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9 驯养
很常见的一个场景,总是让我若有所思。狗是那种昂贵的宠物狗,毛发通体白色,在灯光照射下,现出通体的纯色,让人有些怜爱。却是十分顽皮,追逐着比自己小的狗,放浪形骸一般释放者激情,或公或母,也都是对一种情爱的折射。调戏也罢,总之在夜色中极尽暧昧。也是人为的干预,打破这厮守的快意,主人在一旁叫喊起来,对着爱犬下着命令,用的是普通话,没有方言,也没有专属于狗的语言,便在这广场的夜中荡漾开来。
起初也是一瞥而过的场景,从来没有留意过人和狗之间的对话,但是驻足才发现,里面的故事远比我想象得精彩,并不只是仪式般地把狗喝住。主人是阻止它们的,所以语气从呼喊变成了呵斥,“快过来,还这么慢!”依然是普通话,抑扬顿挫,这话语慢慢有了力道,有了响度,也显示出了主人的权威,那漂亮的宠物狗也无奈地走了过来,眼睛里倒也能看出那副可怜样,似乎是不敢靠近主人了,怯怯地走过来,却像是随时要躲避主人的打骂。
似乎是对于主人的动作太熟识了,也的确是要走这一步,等狗走进了,主人呵斥它坐下来,狗也按照指令屁股坐在地上,头还是望着主人,像是一个淘气的孩子,而主人那骂声也完全是在对待自己不听话的孩子,“坐过来!”主人命令到,狗乖乖地移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主人抡起自己的包,狠命地向着狗狗砸来,而狗也是眼疾,躲过一劫,但还是无奈,主人又命令不许动,狗又坐回原地,心生胆怯是必然的,主人似乎还不肯罢休,嘴里不停地骂道,手上的“武器”也没有停止攻击,简直迅雷不及掩耳盗铃,那狗却也是三番五次避之。
看得出,主人和狗狗之间的攻防是一场游戏,或者是一种亲昵的表现而已,借以展示他们之间的情谊,就像母亲和小孩一样。这当然是值得骄傲的,让狗过来就乖乖过来,让狗坐下来也丝毫不怠慢,而主人的普通话作为她和狗之间的语言,完全有了新的所指。这就是所谓主人的伟大之处。我向来没有养宠物的习惯,小时候有过养猫的经历,但猫也只是作为捕鼠的工具,在我和猫之间建立的关系也完全是条件反射般的,远没有和宠物之间建立的情感交流,所以对于所见所闻还是诧异的。
广场上有几个遛狗的地方,主人和主人交流,狗也和狗在交流的,只有这时,人和狗才划清了界限,狗的交流也完全是只属于狗的语言,但是,主人对于狗的使唤很让人想到孩子,那些对话完全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怒斥者有之,教训者有之,爱抚者有之,成了主人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所谓人和宠物之间的情感,不在这种关系中的人当然是体会不了的。
还见过那只小鸟,鸟主人放出笼子,竟然也不飞出去,飞向蓝天倒不是它的目的了,它不拍打翅膀,只是注视着主人手上的苹果,这是它最喜欢的食物,看来,它是不想离开这食物了,不想离开安逸的生活。抛弃对于食物的向往和依赖,这鸟和主人也像狗狗和主人一样,建立了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在《小王子》里,便是走向独一无二的驯养。
那是狐狸说的,他说,驯养即建立关系,“如果你驯养了我,直到世界的最后一妙,你对我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此狐狸不再是普通的狐狸,王子也不再是普通的王子。他们互相需要,依依不舍是对方的唯一。这就是幸福的感觉,王子说他四点钟会来看狐狸,于是狐狸从三点就开始感到愉快,时间的流逝会令它感到越来越兴奋,直到他看见王子的金发从麦田的另一边渐渐地离它越来越近。两者之间的默契完全是一种语言的对接,所以他说:“驯养所产生的结晶是肉眼无法看透彻的,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狗狗被驯养,就是和人建立了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把两者之间的关系带向独一无二,唯一的属性使狗狗带上了主人的属性,所以,听上去是普通话,但实际上,对于狗狗认知系统的破译,完全是一种一对一的符码,是被驯养的仪式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所以驯养意味着建立独一无二的关系,贴上标签,从此就被牵在手上。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考古学家达西·莫里却把狗的驯养看成是建立社会关系的开始,他在文章中说,狗被驯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在人埋葬狗的行为中得以清楚体现,他认为只有当人类开始埋葬自己的“密友”时,才是狗被驯化的真正标志。莫里对大量考古文献进行梳理后,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共发现了50余处早期人类“葬狗”遗址。他的研究结果显示,已知最早的“葬狗”行为出现在距今1.4万年前左右,地点是在如今的德国境内。莫里还发现,1万多年来,世界各地的“葬狗”方式不尽相同。除了让狗单独下葬或使狗与狗葬在一起外,一些地方流行让死亡的人抱着狗合葬。从这个标志开始,人和狗的关系才在仪式化中建立了社会关系,建立了超越人和畜生之间的关系,而变成为人和宠物之间的关系,多样的身份属性最后归宿为唯一标签。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