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4《过程与实在》:天国现在与我们同在

20240504.png

哲学不能忽略世界的多样性——在这世界上,小精灵在跳舞,而基督被钉上了十字架。
  ——《终极说明》

小精灵在跳舞,基督被钉上了十字架,这是世界呈现的多样性,而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多样性是一种丰富性的表现,它是不断增加的结果,是世界自身经验的特殊体现;一是在多样性析取之后的统一性,是一种留存,更是一种生成。多和一的关系所体现的就是创造性,它从分到合的进展创造出一个与使用不同的“新颖的实有”,这个新颖的实有综合的正是以析取方式存在的多个实有;而且持续的成为统一的合生过程也是每一个实有“最终自身同一的结果”,这种自身同一表现为上帝的后继本性:“上帝的后继本性就是由具有个体的自我实现能力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它是多样性,也是统一的,它是一个直接的事实,又是不断超越自身的前进过程,上帝的现实性就是创造过程中显示成分的多样性——基督被钉上十字架,也是复活而成为真正基督的开始。

多和一的合生过程,指向自身同一的结果,新颖实有的创造进展,以及上帝的后继本性,这一切其实都成为了怀特海“有机哲学”中的“包容”理论,当世界包含于合生的整合中,结束与确定的、感觉的复合统一体,就意味着所有现实事物都同样是客体,并在创造性活动中都拥有了“客体的不朽性”,同时一切现实的事物又是主体,各自包含着它由之产生的世界,由此也构成了“终极的形而上学原则”,而这就是“有机哲学”的本质属性。从实有到永恒的客体再到后继本性的上帝,怀特海所构筑的就是一种宇宙论——这正是“有机哲学”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的就是一个“过程与实在”的合生过程,它最终要回答的则是“万物终究归于什么”的终极说明。

有机哲学的这种过程性合生是怎样发生的?它在多样性和统一性中创造的新颖的实有是怎样一种实在?为什么“万物终究归于什么”的回答体现在上帝的后继本性上?怀特海1929年1月于哈佛大学做的演讲就阐述了这种“有机哲学”,他在“前言”表示,演讲所要论述的是有关生成、存在和“现实实有”的相关性理论,而这些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关系学,和笛卡尔形而上学中沿用亚里士多德的“性质范畴”对“关系范畴”的支配性地位不同,怀特海将其扭转过来,关系支配着性质,“一切关系的基础都在于各种现实的相关性。”相关性建立的关系就是关于活的东西代替死的东西,这种代替所体现的就是“客体的不朽性”,不朽性意味着失去自身直接生命的东西会成为其他直接生命的实在成分,而这就是世界的创造性进展,它构成的是那些“顽强事实”的生成、消逝和客体性不朽——而这也是怀特海对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宇宙论和17世纪以来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和洛克为代表的宇宙论的结合,“并且根据自洽性和知识发展的要求作必要的修改。”——这种结合和修改也成为了一种合生,一种创造,一种不朽。

“有机哲学”的宇宙论到底是怎样一种思辨哲学?“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思辨哲学作为一种形成重要知识的方法来加以界定和辩护。”怀特海认为,思辨哲学所要求的就是一种融贯性、合乎逻辑的、必然的普遍观念体系,它能够解释经验的每一个要素:融贯性所体现的就是基本观念不是彼此分离的,任何实有不能脱离宇宙系统;融贯性和合乎逻辑性表达的是这个思辨哲学理性方面,而相反,“可应用的”和“适当的”则表达了经验性方面;普遍的必然性则意味着它体现的是一种“排除超出自身以外的关系”的宇宙本质,思辨哲学所要追求的就是这种本质。思辨哲学是一种融贯性、合乎逻辑的、必然的普遍观念体系,当然,它需要一种终极的东西,所谓终极就是通过种种偶性而成为现实的,“只有这样,它才能通过它的种种偶性的体现来刻画,没有这些偶性就没有现实性。”怀特海认为,在有机哲学中这种终极的东西叫做“创造性”,而上帝就是创造性的原初的、非实践性的偶性。

编号:B84·2240306·2068
作者:【英】怀特海 著
出版:商务印书馆
版本:2012年11月第1版
定价:79.00元当当36.30元
ISBN:9787100094917
页数:549页

