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4 地震两周年,行走在思想的边缘
又见印把山,又见青竹溪。却是又一年。
从晨曦中出发,10:20,波音737飞机降落在绵阳机场,这里天气晴好,散发着四川盆地特有的热度,昨夜一场暴雨,过后的这天看起来也像夏天。车行驶在绵广更高速上,山势从开阔的平原过渡到陡峭的山林,而眼前呈现的油菜、小麦越发熟悉起来,去年的今天,也是如此的行程,如此的方向,也似乎是如此的目的,让我又一次进入川北地带。
但我一直想知道,时隔一年之后,我为什么又重新踏上这片曾经遭受过重创的土地,两边的山脉,两边的房舍,都渐渐在脑海中找到了曾经的印象,我来过,又一次,重新走进这片熟悉而又完全陌生的土地,曾经,它带给我很多感动,带给我许多激情,也带给我一些思考,但是我却找不到这一次的感觉。是的,一年来,这里又发生了很多变化,学校搬迁进了崭新的校舍,援建的项目增加到了12个,公路建成通车了,甚至曾经听闻水声的青竹溪,因为各类建设的需要,建桥改道,也已经不那么默默无闻了。
据说,明天要召开千余人参加的灾后两周年建设项目现场会,这里将进行有史以来最大的交通管制,援建的成果在慢慢凸显,援建的工作在慢慢扫尾,一个新的家园展现在灾后的土地上。而我此行更像是一次怀旧之旅,在片段的人,片段的山,和片段的水中寻找记忆,金子山乡中心小学的那个男孩,去年还挂着鼻涕,今年则拿着玩具成了几个孩子的统领;又是油菜成熟,只不过背景从在建的农舍变成了修葺一新的农居新房;下高速的场镇已经大变样,一座象征临安和金子乡情缘的“临金楼”正在抓紧建设中……
我又回来了,又是一次周年的经过,又是一次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的采访,而短短几天的行程,或许对我来说又是一次不能触及最深处的记录,激情变成了倦意,感怀变成了例行,当我们从这片土地撤离的时候,可能我们还是没有找到这些遭受创伤的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那些曾经受过折磨和苦难的地方,最能长出思想来。”这句普里什文的话印在青川旅游图书上,我读着,仿佛是对自己的一次讽刺,两年了,灾后的伤痕正在被一层层抹平,而我们在那些结痂的表面下,已经越来越寻找不到死亡的震撼和生命的痛苦。
![]() |
晨曦中出发 |
![]() |
![]() |
![]() |
收获的田野 |
![]() |
新生是灾后所有人的渴望 |
![]() |
![]() |
![]() |
面带希望的孩子 |
![]() |
印把山下的五星红旗 |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60]
思前: 乡野避暑
顾后: 五指山下见桃源(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