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7 羞耻的反面是:不知羞耻
小悦悦或许再也不可能活奔乱跳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对这个两岁的小女孩来说,一切都来得太快太突然了,那两工具车以及18个路人的冷漠狠狠地把她推向了死亡的边缘,但是她起初只剩下挣扎,只知道疼痛也是生命最强烈的反应,而现在,连疼痛都没有了,留下的是无比接近的脑死亡们,还有那个她永远无法知道的“哀莫大于心死”的成人世界。
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五金城发生的女童遭碾惨案,给我们这个病态的社会一个最新的标本,司机逃逸,路人冷漠,把一个生命孤零零丢弃在死亡的边缘,网络上的谴责和讨伐不绝于耳,特别是在血泊中挣扎的七分钟内,身边经过的18人,竟然都不闻不问,被网友视为“彭宇案后遗症”,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第19名经过的路人是58岁的拾荒妇人,她放下了手上的麻袋,跑到悦悦身边,伸出了双手,而这竟然是世间最边缘人的本能,一个瘦小的女人,用她极具讽刺意味的行动刺激着这个麻木的社会。
现在小悦悦的情况并不乐观,据说后脑盖骨已被切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虽然还在抢救,而另一方面肇事司机也已自首,但是这个两岁的孩子用她的肉体之痛撕开了这个社会最冷漠的一面。对于路人的冷漠,对于“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民间智慧,对于“彭宇案后遗症”的不断强化,仅仅从道德层面进行谴责似乎隔靴搔痒,顾骏说:
如果小悦悦真的脑死亡了,对于她或许不是一件最坏的事,这不仅因为以今天的身体状态,她不可能再有一个有质量的生命;以她被撞时的突然,被碾过后的痛楚,无人理睬时的绝望,即使清醒过来,她也再不会对“人”和“人道”有任何感知。
在这样的网络审判中,我们总是会被道德绑架,也在用道德去绑架别人,所以这个社会一直努力强调着道德的力量,在不断宣传中感化我们的结石的心,比如这件事,后续的报道说,拾荒者相救反被指想出名,又有消息说,当地文明办可能会依据实际情况去看望伸出援手的拾荒阿姨,并给予其褒奖。因为,拾荒阿姨恰好是给小悦悦受伤后有路人“漠视”的树立了榜样,文明办等部门将会进一步加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宣传和工作力度,让更多的人像拾荒阿姨那样,在别人面临困境时伸出援手。
如果我们连拾荒阿姨的救人本能都要怀疑,或者我们希望通过对她的褒奖来重拾道德信心,真的会有一种恶心感,“哀莫大于心死”,我并不认为,那18路人是小部分人的道德水准,他们的漠视其实一直架设在民族的耻辱柱上,“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的“道”并不是要“逍遥”,而是在冷漠社会不如梦蝶,逃避这酱缸的世界,只是儒家,过多相信道德的力量,反而跌入了物极必反的尴尬:孩子死去的是肉体,看着孩子死去的人,死去的是灵魂。
一个小悦悦的标本意义就是,让我们看到了更多道德社会的非道德耻辱,“在羞耻与无耻之间有一个轴,我们转动它,两极的气候条件都是最极端和恐怖的类型,无耻、羞耻:暴力之根。”这是不挥拳头的暴力,羞耻的反面是什么?当然是:不知羞耻。这是拉什迪的寓言,在社会、权力构筑的物欲社会,更多的人会成为“不知羞耻”的人,
“羞耻,羞耻,红罂粟般的羞耻”,它鲜红,宛如小悦悦流出的血,它恶毒,就像那些人身上的冷漠,18人或许就是你,或许就是他,或许就是我们身边的所有国人,在我们痛骂他们的冷血时,我们又急忙用他者的善来掩盖制度的缺失,用高高在上的批判来证明自己的清白,道德如此无力,人道主义只是狗皮膏药,“人人骂冷漠”而“人人冷漠”的局面将是“国将不国”的预兆。
PS:题图为任福生作品《向切格瓦拉致敬》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