在对有机哲学的阐述中,怀特海对于思辨哲学的方法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哲学家们总是期望能制定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第一原理需要一种例证,不可能没有例证就从原理自身把握现实世界,但是在第一原理及其例证上,怀特海一方面认为只是通过已有的观察进行细分的方式是注定失败的,因为这种经验主义不适合形而上学;而融贯性和逻辑的完全性是一种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推动了哲学的进步,但是哲学的错误也在于用理性主义夸大了陈述,所以真正的理性主义是一种试探性的探险,它需要以数学和宗教的观念进行试探,又要避免走进独断主义的陷阱;更为重要的是,怀特海强调需要一种概括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着想象力,它是对“直接起源之外”范围的一种运用,“对知识进行系统化不可能在密封舱内进行。”而想象力的关键就是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性主义的理想,达到融贯性和逻辑完全性的目的……对有机哲学的方法论的阐释,怀特海的目的就是建立一种普遍性观念,并通过这种普遍性观念使人们更容易认识“那些存在于自然界母腹中尚未实现的无限多样的特殊事例”,认识多样性,就是为了一种统一性。

同时,怀特海对有机哲学的范畴体系也进行了叙述,他提出了与以往哲学思想不同的四个重要概念。一个是“现实实有”,现实实有也称为现实机缘,它是构成世界的最终的实在事物,“不可能在这些现实实有的背后再找到更实在的事物了。”上帝是一个现实实有,虚空空间中最细微的一丝存在也是现实实有,现实实有是点滴的经验,也是复合的存在,“最终的事实是,一切皆为现实实有。”但是现实实有是从“实体”概念转变而来的,这种转变体现在“能力”的转变原则上:“事物存在的理由总要在确定的现实实有的复合本性中去寻找,在上帝的本性中找到最高的绝对的理由,在一定的时间性的现实实有的本性中找到有关特殊环境的理由。”而这就构成了第二个重要的概念:本体论原则,简而言之就是:“没有显示实有,就没有理由。”而揭示现实实有本性中最具体要素的分析方式,即对有关现实实有的“划分”,就是“包容”,现实实有都可以有无数不同的划分方式,每一种划分方式都产生一定量的包容,这就意味着包容本身是一种复制,它具有现实实有的一般特性,但是它又指向外部世界,涉及的事情感、目的、评价和因果关系,所以一种包容又只是现实实有的一个从属因素——笛卡尔心灵的“我思”,洛克的“观念”,都是一种普遍性概括,它所形成的就是“包容”的分析方法;现实实有的共在事实就是“结合体”,直接现实经验的最终事实就是这些现实实有、包容和结合体,而其他的一切都是派生的抽象,它们是要素、意识、思维、感官知觉——但是在派生的概念里,怀特海认为,上帝具有“原初本性”,它对全部多样性永恒客体进行概念性评价,正是上帝“原初本性”的评价,使得在派生的现实实有中的客体化造成了永恒客体和派生机缘产生了合生的不同阶段,它就是创造的过程,最后完成的是创造物,创造物的创造性就是现实实有的“客体的不朽性”。所以在这里怀特海就预设了终极说明,“上帝就他的原初本性和他的后继本性来说就具有客体的不朽性。”

怀特海:上帝和世界相互对置

在对范畴体系、概念和派生进行阐述之后,怀特海对有机哲学理论进行了“讨论和运用”,在这里怀特海点明了有机哲学合生的本质,那就是体现在“过程学说”中的“进入”:事物是构成任何现实存在的潜在确定性,它以“进入”的方式构成了世界的现实,这是一条真正的普遍性原则,“这个原则认为每一事物肯定都现实地存在于某处,而潜在地存在于任何地方。”宇宙就是众多现实实有的协同体,这种协同的方式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从潜在确定性进入到现实中。在这里怀特海运用了“包容”,“肯定的包容就是确定地包含那项事物对主体自身实在的内在建构作出的肯定的贡献。”借用笛卡尔的说法,肯定的包容就是“感觉”,当现实实有被感觉到,它也就被主体所客体化,而只有永恒客体才会被既定主体感觉到,只有永恒客体能“进入”到主体之中;但是还有否定性的包容,它增加的是情感的复合,表现的主体形式则是“满足”。

