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1 非私人定制的“无人区”

想要看电影,想要去影院看电影,似乎有点心血来潮,在2013年的末期也并不具有象征意义,只是作为对互联网免费时代的一种告别和延续——是对一个人一部电影暂时画上句号,然后重新开始进入在时间中凝固的影像。但是,当看电影从独立阅读变成现实参与的时候,绝非是一种“个人定制”,而进入的却恰好是“无人区”——两部眼下热门电影正好组成了现实意义的参与和拒绝。

100部经典电影的落幕,是结束了一个随意被打断,被终止,被结束,没有对话的观影时代,那种“偶尔出现在午后,在黄昏,在碎片交织的现代生活里”的阅读是正襟危坐,是认真书写。而在下一个“100部”电影还未启动的时候,想着走进电影院,走进用来参与的现实,也走进可以轻易解构的冬日夜晚。

想起来走进电影院观影似乎是有些久远了,最近的一次是四个月前,和小五去看了《怪兽大学》。这半年以来似乎并未有什么让我有充足的激情走进去坐下来观看的力作,或者说它们都是即时性消费的对象。所以在等待年底的“空档期”,开始挑选几部能略微激发兴趣的电影:《私人定制》或者《无人区》。《私人定制》是12月19日刚刚公映的电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曾经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贴近现实的隐喻,有笑料,却让人看了有点沉重。但是自从去年《一九四二》之后,似乎缺少了更多的想象,而此次《私人定制》据说有王朔的执笔和葛优的加盟,或许是一种回归和怀念。私人订制的四人组,专为不同客户量身订制圆梦方案,无论白日梦多奇葩,统统满足客户需求,也是一个现实的寓言,也是聚焦梦想,但是却引起了议论,“小品拼凑大电影、抄段子拼俗语、没有人物和结构、只有广告集锦……”电影遭遇了吐槽,批判式电影扑面而来。尽管有上映两天突破1.5亿元的关口,但是在这份成绩单面前依然不能遮掩失败,豆瓣5.4的评分似乎是冯氏喜剧的最低分,或者这部电影正像“私人订制”公司口号——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冯小刚说,《私人定制》其实是《甲方乙方》的延续,或者可以直接叫《甲方乙方2》,而对于这样的续貂作品我一概是有些先入为主的想法,不管是一直在看的经典电影,还是市场上运作的电影,我几乎都没有更好的兴趣在续集上,就像《非诚勿扰2》,我根本不会去看。所以最后放弃《私人定制》,选择了《无人区》。对于宁浩,其实我也是陌生的,没有看过他的《疯狂的石头》,也没有看过《疯狂的赛车》,而这部电影的卖点是尘封四年得以公映。一部电影要守望四年被开禁,其中是否有敏感区?这倒是我的兴趣所在。据说这部“国内首部西部公路片电影”被誉为“2013年最高期待”,而豆瓣上的得分也高达8.2分。

5.4分的《私人定制》和8.2分的《无人区》,尽管我不是参与者,但是毕竟可以以这些数据做参考。所以在“私人定制”后决定看宁浩的《无人区》。做好准备,和妻一起奔赴电影院。但是在冬日夜晚的寒冷中,似乎一切都呈现出和现实不一致的场景,电影院门口是一片漆黑,而且整条街都没有亮灯,有些还是烛光摇曳。“停电了。”这就是现实,猝不及防的现实,从来看电影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打听,说是下午开始因为附近有变压器烧坏了,所以这一带一直停电,虽然电力在紧急抢修,但是今晚是无法恢复供电了。

漆黑的夜晚,漆黑的电影院,没有观众,没有电影,真的是“无人区”,而这次经过选择的“私人定制”遭遇无人区,是完全具有现实意义的,德帕维尔对于电影的意义曾有过发问:“人们扪心自问,在这些惊人的写实场面中,他们到底是观众还是演员。”虚拟的、参与的电影在黑夜中远离,而现实却取代了它,这是现实与虚幻的复合体,里面有“物体与形态、音响和音乐、虚构的故事”,连同我们自己,也成了某部现实电影的演员,猝不及防的闯入其中,成为自己的虚构故事。

电影没有开场就落幕,而那种“介入到大规模参与中,并为此奉献出全部凝聚力、感染力和音响原生质”的构想一下子解体了。不管是冯氏黔驴技穷的《私人定制》还是宁浩的抛弃“疯狂”的公路《无人区》,来过便是看过,这也标志着2013年的观影生活正式画上了句号。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908]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