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1《希波主教奥古斯丁》:愿你们重新创造一个我
1972年,罗伯特·罗西里尼推出了两部历史人物的电影,一部是《布莱兹·帕斯卡尔》,另一部则是《希波主教奥古斯丁》,与帕斯卡尔阐述并实践“上帝无限”不同,奥古斯丁本来就是基督教徒,他的思想影响了西方基督教教会和西方哲学的发展,并间接影响了整个西方基督教会,“圣奥古斯丁”这一称呼便是对他神学思想至高的肯定,所以罗西里尼并没有全景式再现奥古斯丁一生的传奇,而是从他成为希波主教开始,局限于思想成熟的晚年生活,最终开创和确立了自己的基督教神学和宗教哲学:他以神威中心,以启示为基本,主张信仰是使人看见的真理,而理智是为了使人多了解真理,他的经典语录便是:“如果要明白,就应当相信,因为除非你们相信,你们不能明白。”
但是在展现奥古斯丁中后期思想的转变中,罗西里尼并没有以文本式的学说思想简单塑造一个经典形象,而是从事件和转变上构筑了戏剧性情节。电影一开始展现的是时代背景,阿里比乌斯和马加利乌斯奥古斯丁去看望主教瓦勒里乌斯,他们在路上看到了被强盗袭击的商人,这些商人失去了财务,也饱受着身体被伤害的痛苦,此景此情,便是交代了那个时代的“混乱”,除此之外,两人还讨论了“异教徒”对信仰的理解,“他们认为人要喝脏水,因为喝清水使人感官愉悦;他们要人毁灭自己,因为这样毁灭我们内在的恶……”而当两人见到了瓦勒里乌斯,瓦勒里乌斯正准备将自己的主教位置给奥古斯丁,前面的背景交代为奥古斯丁的出场做了铺垫,更为他担负起自己作为主教的职责设下了伏笔。
奥古斯丁为什么能担任此职?这是罗西里尼提出的问题,也是电影试图回答的问题,在瓦勒里乌斯做出决定的时候,奥古斯丁是婉拒的,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是个“罪人”,但是底下的教徒却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但是让他们走上正途的就是奥古斯丁,让他们进入教会的也是奥古斯丁,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正因为有罪才需要救赎,奥古斯丁无疑展现了对上帝的虔诚,在众人高喊“奥古斯丁万岁”中,奥古斯丁成为了希波主教,而瓦勒里乌斯在仪式上对奥古斯丁的嘱托只有一个:作为主教,要维护基督教的统一。奥古斯丁走上主教的位置,所致力于的就是在当时教派纷争中维护统一,他以虔诚的内心、激烈的言辞,为希波教团的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纷争到统一,对于奥古斯丁来说,无疑是充满了挑战性,也为罗西里尼的电影提供了足够的戏剧性。一方面他极力维护圣经的正典,信仰就是为了让人看见真理,在前往希波教区的时候,他和教徒们整理自己的那些阅读书籍,当时他说:“每个人都是真理的见证者,上帝让我们回到他身边……”他认为,要像蛇蜕皮一样,除去旧人迎接新人,“上帝是超越时间的,用我们的爱回应上帝的爱……”在成为主教之后,谷物商人叙利亚库斯找到他,希望奥古斯丁能帮助他,为船只运输谷物提供更多恩惠,奥古斯丁对这种私利予以否认,他说:“富足不是我的信仰……”在基督教发展的关键时期,奥古斯丁坚持信仰的正统性,而这种正统性是对古罗马“伟大德性”的呼应,也是对于罗马陷入混乱的一种拯救。
导演: 罗伯托·罗西里尼 |
所以在电影叙事中,罗西里尼通过几个事件的处理来展现奥古斯丁的思想。当时的罗马蛮族兴起,战争频仍,道德沦丧,饥民遍地,在信仰上,有基督徒和异教徒,在教会中,则有不同的派别,其中多纳图派就试图制造纷乱。在奥古斯丁成为希波主教传道的时候,多纳图派的人就跳出来认为奥古斯丁不配这个位置,因为他曾经犯下罪,奥古斯丁承认自己是有罪之人,但是他也指出多纳图派的险恶用心,认为他们是一个封闭自我的教派,破坏了基督教的统一。当奥古斯丁去卡拉马见波西迪多斯的时候,波西迪多斯遭到了多纳图派的袭击,奥古斯丁便去找多纳图派的领袖,但是领袖不承认那些人是多纳图派,也骂奥古斯丁是个有罪之人。
奥古斯丁面对这样的指责和谩骂,通过行动来感化众人,以此建立通向基督教统一的道路。多纳图派在街上袭击基督教教徒,说他们是邪恶之人,很多人开始逃避多纳图派的攻击,奥古斯丁让这些受伤的人来到教会避难。但是在教派纷争中,多纳图派也遭受了攻击,罗马士兵、雇佣兵和阿利乌分子开始追捕多纳图派,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奥古斯丁也打开了大门,让多纳图派的教徒在他那里避难,而且他还只身前往迦太基找马凯利乌斯,希望能维护教团的统一,而实际上马凯利乌斯也被关进厄兰打牢,奥古斯丁从而提出了统治者必须实行仁政的思想,“只有一个伦理,只有一种良知,只有一个上帝……”但是在他试图说服统治者营救马凯利乌斯的时候,马凯利乌斯却被秘密谋杀。
