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6 《Run,China》:谁在积极误读“我们”

美国人认识和了解中国吗?美国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中国又如何定位美国?对于这样一些跨地域的宏大主题,用一张在中国流通的百元纸币,用街头随机采访的方式,似乎充满了某种戏谑性,而其实从不同美国人的回答中,或许可以了解一个“美国化”的中国,但是这样的中国是不是就是真实的?或者说,即使以积极的方式解读中国,对于另一个国度的“我们”来说,也是被放置在一个误读的坐标上。

“Do you know who's the guy ?”在美国街头,拿出一张百元人民币,随机询问经过的美国人,会得到怎样的回答?很明显,大部分被采访者的回答是:“No。”没有任何继续,在他们看来,这一张纸币是陌生的,这一个头像是陌生的,“中国”这个国家也是陌生的。而除此无知者之外,还有很多人对眼前的人民币和人民币上面的头像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有人问是不是胡志明,是不是列宁,有人说“反正不是小布什”,比较接近的说法是,他是不是中国总统或总理?是姓陈还是性秦?实际上,五花八门的这些回答后面仍然是对中国的陌生。

而在这些回答之外,也有人准确地说出了人民币上面的头像是毛、毛主席或者毛泽东。所以针对这些群体,下一个问题则是:你知道中国吗?这是从点到面的问题,外延进一步扩大,而除了对于中国只是听说的那些被采访者之外,也有人能够说出关于中国的一二。一个男人似乎比较了解毛泽东思想,他说,在第八街有一个“毛泽东主义书店”,想必是经常去光顾这个书店,所以他对于毛泽东思想有比较具体的阐述:“毛泽东思想和列宁主义的区别在于,毛泽东认为一个无产阶级的社会可以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上,而列宁则认为应该是以工业为基础。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印象了美国60年代的反传统文化的学生,所以他们认为他们也能创造一个无产阶级的社会,通过学生运动或者无家可归者,通过失业的人或少数民族等等,所以他对美国的激进分子影响很大。”不仅在于了解毛泽东,还对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列宁主义的区别,以及毛泽东思想对60年代美国的影响,都做了阐述。

: Rick Curnutt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文
上映日期: 2006-03-28

这似乎已经到了一种研究的高度,但是对那些知道中国的美国人来说,不管是毛泽东还是中国,都是一知半解。有人说,中国有很多人口,至少十亿;有人说,中国有长城,有兵马俑,有哈尔滨冰灯,有“一个皇帝经常去的佛塔”;有人说,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你无法忽略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无论是现在还是历史上。片段式解读,当然也有一些误读,比如有人说,中国是第一个周游探索非洲大陆的国家,因为因为没有发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所以他们才没有再回到非洲。

在美国有熊猫,有李小龙,有佛像,有烤鸭,有中国菜,有唐人街,有人知道姚明和谢军,甚至也有人穿着“为人民服务”和“中国龙”的T恤,中国元素已经慢慢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里,所以对于有着悠久历史、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他们更愿意面对一个现在的中国,面对一个不再陌生,不再遥远,不再神秘的国度,所以当提问是否想去中国时,绝大多数受访者还是对中国充满了兴趣。而在这种对陌生国度的“想象”中,很多人会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比较起来,这就涉及到另一个主题,这是什么样的美国,或者说,美国人眼中的美国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位从营销专业毕业在街头摆摊的美国妇女说,以前在学校里有很多中国学生,他们有的不会讲英语,甚至上课还带着电子字典,但是他们上课很认真,所以考试成绩很好,而我们自己却总是落后。这是对中国和美国学生的一种比较,虽然偏颇,但也指出了两者的差别。在采访中,很多受访者是对于中国充满了期待,认为这是一个“沉睡的巨人”,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认为中国和会美国一样成为超级大国,“中国被认为是21世纪无以伦比的力量,因为他们有人力,有资源,努力工作。”而相比之下,对于美国的现状来说,“我认为美国人在很多方面是相当闭塞的,并且我们觉得只有美国人们才打篮球。”他们认为美国人只关心金钱,只关心唯物主义,却没有文化,甚至认为自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压制着人的成长。

总的来说,对于中国是褒扬的,而对于美国来说,则是不自信的,一位50年代来美国的中国人忧心忡忡地说,东方一直在向西方学习,而其实西方也应该向东方学,很多中国学生来美国之后学到了好的东西,也学到了不好的东西,比如酒吧,比如迪斯科,比如摇头丸,所以中国人应该坚持自己传统的东西,“传统文化不能放弃。”而对于美国人来说,中国传统的家庭观、价值观恰好是美国应该坚持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一部纪录片的用意已经恨明显了,就是通过认识和了解中国,对美国的现实提出一种解决的方案。

所以在这个充满戏谑的采访中,其背后的真正目的已经慢慢凸显了,中国从一个封闭、陌生、神秘的国度进入美国人的视野,需要提供的是一种借鉴意义,而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和勤奋学习,中国坚守的传统家庭观和价值观,都为美国发展提供了另一种范本,但是以美国人积极的解读方式来呈现中国,是不是也是一种误读?在加州大学的爱尔湾,那里有很多来自东方的学生,有亚裔学生组织,但是因为历史原因,中国相关的历史只是从文革后开始,所以很多人开始研读中国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他们认为现在是了解中国的一个好时机。实际上这种了解依然是片面而片段的,只是通过“他者”的目光来认识“我们”,通过一种想象式虚构来走近中国,甚至是一种积极的“误读”。

积极地看见中国,这或许就是导演Rick Curnutt对于这一部纪录片的用意,生在美国加州,21岁来到中国,对于Rick Curnutt来说,他本身就是跨文化的个体,所以在中国的十年间,他感受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惊人速度,所以他希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打开中西方沟通的大门,在北师大教授英语是其中的途径,用纪录片宣传也是一条途径,而在这个看似随机的采访行动中,其实那些被采访者还是经过了筛选,被采访者没有说出中国人的不足和缺点,没有说到中国在他们心目中的不和谐,只有在去往洛杉矶的公交车上,一名黑人说,“有一点我不太喜欢,这里的中国人好像对美国黑人心存恐惧,好像我们是披着羊皮的狼。”但是这样的声音在众多对中国的赞誉中,还是被淹没了。

一张在中国流通的人民币、一个被绘制的领袖头像,都不是最佳切入中国的元素,也不是解读中国最好的视角,而用美国人的这些片段观点来了解中国,这是积极的“误读”,对于中美来说,一方面是正在加速的融合和渗透,另一方面却也是渐渐扩大的分歧和误解,不要说美国人在误读我们,甚至我们何尝不是在误读我们自己。而当最后在直播斗牛的现场,一头几乎疯狂的牛跑了出去,后面紧跟着那些人追了上去,看上去是一个随意的镜头,却可能是一种隐喻,中国是不是就是那头牛,是Run的牛,是带着力量和激情的牛,但是在人和牛之间也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冲突,它狂奔出去,却是一种巨大的破坏和可能的危险。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302]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