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6 捉放曹
河北学者闫沛东出示的铁证,是一张纸:参与造假村民写的书面证明,时间是2010年9月4日,距离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已经过去了10个月。话说“十月怀胎”,看来闫沛东从怀疑到质疑再到铁证证明曹操墓造假,这中间的曲折和一个生命的诞生有着同样的艰辛。而这个9月,就是网传曹操高陵展馆拟开放时间,门票价格也定好,为60元一张。
这实在是一出活生生的戏剧,从当初河南宣布重大考古发现到今年1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开宣布“此墓的主人就是魏武帝曹操”,似乎一直言之凿凿,考古的权威已经建立,也似乎从考古向着旅游开发高调推进,但是没想到,2010年8月22日,23位专家讨论后形成共识,安阳“曹操墓”发现和发掘过程,存蓄意造假行为,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博导称,画像石明显是用电锯锉的,河北专家闫沛东称掌握安阳曹操墓造假的铁证。一时风云急转,魏武帝曹操就像活在《三国》故事里一样,与真实的历史形象假假真真、莫衷一是,也被后人诟病而毁誉参半、黑白间杂。
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历史学家眼中,他的的文治武功在整个三国时代当坐第一把交椅。起兵讨群凶,匡复汉朝;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铲除袁绍以次的大小军阀;“周公吐辅,天下归心”。但是在文学中,这样一个伟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形象却毁誉参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自私、狭隘倒也确立了其勾画“水白底,上钩青纹,眉心单点红点,青纹相伴”的白脸反面典型,磨刀霍霍却认为是杀人前奏,恩将仇报的曹操也就有了京剧经典的曲目:《捉放曹》,那陈宫唱道:“我先前自道他宽宏量大,却原来贼是个无义的冤家,马行在狭道内我难以回马。”陈宫明珠暗投之后悔恨之情折射了一代枭雄曹操的奸恶残忍。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在文学之外,在学术之内,曹操墓到底有多少真实,不管是“挺曹派”还是“倒曹派”,都声称有大量的证据证明其真伪,而我们旁观者就像看一幕戏剧,生旦净末丑,悉数上场,学术之争到变成了一出闹剧,到底是该击掌叫好还是为这一纷争叹息。
170元“出土石牌”、电锯锉成的画像石、造假村民写的书面证明……如此等等铁证,看起来造假也是低素质,怎么能蒙蔽这么多国人?历史只有一个,当我们看不清真相的时候,我们倒觉得这样的闹剧丰富了我们一日三餐的贫乏业余生活,在云里雾里里中倒也增长了见识,这一捉一放,在艺术之外,也入化出神,莫辩真假。
喧闹的学术之争似乎也已是常态,也不必大惊小怪,脸红脖子粗,里面到底有多少利益纠葛也不得而知。也就在这时,被封为“打假斗士”的方舟子也被人质疑,而且也是言之凿凿:9月5日,肖传国在博客中以《我将向警方举报方舟子报假案》为题,发表博文。博文中,肖传国列举他“搜集的各种铁证”,表示“即将向北京警方举报方舟子报假案欺骗公众的事实”。列举方舟子假案的理由是锤子砸下去怎么会有三处伤,怎么会出血而不是青一块紫一块?所以,肖传国认为,“这次的也是场闹剧”。他的怀疑是“妻女齐上阵,大演感情戏代替真相本身”。而“不便对凶手是否真的存在下定论”。
这倒也是我当初对方舟子遇袭产生的怀疑,但肖传国的另一个身份是曾经方舟子打假的对象,也正好利用这次方舟子的“高调演出”,来一场捉放曹的精彩演出。而对于很多不知内情的人来说,“肖方之争”的闹剧本身也远比方舟子是否真的报假案来的得精彩。
学术届看起来也是发酵“革命斗争”的一个大熔炉,从曹操墓的真伪之争到方舟子的假案之斗,也都是热热闹闹,却也没有最后的真相,学术没有神,里面有的是不仅的恩怨和利益的纠葛,主题先行、立场决定态度,“砖家”们从道德沦落到法制亵渎,也算是一大中国特色。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