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2 当车
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只不过因为每天早上担负着送小五上学的任务,所以只从理论上建构。而现在的成熟时机是:小五考试完毕开始放寒假了,每天也不必那么早起了,这时间完全可以代替在路上行走锻炼。特别是在这样的“辟谷”阶段,实际上是一举两得,用行走实践着低碳环保和无车日的生活理念。
自从有了车之后,行走上班发生在两种可能下:一是车子因为刮擦在修理厂,二是因为灾害性天气比如雨雪的影响,这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微乎其微,所以在长达12年(包括早期的摩托车)的驾车生涯中,安步以当车基本上不到10次,所以这冷门的上班方式多少是以某种非正常原因而存在的。
其实,从家里到单位,也只有三四公里的路程,按照目前的行走速度也只需20-30分钟的时间,基本也不会对上班时间构成任何危险。7:08上路,速度自然保持在石板路的水平,所以是完全意义上的锻炼,疾走,而且是需要“汗血宝马”般的努力付出。路其实没有岔口,我只需要方向,前进前进再前进。这个城市对我来说太过熟悉,没有什么隐晦,但是在这样一个冬天的早晨,却还是几分陌生。空空的街道弥漫着小城特有的倦慵气息,已经不早了,却也不见忙碌,大部分店铺尚未开门,卷砸门紧紧关闭着,偶遇的一两个人也是匆匆。
行走是接触大地的一次实践,于我来说,总是背负着一些自我的压力,该有多简单就好。在28分钟的努力中,终于抵达终点,而身上也有点湿漉漉了。穿越小城大半,忽然之间觉得自己就是某种如蚁一般的动物,不停地来回,穿行着越来越接近生命的底部,物质主义的生存,物质主义的死亡,在那种速度和方向被物质主义掌控的现代生活中,或者是很难找到身上出汗、脚底火辣的感觉,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这番地,只是我们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当车的实践或许可以叫解放,抛弃一些东西总会成长一些东西。
只是这简单的用脚接触大地,多少还是有些行为艺术的痕迹,或者也仅是个人的心血来潮,生活直逼着你抛弃很多理想化的东西。接到电话,妻说是小五晚上要在琴行一起汇报表演,老师电话打来了。那么现实的问题是,萨克斯及其盒子、教材都在家里,唯一的办法就是开车把这些东西载过来。没有车,就必须回归到以车当步的生活。这无论如何是现代困境,那些东西不重,但是拿拿却也费力,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徒手毕竟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步行是基本的活动方式,似乎整个人体结构就是为步行设计的,所以当车是一种生活方式代替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理念代替另一种生活理念,而用如此方式终结了行走,多少是无奈。如此反复,相同的路程,相同的方式,却是相反的方向,相反的目的,从一早的乘兴而来到中午的无奈而归,两种意愿只因无法逃脱既定的秩序,或者完全没有能使自己独立地拥有自己的方式,多少看起来是一场行为艺术,像步履,匆匆又匆匆,始终是放不开的解放,一步步终敌不过那钢铁铸造的车,生活的链条牢固紧锁着秩序,当自我被放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这样再一次“被回归”。并不是以后不能做到,只是在生活的苦逼下,多少东西是可以被颠覆的?被放弃的?
步行是奢望,回归并不只是靠双脚的努力就可以实现,再回到那种速度和方向被物质主义掌控的现代生活中,世界真的变得更平了。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