奥古斯丁对于教会的统一,并不只是在机构上建立一个派别,而是将每个教派都看成是平等的一方,它们都应该是“一个上帝”之下的教徒,就像他曾经审判的一起案子,来找他的兄弟俩,一个是基督徒,一个则是异教徒,他们在父亲死后陷于财产分配的难题。奥古斯丁认为,财产应该划分为三分,兄弟俩每人平均分得一份,还有一分则归于教会,但是死去的父亲在遗嘱中明确提出将所有财产都给其中一个儿子,另一个则一无所有。奥古斯丁的分配方案自然遭到了反对,于是兄弟俩又告到了帝国法庭,行政官则根据遗嘱做出了判决,一个兄弟拥有所有一个兄弟则一无所有。但是按照法庭的判决,财产还是被分成两份,其中一份也归教会所有,判决之后,奥古斯丁则提出了最后的方案:将教会的那一份给一无所有的兄弟,这样一来,兄弟俩依然是得到了一样的遗产。
《希波主教奥古斯丁》电影海报
奥古斯丁的分配案例,体现的是公平,而对于教会的纷争也是如此,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奥古斯丁认为教会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核心则是对信仰的背叛,而罗马帝国陷入混乱也是这个原因。所以在有人认为“罗马的文明结束了”的绝望中,奥古斯丁认为,罗马不会消亡,这只是一场灾难;当历史学家沃鲁西安努斯认为罗马的混乱是基督教犯下的罪,奥古斯丁则认为是邪恶让所有人陷入了深渊,“帝国虚弱的真实原因是道德的堕落……”马凯利乌斯被刺身亡,在讲道的时候,奥古斯丁对众人说:“当世界震动和崩毁之时,基督告诉我们‘何必忧虑’,你们惊异于世界的毁灭,正如你们惊异于人之变老,愿你们重新创造一个我,世界的历史包含了罪的历史,也包含了救赎的历史,恶不会结束,恶空无一物,真正强大的只有义,上帝之城要在荣耀之中永续……”
最后这一段话体现了奥古斯丁恢复信仰的信心,罗马的混乱是有罪的证明,是毁灭的标志,但是这只是一种衰老,除去旧人就会迎来新人,对罪恶的救赎就是新生,所以上帝之城不会被毁灭,它会在荣耀中永恒,“我们每个人的历史就是世界历史,就像这条道路,我们自由行走,这路本身却引我们到尽头。”奥古斯丁的这段话也成为罗西里尼的“宣言”:新生就是重造一个我,在救赎中,在信仰中永不被毁灭,奥古斯丁从此前的罪人变成主教,致力于对基督教统一的维护,这也是作为个体的一种新生,但是当罗西里尼集中于展示奥古斯丁成为主教之后的叙事,也在结构上变得单一,他人对奥古斯丁过去的质疑,其实是奥古斯丁新生的开始,但是这个在奥古斯丁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罗西里尼却选择了省略。
奥古斯丁出生于罗马帝国通知下的北非努米底亚王国,曾经他是一名摩尼教徒,而且爱好世俗文艺,对古希腊罗马文学有较深的研究,还曾担任过文学和修辞学教授,但是之后他皈依了基督教,对世俗文艺进行攻击,在调和哲学和神学中用新柏拉图主义来论证基督教教义。但是罗西里尼在电影中除了质疑的人翻出历史老账之外,对奥古斯丁人生最重要的转变没有任何交代,这也使得历史人物的塑造变得扁平,更重要的是,奥古斯丁的这次思想和信仰的转变更具“戏剧性”:他皈依基督教的契机是“花园里的契机”,按照他在《忏悔录》上的记叙,那一天他正在花园里为信仰犹豫之时,耳边传来清脆的童声:“拿起,读吧!拿起,读吧!”于是,他急忙翻开手边的《圣经》,圣保罗的教诲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年轻时生性放荡的奥古斯丁才幡然醒悟,“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中心,驱散了阴霾笼罩的疑云”。387年复活节,他接受安布罗斯洗礼,正式加入基督教。
从世俗文艺到《圣经》正典,从感官愉悦到虔诚信仰,这才是奥古斯丁“除去旧人迎来新人”的人生转变,才是奥古斯丁从罪恶到救赎的个体历史,才是“愿你们重新创造一个我”的重生蜕变,罗西里尼取消了鲜活个体的戏剧叙事,以缺省的方式塑造了单一的奥古斯丁,依然无法突破对历史人物“历史在场性”的真正还原。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