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3 搞·七廿三

改变和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一个日子的主题词,反向的行程,在人间,或者到天堂。没有改变的是她的最后一篇微博,时间永远定格2011年7月23日19:17分,像一座纪念碑,矗立在最民间的大地上,等待越来越多的人路过,越来越多的人低头沉思;而改变的是后面的数字,那些献上鲜花、蜡烛,献上祝福和诅咒的人,相识的或不相识的,他们都见证了一个过去的日子,一个死亡弥漫的日子,以及一个没有答案的日子,一年了,谁走在遗忘的路上?谁会在幸运者的成长中埋葬苦痛?

“一一成长回忆录”或者“闲坐不谈语文”,新浪加V的微博用户,而现在他们都已在另一个世界里,而在这个页面里,他们还是保持着微笑,保持着站立的姿态,认证标签上写到:“温州动车事件最后获救者小炜伊的父亲/母亲”,这是他们最后的注解,也是一座纪念碑上刻着的铭文。“一一成长回忆录”只有10篇微博,第三篇微博,2011年7月17日:从今天起,勤写微博,以后对伊伊有个交待;第五篇微博,2011年7月18日:伊伊第一次坐动车去杭州,记念一下;而第10篇微博是:人小脾气大,小宝贝,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懂事啊。抱着那个叫依依的孩子,笑得那么快乐,像还活在那里,很多人都希望这笑容还依旧在那里,永远定格,对于一次死亡有关的事故来说,这笑容是永远的纪念碑,正像网友所说,这是“依依唯一可以纪念自己父母的方式”。

我们是不是只能记住一年前小伊伊的目光

转发55434、评论122037,这是从2011年7月23日到2012年7月23日的数字,在不断变化中,那些认识和不认识的人走过,哭过,一年了,依然如此浓烈,像是不曾远去的故事。时间有时候是一种容器,可以装下生命的过程,可以装下死亡的记忆,可以装下那些献祭、祝福,但有时候却装不下愤懑和苦痛,它溢出来,成为一道河流,跨不过去,独自流淌。

似乎我们还有生如夏花的孩子,这个被称为“奇迹”的孩子已经承载了太多,一年的苦痛经历其实对于曾经的笑靥来说,已经成了心底深处的那一种伤感 

  早上做完康复,吃中饭,兴许会午睡一会儿,下午去楼下玩篮球,顺便溜达一下;
  回来洗澡,吃饭;
  晚上,看一会儿动画片、动物世界或“巧虎”;
  读书、学习的时间,现在持续时间不到半小时;
  上了床,还要听一会儿睡前故事。
  这就是现在伊伊的一天。
  “只是,伊伊偶尔还是会问起,她想念的人,去了哪里?”项余遇说。

可怕的媒体失语

项余遇是“闲坐不谈语文”项余岸的弟弟,伊伊的叔叔,“闲坐不谈语文”的最后一篇微博就是他发的,时间是2011年7月24上午10:26分,“我是余岸的弟弟 麻烦大家帮忙找找我哥,我们现在都还没有他的消息。”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哥哥已经遇难,他也不知道伊伊还会活着成为一个“奇迹”。当翻开历史的那一页,总会有许多可以想象的场景出现,而现在,当一周年到来时,媒体用“微笑依然让人感动”来形容小伊伊的生活,包含着一种期望,“宁可这个孩子,像那些没有奇迹的孩子一样,安静长大。她还小,路还长。奇迹,更适合归于平静,现在,以及未来。”

一种媒体,并不代表只有一种心情,伊伊永远是一个“奇迹”,这是对制度、对事件的铭记,一周年了,我们没有反思,没有疑问,媒体沉默,似乎只是记住和关注着一个长在成长的孩子,她真的会忘掉吗?真的会归于平静吗?其实,这种主流的想法并不是对于小伊伊来说的,而是对于更多想要从时间的周年祭中进行反思的那些人。媒体的“淡忘观”其实是一种践踏,一年了,谁希望永远记住那些逝者,谁希望事故永远不划句号?谁希望奇迹只在一个孩子身上出现?而就在下午,那张报纸上关于小伊伊的版面,在网上成了空白,多么绝妙的一个讽刺啊!

“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一年前的那些呼喊并没有远去,只是我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的事故,仍然会想到生命、道德、良知和法律,而就在这一周年的祭礼时间节点,我们仍然看到了一幕幕悲剧,逝去37人的帝都大水又使我们对生命的敬畏,而这一个漩涡只不过是周年祭的一个灰色背景。韩寒说:“脱节事小,脱轨难救。”或许,又是一个响亮的耳光。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066]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