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伊凡雷帝·第二部》:活着的独裁者

20210906.png

伊凡回来了,当妻子阿纳斯塔西娅已经死去,当最信任的朋友科布斯基已经叛变,当“人民”只是他实施政治统治的一个砝码,回来的伊凡如何成为真正的沙皇?回来的伊凡如何坐上宝座?回来的伊凡又如何完成“莫斯科的凯撒”的命名?

“波维尔的阴谋”,这是爱森斯坦给出第二部的总的题目,在回顾第一部的加冕、征战和返回之后,摆在伊凡面前的最大政治任务便是击碎贵族波维尔的阴谋,就是肃清他们的党羽完成另一次的加冕。而其实当伊凡身边的朋友和爱人都不再,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人,而这个一个人的设置,似乎完全变成了爱森斯坦对他的命名:伊凡在黑暗的房间里,面对孤独的自己,问出的一个问题是:“你如何让自己成为独裁者?”这是伊凡的心声,当爱森斯坦让16世纪的伊凡自命为一个独裁者,这部电影的目的就很明确了,爱森斯坦就是要将在击破波维尔阴谋过程中把伊凡塑造成一个独裁者,而当他成为一个独裁者,他面对的将不再是作为个体存在的孤独,而是孤立。

在伊凡回到莫斯科的时候,他其实已经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友情和爱情作为个体情感的一种维系早就已经不存在了,他对科布斯基只剩下政治意义上的仇恨;他回到莫斯科的时候,被贵族们骂成是“卖国贼”,被再一次排挤的时候,他说自己只留有边境,是为了捍卫边境的安全,是为了粉碎敌国的进攻,但是这个说法遭到了贵族们的否定,而在否定中,以波维尔为首的贵族和敌国签订盟约,以出卖土地的方式获得权力;伊凡回忆起了自己的出身,他的母亲埃琳娜就是被波维尔毒死的,所以伊凡说自己从小就是孤儿,而波维尔就是通过这一方法和他们共享权力;皇嫂是杀害伊凡之妻阿纳斯塔西娅的凶手,当伊凡回来,在她的鼓动下,教会以伊凡是卖国贼而进行了审判,在审判中,大主教菲力浦把他说成是尼布甲尼撒,要将他逐出皇宫……

对于伊凡来说,摆在面前的困难更多,欧洲没有承认他这个沙皇,教皇说他是异教徒而进行审判,皇嫂艾弗尔斯尼亚不仅毒死了他的妻子,而且还进一步设计了罢黜他的计划……所以在这个时候,伊凡内心萌发出了要成为独裁者的想法,这个想法是令人恐惧的,对这一想法的注解则是:“我要成为恐怖的化身。”——从命名为独裁者,到狠心让自己成为恐怖的化身,爱森斯坦赋予了这个俄国第一代沙皇最阴险的自我定位,而接下去发生的宫廷政变则完全是爱森斯坦为伊凡打造的“电影历史”。在教会审判中,伊凡就假装成修士,穿着黑袍的他和穿着白袍的菲利普形成了强烈对比,而这也预示着上帝的反面是魔鬼,他也因此被称为“魔鬼伊凡”。

导演: 谢尔盖·爱森斯坦
编剧: 谢尔盖·爱森斯坦
主演: 尼古拉·切尔卡索夫 / 帕维尔·卡道奇尼科夫 / 弗谢沃罗德·普多夫金 / 安德烈·阿布里科索夫 / 弗拉基米尔·巴拉瑟夫
类型: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语言: 俄语
上映日期: 1958
片长: 88 分钟
又名: Ivan the Terrible, Part Two / Ivan the Terrible, Part II: The Boyars' Plot

最高潮的当然是伊凡设计的以偷梁换柱的手法杀死了“沙皇”弗拉迪米尔。弗拉迪米尔是皇嫂艾弗尔斯尼亚的儿子,她让教会审判伊凡这个异教徒,就是要罢黜并驱逐这个已经被加冕的沙皇,她对菲利普说的是:“杀死沙皇,否则我们将横尸街头。”这是你一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不二选择,谁成功谁就是沙皇谁就能掌握大权。但是弗拉迪米尔无疑只能是一个牺牲品,他曾经问自己的母亲:“为什么我要当领袖?为什么我要牺牲?”弗拉迪米尔其实已经知道了宫廷争斗的险恶,在这个深感不安的疑问面前,艾弗尔斯尼亚却唱起了歌:“黑色的海狸在河里洗澡,在冰冻的莫斯科河上……猎人要抓住海狸,要剥了它的皮……”弗拉迪米尔在歌声中睡去,他无法理解母亲歌声中的海狸到底是谁,谁又是猎人。