在这里,现实实有既是统领自身的直接性主体,又发挥着客体永恒性的功能,所以它生成一个“存在”,作为每一个生成的潜能又具有存在的本性,一方面现实世界的确定性对它进行了限定,另一方面它对永恒客体有不确定性的概念性包容,所以生成在怀特海看来,就是这样在一种过程,“永恒客体之流不断进入感觉的新颖的确定性,把现实世界吸收到新颖的现实之中,从而构成了这个生成过程。”这样的生成就是有机哲学中的合生:它指涉了一个确定的自由的开始,又确定了一个自由的终结;开始的事实是宏观宇宙的事实,最终的事实则是微观宇宙的事实;开始的事实是原初的欲望,最终的事实是创造了“满足”的决断;合生就是包容的过程,所有现实事物都是客体,形成创造性活动中都拥有不朽性,同时一切现实的事物都是主体,各自包容着由它产生的世界——所以合生的过程作为一种包容,就体现了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既在自身经验的特殊统一中生成为“一”,又增加了世界多样性的“多”,在拥有客体不朽性和主体的创造性中,合生实现了实有自身同一的结果,这就注定了个体绝对性的“永不消逝”:它既从“客体的不朽性”中获得,又通过现实实有来描述生成过程,这就是有机哲学的最深远的意义,也是宇宙论的本质,“宇宙学的叙述,在其每一部分每一章都关系到静态的观察和动态的历史之间的交互作用。但是整个宇宙学的故事都是由实在事物的主体性合生过程的说明构成的。”

从主体性原则到本体论原则,怀特海阐述有机哲学中的包容就是合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一种通向终极目标的流变,“事物的流变是我们必须围绕它建构我们的哲学体系的一个终极性概括。”在怀特海看来,哲学的理念就是围绕着两个概念而展开,一个是恒定,一个则是流变,他认为,“在不可避免的必然之流中总有某种永驻的东西;压倒一切的恒定性总有涌入流变之中的成分。”这里就有了体现合生、创造和包容的“进入”,只有从流变中才能抓住永恒,流过的瞬间只有归于永恒才能发现合适的强度,所以“过程”意味着“把永恒注入本质的流动之中”,进步的艺术就是在变化中保持秩序、在秩序中保持变化——秩序不是单纯的重复,它是新颖性的秩序,它是宽容对待不协调的秩序,它更是破解渴求新颖又唯恐失去过去的悖论:唯一的需要就是摆脱时间“永恒消逝”的特性。

喜与忧、善与恶、分与合都是宇宙建构中的对立,消除悖论就是要将对立统一起来,就是多合一,而在这之中,上帝和世界的对立是最后的对立,也是宇宙论中的终极对立。怀特海对“上帝”的解读抛弃了亚里士多德所说“不动的推动者”和基督教神学所说的“显赫的实在”的观念,在他看来,上帝不是关于本源的显赫的实在,不是超验的造物主,也不是形而上学原则的一个例外,他就是一种现实实有,只不过他是原初存在,“上帝的这种原初本性就是通过具有原初特征的创造活动而获得的。”上帝的原初本性具有的概念性感觉在主体形式中体现了感应性和主体统一性,他是原初的也是后继的,他是开端也是终结,当上帝的本性进入到丰富的物理性感觉,世界在上帝中客体化了,于是,上帝与每一个新的创造分享它的现实世界,上帝又在现实世界客体化的过程中将合生的创造物客体化为自己新颖要素,所以,上帝的概念性本质因完满而不变,继生的本质则成为世界创造性进展的产物。

“具有恒定性的现实需要有流动性方得完满;具有流动性的现实需要恒定性方得完满。”所以从上帝的原初本性到后继本性,从完满的永恒到创造的流变,怀特海阐述了宇宙论的终极说明:

上帝是永恒的,世界是流动的,这样说是正确的;正如说世界是永恒的,上帝是流动的也同样是正确的。

上帝是一,世界是多,这样说是正确的;正如说世界是一,上帝是多也同样是正确的。

与世界相比,说上帝显然是现实的,正如说与上帝相比,世界显然是现实的同样也是正确的。

世界内在于上帝,这样说是正确的,正如说上帝内在于世界也同样是正确的。

上帝超越世界,这样说是正确的,正如说世界超越上帝也同样是正确的。

上帝创造世界,这样说是正确的,正如说世界创造上帝也同样是正确的。

上帝和世界对立,上帝和世界对置,从概念性原创阶段到物理性创生阶段,从完满的现实性阶段到创造性活动完成自身,宇宙完成现实性的四个阶段到了最后就构成了“天国现在与我们同在”的终极,但是终极却并不是静态的恒定,依然是流变,依然是创造,依然是合生,依然是包容,“上帝的爱是一种对特殊机缘的特殊天道。在这个世界中所做的转变成了天国的实在,而天国的实在又回到这个世界。”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5106]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