你的骨骼衣着成蛀虫盘中餐
(空行)
(第九行)
从极地跋山涉水直到罗萨里奥
柏拉图的时代希腊智慧闪耀
人们晾干鲷鱼或把鳕鱼晒焦
恒河到马拉巴尔英国爷不分平翘
古老拉丁精神在意大利萦绕
面对都市污秽人们提起裤脚
家谱撰写者把哥俩瞧了又瞧
诗人受到启迪并非多语通晓
饿狼爱母鸡肥也爱公鸡骄傲
勇者高呼无惧一切只是徒劳
(第十行)
旅途越是坎坷就越不屈不挠
逆耳真知齐放容纳百家思潮
鲨鱼加盐腌制或加分葱熏烤
说话如金德讷格尔臭烘烘乡巴佬
佛罗伦萨游客只会吹嘘炫耀
顽童探摸泥浆却被打得号啕
羊皮纸来回擦拭习惯已成癖好
母语出神入化便已足够创造
花猫用朱顶雀头款待没头脑
懦夫找到托词不掩苍白面貌
(第十一行)
谁喝了马黛茶就成阿根廷人
精灵般闪烁明灭苏格拉底之魂
人们回到港口已是大雨倾盆
上校手握徽章小心擦拭污痕
巴士一碾而过拉丁魂碎骨粉身
谁让他得寸进尺泥巴中掏粪
他要重新找出秘密私生子孙
凯尔特语风味也是他的资本
乡间动物肥料把林间小路滋润
入殓师已就位准备立起新坟
(空行)
(第十二行)
这片南美大陆命运混乱飘摇
船底他的雕像随着水流轻漂
龙虾和长臂虾全为他们所要
击鼓遣散军队无须炫耀珠宝
阿尔卑斯山左右可住了同胞
那些田间小屋如今让人懊恼
兄弟你若发狂我也完全明了
吟游诗人独自让我击节称好
即使改朝换代美酒也不能少
读者你会窒息若把这些思考
(第十三行)
谁爱浮夸音乐就爱钟声呜叫
运送大理石旧衣还有边角料
还得说声抱歉没有鲸或海豹
这些鸡毛蒜皮印度哪里缺少
阿维尼翁商人把巴约克消耗
肮脏破烂衣裳堆得乱七八糟
你若固执己见我也不会计较
你比腹语大师更使我惊叫
啃椒盐脆饼不耽误学术研讨
清点五脏六腑它们快要碎掉
(第十四行)
也被西语挑逗在钟声暗哑时分
欧洲若非抵抗便向命运称臣
哺乳动物为王我们与其同根
无论金钱地位不过黄粱一枕
博讷与基安蒂美酒可有区分
我们情愿没见过纽约巴黎伦敦
一对真双生儿控诉命运残忍
吟诗如痴如醉你是先知化身
但有什么能与烤血肠相提并论
万物总会归根不必如此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