让自己加冕成沙皇,对于弗拉迪米尔来说,也是一种无知。这个怕血的孩子面对“沙皇”的称呼,面对王座,面对皇冠和权杖,他更多的是害怕,他甚至躲开了母亲。而此时正是伊凡实施政变的大好时机,他邀请新沙皇赴宴,在宴会中他亲自给弗拉迪米尔戴上皇冠,交给他权杖,并下跪在弗拉迪米尔面前,敬上了一杯酒——伊凡的目光中其实是复仇,因为正是弗拉迪米尔的母亲用这只杯子盛装了毒酒,将伊凡的妻子毒死,所以伊凡此举完全是挑衅。在这段宴会中,爱森斯坦将黑白变成了彩色,在浓郁的色调中,似乎更显出了某种诡异:近卫军欢宴狂舞中,金色、红色和黑色交替出现,它们是权力、斗争和死亡的象征,这是阴谋交织的宴会,这是杀机四伏的舞台。伊凡甚至对弗拉迪米尔说:“我只是一个可怜的孤儿。”而这句话更是一种威胁,伊凡的母亲被波维尔家族杀死,所以他变成了孤儿,但是孤儿一样成为了莫斯科大公,一样加冕为俄罗斯沙皇,那么很明显,伊凡也要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让沙皇弗拉迪米尔成为孤儿,而他成为孤儿意味着艾弗尔斯尼亚将以另一种方式成为被毒死母亲的翻版。

弗拉迪米尔的加冕礼成为了伊凡图谋政变的舞台,弗拉迪米尔在酒醉之后,他的皇冠不见了,权杖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根蜡烛,当弗拉迪米尔手拿蜡烛走向皇宫的深处,藏在里面的杀手彼得原本是皇嫂艾弗尔斯尼亚安排好杀死伊凡的,却在背对着弗拉迪米尔的时候,拿出匕首朝着沙皇刺去,弗拉迪米尔倒下,艾弗尔斯尼亚以为阴谋已经得逞,当她走到死去的弗拉迪米尔身边,期望看到伊凡死去的面容时,才发现眼前成为牺牲品的是自己的儿子,她瘫倒在地上,目光里除了悲伤便是疯癫,而伊凡对彼得说:“你杀死的不是沙皇,而是一个蠢人。”

《伊凡雷帝2》电影海报

波维尔想要行刺伊凡,伊凡借刀完成,这就是伊凡曾经说的“恐怖”,而弗拉迪米尔真的成为了这一出宫廷政变的牺牲品,也成了母亲歌声中那只被猎人剥了皮的海狸。这一出宫廷政变成为伊凡帝王事业新的转折,当波维尔集团的阴谋被粉碎,伊凡终于坐上了沙皇的宝座,当他第二次成为统治者,他的野心更大了:“我要完成皇家的使命,保护祖国不受侵犯。”而在色调又转为彩色中,他站在王座上对全世界宣布:“我以俄国广大土地起誓,对好人仁慈和温柔,对坏人残忍和凶狠……”他举起利剑,“我将清除任何一个侵犯和反抗俄罗斯的敌人……”

从回来之后处于极端的逆境,到反戈一击粉碎波维尔集团的阴谋,伊凡夺回了王权,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是漫长的,但是爱森斯坦似乎以简约的方式让伊凡完成了这一壮举,这是一种预设,尤其是在伊凡陷入孤立的时候,他身边根本没有帮助他的人,但是爱森斯坦让他凭一己之力设计了更大的阴谋,完成了更大的计划——如果说第一部中的伊凡还有着击败强敌推行改革的雄才伟略,那么在第二部中伊凡完全变成了阴谋诡计的实施者,而这种变化都是为了表现伊凡成为独裁者的野心。伊凡在征讨喀山回来的途中患病而重生,这一次他又在粉碎波维尔的阴谋中复活,最后的宣言,最后的利剑让他成为一个在爱森斯坦镜头下永远活着的独裁者——爱森斯坦映射了现实和政治,在第三部中,伊凡是不是会在爱森斯坦的镜头中死去?

疑问或者永远没有答案了,爱森斯坦计划拍摄的第三部终于因为他在1948年逝世而成为了永远的空白,而再次成为沙皇的伊凡似乎在这个缺失的文本里永远是活着的独裁者——与其说这是历史上的独裁者,不如说是爱森斯坦有所映射的独裁者,而电影之于现实,艺术之于政治,有着爱森斯坦永远无法预见的“阴谋”,第三部成为了永远的空缺,而第二部也被当局禁映,直到1958年才重见天日——因为独裁者依然活着。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025]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