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温斯坦利》:土地是我们的信仰
茅草泥房被烧毁,仅有的食物被抢夺,农民被驱赶,圣乔治山这片曾被“掘地派”开垦、播种以及收获的土地,在雨水的冲刷下已经失去了生机,变成了一片废墟,当歌声响起:“巴比伦已经倾覆,永无再起之日……”这也宣告了17世纪英国“掘地派”运动的失败,而面对已成废墟的圣乔治山,杰拉德·温斯坦利发出了感慨:“我只能等待,等待英格兰是否会成为首个让真理降临的国度……”
作为“掘地派”的领导者,温斯坦利的等待是充满希望的,这种不仅基于个体生存面对困境的希望,更是对于真理的渴望,而这种真理就体现在作为基督徒的信仰意义,它是普世的,它是解救一切劳苦大众的,它是关于土地信仰的深刻阐释,而这也成为“掘地派”行动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掘地派,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爆发的激进农民运动,温斯坦利所提出的口号就是让土地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这是一种融合力基督教平等主义和原始共产主义的思想,虽然它触及了贵族利益最后被镇压,但是它超越了土地仅仅作为生产资料和生存资本的诉求,而成为一种信仰,更成为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其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被称为“土地正义的第一声呐喊”。
凯文·布朗洛根据大卫·考特的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黑白的色调对比所强调的正是“掘地派”对于土地的正义主张和贵族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而在影像意义上最主要的还是镜头语言的运用,尤其在《序幕》部分,电影交代了“掘地派”运动的背景:1642-1646年英国爆发了国王和议会之间的第一次内战,最后国王战败,不得不举行选举,1647年在普特尼的圣玛丽教堂里,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和支持国王的平等派展开了辩论,新模范军认为,“只有拥有财产才拥有投票权”,而平等派主张给予所以人投票权;之后在新模范军总司令费尔法克斯勋爵的率领下镇压了平等派,英国第二次内战终结了平等派获胜的希望,战争结束后国王被处决,军队被解散。从战场上的对立到选举时的辩论,布朗洛就在黑白的影像里强调了这种对立,尤其是人物面部的特写运用,传达出紧张的关系,从而让历史变得凝重。
导演: 凯文·布朗洛 |
而在整部电影中,布朗洛通过远景和近景的对比,通过景深的特殊处理表达出这场运动必然的命运:在序幕中战争开始前,前景是充满尖刺的荆棘,而远景则是身影模糊的士兵,甚至在战争爆发之后,他的镜头依然清晰的展现荆棘,预示着这场运动将充满风险;约翰·普拉特牧师的妻子玛格丽塔阅读了温斯坦利撰写的《新正义法律》,里面宣扬人人平等的教义感动了她,她希望冲破这个封闭世界的牢笼,于是专门乘坐马车去圣乔治山见温斯坦利,她对温斯坦利说自己忍受着痛苦,希望加入“掘地派”,此时镜头的前景就是浓密的大树,而远景则是温斯坦利和马车上的玛格丽特谈话,前景的大树遮挡住了光,他们的谈话在远处,这也是对于“掘地派”可能走向的某种隐喻。前景的荆棘被看见,前景的光线被遮挡,远处战斗的士兵成为模糊的影子,温斯坦利和玛格丽特的对谈也成为渺小的存在,布朗洛用一种压迫式的镜头语言呈现出这一运动的历史命运。
为什么掘地派最后会走向失败?布朗洛试图回答这个历史问题,首先就在于温斯坦利的理念触犯了新模范军为代表的主流社会的利益,内战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战争,当新模范军取得胜利,也意味着他们提出的“只有拥有财产的人才有投票权”主张成为了法律,它直接的表达就是:财产就是权力,包括土地都是他们的财产,代表的就是他们的权力。在序幕之后,温斯坦利登场,而他提出的“掘地派”主张就成为了登场的第一个宣言:“我是你因自由而生的儿子执意,我真心热爱和平,但你的那些行骗的儿子,从事着买卖的偷窃行为……”在他看来,贵族们占有土地拥有权力就是一种偷窃行为,是对于自由和和平的破坏,而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就是大批的农民从他们的土地上被驱赶,他们没有食物,他们四处流浪,他们死在异乡,所以温斯坦利在被好友威廉·埃弗拉德收留之后,便开始举起了“掘地派”的大旗,在圣乔治山开垦土地。在他所著的小册子《新正义法律》中,温斯坦利强调:“土地应成为全人类维持生计的公共财产。”不论人的出身,不论人的阶级,不论人的信仰,在土地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平等就上升到了信仰的层次,面对约翰牧师指责他是“野地布道者”,温斯坦利予以了反驳:“真正的信仰,就是让每个人都能享用土地。”
一个是所谓的牧师,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一个是布道者,代表的是贫苦农民的利益,他们都强调信仰,都把这种信仰转化为对土地的权利,而双方却又成为对立者,所以温斯坦利提出这些主张并以实践的方式开垦土地,自然触及了他们的利益,虽然统帅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掘地派”开垦土地,“只要你们维持秩序就好”,但是随着加入“掘地派”的人员越来越多,随着“掘地派”在英国的据点越来越多,“掘地派”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不得不使得他们采取最极端的做法,约翰称他们非法占有土地,说他们是邪恶的人,并引用上帝的诫命:“施予者有福,接受者亦有福”强调差距的存在,从而让阶级等级制合理化,最后他们用军队驱赶了“掘地派”成员,当温斯坦利要在法庭上与贵族对峙,代表贵族利益的法官则告诉他们:“没有律师就代表他们没有到庭”,从而宣告他们败诉。
《温斯坦利》电影海报
他们被剥夺了权利,他们失去了土地,“掘地派”完全靠着一种普世的信仰主义,赤手空拳和贵族进行抗争,它的失败就不可避免。而“掘地派”走向失败,电影还给出了关于原因的其他解读。在“掘地派”开展开垦土地的过程中,有一派称为“喧嚣派”的教徒闯入了圣乔治山,他们的主张是“圣灵直接启示”,所以他们认为自己是主选定的人,从而否定传统教义,“圣母是妓女,耶稣是凡人,《圣经》是苦难的根源……”但是喧嚣派和掘地派不只是教义的不同,当他们闯入领地,他们抛弃祈祷,他们放弃劳作,只是抢夺“掘地派”的食物,这无疑是对秩序的破坏,更是对所谓天选之人的亵渎。除此之外,当生完孩子的玛格丽特正式加入掘地派,开始了劳动,她却最后选择了逃离,这并不是她无法承受劳动的辛苦,而是无法忍受“掘地派”的生活方式,她跑回家告诉约翰的是:“他们的生活是集体乱居……”在他看来“掘地派”没有伦理道德,他们实行公妻制,孩子都是私生子,所以当玛格丽特希望丈夫能原谅自己,在她看来是一种对秩序的回归,更是对信仰的皈依。而她所说的罪状对于“掘地派”来说,恰恰是一种原始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体现。
布朗洛通过温斯坦利“掘地派”所面临的三种矛盾揭示了这一运动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三重矛盾背后都是权力,主流贵族代表的是财产权,喧嚣派代表的是宗教权力,玛格丽特则渴望一种秩序和身份的权力,所以当掘地派提出土地是公共财产,是信仰,是生活本身,它的命运在那个时代就已经被注解了,在这个“律师是狱卒,穷人是囚犯”的世界里,温斯坦利认为整个英国就是一座地狱,而背负着使命的温斯坦利就是追求平等和正义的英雄,他等待真理降临看上去充满了乌托邦色彩,但同样为人类的自由发出了震耳发聩的呐喊。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