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1 【或。者|这十年】“长”大成人

最后和第一,结束和开始,似乎存在于被无限放大的空间和时间的两端,而其实,它们是相互重合的,向前的方向和向后的方向都被收拢,而唯一剩下的就只有今天,出发的今天,行走的今天,进入的今天,和听说一个故事的今天。
       ——《最后一天的第一天》

唯一剩下的今天,却不见小五踪迹,从国庆节期拒绝出门,到躲到图书馆成一统,从上学独自骑车,到放学坚持不接送,他都在自己的世界里,都在一个人的今天里——即使回到家里,也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挑灯夜读,一个人的成长,似乎转瞬之间,就过渡到了结束的状态。

“最后一天的第一天”,是2016年的表达,那是8月31日,小五正式成为了一名初中生,虽然红领巾还戴在胸前,虽然成人礼还没有举行,但是从那一天开始,似乎一切都改变了。当初以为最后一天是小学结束后那个暑假的最后一天,还残留着小学生的习惯,第一天是成为初中生的第一天,以为还没有完成那一场学段上的蜕变,所以“它们是相互重合的”,但是当向前的方向和向后的方向呈现出一种“异端”,当结束和开始面对不同的状态,其实它们从来不曾重合,时间在他身上打上了重重的烙印:一个只剩下记忆,而另一个则是未知。

从第一天开始而向后,属于小五的是第一次军训:“从阴雨到晴天,从穿上到脱下,从离开到归来,四天三夜的军训生活,终于在一种变化和回归中走向了终点,而被打开的世界在经历了热闹、严肃、流汗、哭泣、命令、掌声,甚至惩罚之后,也终于从一种现实回归到了另一种现实。”是第一次在场观看一场绿城的足球比赛,“身上流淌着的血,有时候其实就是很简单的身心之爱,没有功利,只有自由,没有对错,只有付出。”是第一次拒绝接送的骑车上学,“拥有独立的感觉,拥有一种自我控制的速度,这是一种选择之后的生活,但是当方向一定,当目标不变,在只有十多分中的过程中,如何真正达到自我想要的速度和独立状态?”也是第一次离家住校,“只是十八岁尚远,独立的生活尚远,“出门”而行,从家里到学校的1.4公里路程会不会成为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远行?”也是第一次参加学校运动会,他的感慨是:“这几天对我而言注定是终生难忘的。”这是“最后的象征主义”:“简单的日子,拔高而上升为生命的意义,他如此注解刚过去的这一周,是因为他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平静如水的心情变成了内心挣扎的矛盾,而最后是一种时光赐予的收获。”

第一天,第一次,都属于小五的“今天”,一个人的今天里,他成为骑车少年,在1.4公里的路程中放飞自我,“少年如飞,总是向前而行,总是会忘记身后的目光,甚至总是会在红色卡片中留下空白,这或许也是一种成长,越离越远,越远越快,有时候或者可以回头看一下,有时候或者可以停下来,因为,目光总是为自己保留了一个可以转弯的角度。”一个人的今天里,他沉醉在足球的世界中,从2016年开始学踢足球,那里有“作为游戏的中场时间”的一种观望,有“后来的足球时光”的坚守,有“为球狂”的激情,而2010年就开始作为观者开始的世界杯,以及之后的欧洲杯,将他带入了另一个游戏世界,在“今天”的俄罗斯世界杯上,他见证了16场直播,最后留下了近万字的足球评论,“我看到了阿根廷遭冰封,梅西将球踹上天空的无奈;看到了德国队小组出局,厄齐尔的无奈;还见证了苏巴希奇、舒梅切尔上演的门神之间的对决;伊布、贝克汉姆的场外赌球和克罗地亚神奇般地杀入决赛。”

足球、单车、住校,以及戴着耳机听音乐,一个世界是建构的,还是解构的?“每一条路都是有区别的,每一种方向都在自己的目光中,每一个夏天也都在自己的时间里。”而从这第一天回溯而上,依次找寻“最后一天”留下的足球,却越来越感到亲切。2010年的那个夏天,他刚刚离开幼儿园,他的故事里有动画片,有唐诗,有模仿秀,有围棋,有圣诞节,当然也有那一个经常生病的身体。而在成长之路上,由《蜗居》而换床似乎是最直接的成长证明,“成长应该是弃旧迎新,成长也应该是走向独立,但是在这样的难题面前,我竟然感到束手无策了,小五小小世界里的蜗居生活如何结束又如何开始,也的确考验着我们。”2010年的9月,小五正式系上了红领巾,成为了一名小学生,这是那个时候的“今天”,“小五在第一天感受到了这份快乐,我不知道这样的快乐是不是就是成长中本真的东西,或许只是一闪而过,或许只是浮光掠影,或许只是自我满足,但是从来都不安的我,似乎应该从小五简单的生活中让自己找到那种感动,一生有多漫长,有时候一天便是永恒。”

似乎那时的“今天”已经很远,但对于他来说也都是无数个第一:2011年8月,第一次感受自由行:“小五人生的第一次堆积成一个特殊的日子:第一次远赴山东,第一次亲密接触大海,第一次乘坐飞机……”2012年暑假,第一次坐火车,“1716公里,杭州到北戴河的距离;24小时,杭州到北戴河的火车行驶时间。”2013年学会第一次晚上一个人在家,即使是短短的一个小时,那年暑假,第一次出国,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感受异域风情;2014年,第一次写作《魏琳日记》并发表,那个虚构的魏琳或者有他的影子,他甚至构筑了2018年远赴西班牙的经历……

那时对他来说,2018年也是遥远的,也是充满期待的,而当2018年的确成为了又一个“今天”,他是不是成为了他笔下的那个“魏琳”?当那时在虚构中走向了2018,小五或者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可能的出口,而现在2018年成为现实的时候,他又成为了我们虚构中的孩子。所以在不重合的故事里,自己的今天和别人的今天总是以岔开的方式走向两端:当表达童心的童谣不再创作,当朱文、白文的篆刻丢在一边,当自学玩转的三阶、二阶、四阶魔方覆盖了灰尘,当小屁孩的手翻书藏在抽屉深处,当萨克斯成为最后的摆设,那一切似乎都已经远离了,那所谓的童年似乎也跃跃欲试着转头而去。

15岁的少年还是少年,15岁的自我还很稚嫩,只是在他属于自己的今天里,是不是一切的自满都会变成挫折,是不是一切的挫折都会成为收获?在种种疑问中,其实背后的那道目光一直在的,从转角处,从街对面,从13楼的窗口,甚至从他的背影里,都能望见一个不断长大的他,从2009年的《生如夏花》到2010年的《元·图志》,从2011年的《缺失的纪念日》到2012年的《元·年的影像》,从2013年的《不能阻止童话的成长》到2014年的《元·来如此》,从2015年的《让自己叫醒自己》到2016年的《世界已提前转身》,从2017年的《作为开场的星期四》到2018年的《生·生不息》,每年的生日,每次的15张照片,都是关于那道目光看见的“今天”的写照。

无论是按直线行走,还是转弯处离开,无论是像少年一样飞,还是“后世界杯时代的一声呐喊”,世界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被打开,今天总会属于需要长大的时间,“声音是他自己听见的,影像在时间中湮没,无论是开场或者终场,甚至是那个中场,似乎再也不是我们在现场的存在,那哨声传来,仿佛只有他自己听见,因为他是掌控时间和胜败的裁判。”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315]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