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3 挪威已无森林

对于挪威来说,富裕、和平、安宁是它一直以来的注解,这个北欧国度,连续六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首都奥斯陆也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地,而就是在这个象征和平的地方,22日一连两次遭到破坏,上演了一场嗜血者的恐怖袭击:首都奥斯陆市中心发生一起爆炸事件,首相官邸和其它数栋政府办公楼受损,造成7人死亡。数小时之后,一名身着警服的男子在首都郊外的于特岛向一个青少年夏令营举枪乱扫,造成至少80人死亡,警方透露死亡人数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这种事情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特别是在挪威……”。枪击事件发生后,警方在于特岛逮捕了32岁的挪威男子安德斯·布雷维克,他被指与一个极右翼组织有关联,名下有两把获得注册的武器。据目标者称,安德斯穿着警服,用挪威语向于特岛青年夏令营的青年喊话,让他们“过来”,然后向他们开枪。听到枪声后,青少年们匆忙跳入大海逃命,或躲到树后。还有人听到枪手说:“这只是开始。”作为回应,挪威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在一份声明中说道:“我们的民主社会和对美好世界的追求是不会被你们摧毁的。”

嫌疑犯:32岁挪威男子布列维克

对于挪威,我们所知道的真的微乎其微,除了首都奥斯陆,除了足球运动员索尔斯克亚,除了高消费高福利,真正带有挪威元素的就是著名的《挪威的森林》,或者说,挪威的森林这一意象涵盖了这个遥远的国度带给我们的全部印象,其实“挪威的森林”和挪威并无直接的联系,最初,这个名字属于20世纪60年代的The Beatles(甲壳虫乐队),他们唱出了名闻世界的歌曲《Norwegian Wood》,歌曲唱到:“等我醒过来/屋里空空/她已不在/我点了个火/还算不错”。既无挪威,也无森林,至于其真正本意,其实是指当时流行北美的挪威木质家具乃至由其代表的北欧市内装修风格,所以这首歌的真正含义是含沙射影地在坦白歌手的一次“偶发性艳遇”。而《挪威的森林》更大的影响来自于村上春树,他在1987年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直子每听到甲壳虫的这一曲子,便觉得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表征。男主角渡边多次想拯救在自我迷失中的直子,但有时甚至他也迷失了方向。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一代,在都市空间愈狭小与人的疏离愈大的对比中,令他们失去与人接触的欲望,恰是年轻一代避免受伤的保护罩。

“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塑造了心灵的一个港湾,那是青春的彷徨,有时因为这样的彷徨而不安,也因为这样的不安而锋利,当青春剩下一把刀,剩下一把刀的锋利时,血腥便成为最后的报复行为,正如《挪威的森林》的渡边,因他怕失望,他不想勉强去交朋友,在他的世界中,朋友始终只有那几个。而制造“奥斯陆惨案”的布雷维克今年32岁,据挪威传媒报道,疑犯布雷维克在社交网站facebook自称“保守派”和“基督徒”,数天前才开设twitter账户,上周日写道:“一个秉持信念的人,力量可比只顾利益的十万雄师。”警方指出疑犯是“基督教激进分子”,曾在网上发表反穆斯林言论。挪威报章引述疑犯友人报道,布雷维克在20几岁起成为极端右翼分子,在网上屡次发表强烈的国家主义言论,批评移民政策太宽松,强烈反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共同生活。而且,就在发动袭击前他写下了1500页的“宣言”,在其中攻击多元文化和穆斯林移民,记述如何获取爆炸物。

面对惨案,面对血腥,面对“挪威的森林”的坍塌,我们或许只能在遥远的“纪实与虚构”中默默诵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的那一段:

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我形影相吊地倾听这暗夜的涛声和风响,日复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015]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