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4 川行漫记①:一本厚重的书慢慢打开

        巴蜀之地,是一片熟悉而又完全陌生的土地,“5·12”汶川地震几乎使这里的每一个地名都深深铭刻在国人的脑海中,而那些耳闻的灾情和重建的数据,对大部分人来说,又仿佛显得遥远,只有亲自踏上这片曾经受伤、如今百废俱兴的土地,你才能感受到什么叫做对生的渴望和坚持,什么叫做大爱无疆。
        2009年5月4日,当采访团乘坐的国航CA4520航班在空中经武汉,过宜昌,14:08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的时候,这本厚重的书才慢慢打开,而等待我们阅读的是封面和内页都精彩的灾后周年史书。

        汽车行驶在成绵和绵广高速公路之上,从成都向东北,经过德阳、绵阳,到达广元境内,沿途“大行德广,伴你成长”、“危难见真情”、“有你的温暖,美丽的什邡定能重现”等标语映入眼帘,让人体会到重建的信心和动力,油菜、麦子都已经成熟,散发着这个五月最诱人的色泽,在农民的收割中,我们看到了收获的喜悦,与成片麦子和油菜相应的,是绿油油生长的秧苗,是的,这既是一个收获的五月,也是一个播种希望的五月,这个季节,将会慢慢覆盖地震带来的创伤和痛苦。
        17:00,汽车进入金子山乡境内,地形也从平原、盆地过渡为高山险岭,隧道增多,地势奇峻,北部石档关长脊梁与南面印把山悬岩相夹,把金子山乡呈现在带子形山谷中,雄伟山势扑面而来,异峰突起、层峦叠嶂,80%的森林覆盖率将一个陌生而又充满生机的金子山乡呈现在我们面前。

        下了绵广高速转入竹金路,便进入金子山乡,这个高速路口,是进入青川的唯一通道,在入城口,曾经的办公、生活的板房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绿化带;路基下方,便是在建的金子山乡中心小学、卫生院。沿着嘉陵江的支流青竹江逆流而上,穿过狭长的金子山乡,便进入青川第二大乡镇竹园镇,杭州市援建指挥部就驻扎在这里,杭州援建产业园工地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工程车、挖土机来回穿梭,好不热闹。
        来接待采访团的临安对口援建指挥部工作人员对这里的乡情和援建项目如数家珍,临安援建指挥部总指挥蔡伟军是去年9月4日第一个到达金子山乡的援建干部,他介绍说,目前援建工作正有条不紊进行,力争在“5•12”大地震一周年前,实现卫生院项目完工、金子山乡小学主体工程完工;5月份前农房建设全面完成,示范点综合工作基本完成;产业援建的主要项目全部启动实施;9月份前,入城口和路堤改造工程实现开工,饮用水工程等不住类项目全面启动,年底前确保完成三年援建任务的60%实物工程量,金子山所有援建项目全部启动。
        金子山,在这一年时间里,远隔千里的临安人牵挂和关注着这片土地,同时融入了52万临安人对灾区重建最无私的爱。”5•12”地震中,金子山乡虽仅有1人受伤、无人员死亡,但民房、学校、医院、农林作物、基础设施等严重受损。令金子山乡党委书记陈燕丽感动的不仅是在地震中全乡干部群众表现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更有临安援建干部的踏实、忘我的工作作风,民生、产业等4大类7大项目都已落地,90%的农房重建工程和覆盖80%人口的饮水工程都已启动,竹笋、核桃、桤木等产业援建项目也正紧锣密鼓备战中,援建干部克服人员少、任务重、水土不服、远离家人的困难,给予金子山乡的是合作、发展、信心和感恩,“金子山是大家的家,重建就是让这个家更接近幸福,让更多的人学会感恩。”陈燕丽如是说。

       金子山,这块厚重的土地上,距离临安千里,却和我们一样有着渴望经济发展和幸福生活的脉动,我们看到的是爱心设计的封面,信心书写的内页,而随着此次阅读的深入,更为精彩的内容将会逐一展现出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047]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