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6《丹麦小村教堂》:历史深处响起的钟声
钟声响起,那是中世纪木教堂里发出的声音;钟声响起,那是用石头建造的教堂敲响的钟声;钟声响起,是罗马风格的教区教堂传出的声音,是哥特风格的乡村教堂传递出的信号……当不同时期、不同材料的教堂发出一样的钟声,它既来自历史深处,发出历史言说的声音,又指向现代,在教堂发展流变中保持它不变的精神指向。
钟声成为卡尔·西奥多·德莱叶历史分野的一种标志性素材,而用钟声连接历史和现代,传递出的是德莱叶的一种宗教观念。1945年秋,丹斯克文化电影公司决定拍摄一部关于乡村教堂的专题片,由德莱叶执导,通过剧本编写、实地查看,甚至进行了技术改造之后,在德莱叶的镜头下,丹麦乡村教堂的极简史便呈现出来:丹麦的大片森林为第一个教堂的建造提供了丰富的橡木,这便是最早的中世纪木教堂;丹麦的国土上,有很多冰河时代遗留下来的句式,12世纪基督教在丹麦流行之后,郊区教堂便采用了石头建造,于是一批石头教堂应运而生,连受洗的圣洗池也都是石头的杰作;后来流行罗马风格的教堂,这些教堂窗户狭小,只能透进来微弱的光线,教堂的拱顶和墙上绘制者圣经题材的故事;1250年左右,出现了哥特式风格的教堂,这些教堂的窗户比罗马风格更大,光线也更充足,尖拱显得更为玲珑,而飞扶壁更庄重;其实,在1160年的时候,丹麦教堂出现了烘砖艺术,中世纪的红砖被广泛使用……
导演: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
这是关于丹麦乡村教堂的流变史,建造教堂的材料在变,教堂的风格在变,历史为丹麦呈现出丰富的教堂建筑艺术,或者是双塔的塔楼,或者是在圣洗池上加了铜盆,或者十字架上耶稣像有了色彩上的变化,或者里面的壁画来自新教时期,或者讲道台现在还是比较原始,这些都构成了德莱叶镜头下活着的历史,“丹麦800年的历史投射在这些教堂上。”但是教堂除了在历史之中发生改变之外,其变也表现在教堂见证人类信仰的变化,当村民们聚集在教堂里的时候,一位牧师告诉他们的是:现在出现了一些盲目崇拜的现象。这当然是信仰上的问题,也许对于信徒来说,不管教堂如何改变,内心虔诚的信仰并不能因此而改变,而实际上,变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堂在战乱时代曾经是人们避难的保护所,现在的教堂里安放了风琴,现代感十足的风琴传出的圣歌音乐和孩子们的歌声组合在一起。
变是正常现象,但是变的本质却是不便,丹麦有2000多个乡村教堂,作为信徒最基本的信仰单元,乡村教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德莱叶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用意也在此:不管哪个时代的教堂,德莱叶总是拍摄到牧师在布道的画面,圣洗池和蜡烛也总是用特写的方式呈现——从洗礼到死亡,从死亡到永恒,乡村教堂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生与死构筑的永恒便是教堂的不变,正如最后唱诗班唱起的歌:“哀伤、苦恼的灵魂渴望在安静静谧的钟声里,获得长久的安宁平静……”
《丹麦小村教堂》电影片头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