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驴耳诉说

  • 编号:S55·2230221·1918
  • 作者:【美】罗伯特·勃莱 著
  • 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2年10月第1版
  • 定价:79.00元当当39.50元
  • ISBN:9787020174256
  • 页数:240页

罗伯特·勃莱1926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包括约翰·阿什贝利在内的作家群体。他主编的十年诗选在美国诗歌界影响巨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勃莱创作了许多反战诗篇,并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他出版了十多部诗集和三十多部译诗集,包括翻译陶渊明和白居易的诗作。2013年,美国诗歌协会授予他罗伯特·弗罗斯特奖章。2021年11月21日,勃莱在明尼阿波利斯的家里去世。“我已在对驴耳诉说。/我有那么多要讲!驴子急不可待/要感受我的呼吸拂动他双耳的/巨型燕麦。”关于“春天怎么了?”的诉说,对一头驴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就抓住我的鬃毛,让你的/嘴唇更贴近我毛茸茸的耳朵。”驴子说,诉说就是诉说,就像诗歌就是诗歌——《对驴耳诉说》包括《对驴耳诉说》和《我的判决是一千年的快乐》两本诗集,前者出版于2012年,收录了七十二首诗;后者出版于2006年,收录了四十八首诗。

仍在一起

  • 编号:S38·2230205·1917
  • 作者:【法】伊夫·博纳富瓦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9月第1版
  • 定价:52.00元当当26.00元
  • ISBN:9787208178366
  • 页数:168页

《仍在一起》是博纳富瓦生前最后一部诗集,是他写给亲人、朋友和读者的自白,以最深沉的梦幻和充满思辨的对话,展现了他在走入生命尽头的“黑夜漫游”中所体验到的甘美与醇熟。尽管依然有着强烈的思辨意味,包含着哲学的探讨,但相比他以前的诗来说,这些作品的主题显得更为亲切,更带有个人生命经历的印记,尤其是全书最后一个部分“黑夜漫游”中的散文诗,它们的灵感来源于作者晚年偶然到访童年住过的避暑别墅的经历。作为翻译家和艺术史学者,博纳富瓦在这部诗集里以诗意的方式探索了“翻译”和“音乐”“摄影”等艺术的本质。还有一些诗回溯了他早年生活的记忆,充满怀旧色彩。诗集体现了博纳富瓦充满智性的写作特点,但他展开思辨的方式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借助大量的感性意象和富有戏剧性意味的情境来展开。

科幻精神

  • 编号:C64·2230205·1916
  • 作者: 【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3月第1版
  • 定价:58.00元当当29.00元
  • ISBN:9787208175006
  • 页数:255页

《科幻精神》是罗贝托·波拉尼奥的早期作品,根据波拉尼奥手稿留下的信息来看,《科幻精神》的创作始于1980年,“完稿”于1984年,是与《佩恩先生》《莫里森的学生给乔伊斯粉丝的建议》同时期的作品,是1977年离开墨西哥远赴欧洲的波拉尼奥对那段墨西哥岁月的追忆结出的硕果。“亲爱的罗伯特,情境是这样的:一个土狗色的清晨,飞船出现在群山的轮廓之上,智利开始随着整个拉丁美洲一起沉没下去,我们变成了逃亡者,而你们则是追杀者。”小说虽以科幻为题但并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故事围绕21岁的雷莫和17岁的扬·史瑞拉展开,他们在皮诺切特政府掌权后移居墨西哥城,租住在一间小阁楼里。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房间里,给他崇拜的科幻作家们写抒情又谵妄的信,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困扰、梦境。雷莫则同形形色色的诗人朋友一起在墨西哥城中游逛、调查、聚会……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 编号:H44·2230205·1915
  • 作者: 【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
  •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本:2014年06月第1版
  • 定价:42.00元当当20.10元
  • ISBN:9787303160976
  • 页数:204页

本书写于1919年,是本雅明申请博士学位的资格论文。针对当时流行的对于浪漫派理论的误读,本雅明以问题史的思路,试图追踪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的变迁,意在揭示其艺术批评的哲学根基,以准确界定德国浪漫派青年运动的积极成就。本雅明强调他的问题意识并不在于写一部浪漫派的批评史,而是截取了形成早期浪漫派“批评”概念的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机,并集中梳理早期浪漫派思想家对“批评”这个概念本身所作思想贡献的内在逻辑。因此,他把他的这一著作的任务称为“哲学”的,或者更精确的是“问题-历史性”的任务。紧接着本雅明认为,梳理早期浪漫派“批评”概念这个美学范畴,却不能仅停留在其美学前提上,而是必须深刻把握其认识论前提,也就是“反思”在浪漫派思想中建构其“批评”概念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雅明很明确地抛开了浪漫派的批评实践,而专注其对“批评”概念的论述,以及对批评概念的认识论前提的论述。

陈东东的诗

  • 编号:S29·2230205·1914
  • 作者:陈东东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19年05月第1版
  • 定价:32.00元当当16.00元
  • ISBN:9787020142538
  • 页数:280页

陈东东,1961年生于上海,1980年代初开始诗歌写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创办和主编民间诗刊《倾向》《南方诗志》等,1990年代后多次担任民间诗歌奖评委,参与组织民间诗会和诗歌节,出版有诗歌、随笔等作品集多部。2017年获“天问诗歌奖”,2019年获华语传媒文学奖“年度诗人”奖。《陈东东的诗》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其写作三十五年来精选的九十首短诗,另一部分为三组“连行诗篇”,陈东东对此评价说:“占这本诗选另外不少篇幅的是三组不同于分行排列的诗,比起分行排列的诗,它们更强调和发挥新诗文体呈现思想之形态的散文质素——从一开始,新诗就以取消格律乃至韵文文体来发明自己,无论其分行或连行排列的诗,都是所谓散文的诗。”

黄灿然的诗

  • 编号:S29·2230205·1913
  • 作者:黄灿然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8月第1版
  • 定价:55.00元当当27.50元
  • ISBN:9787020173204
  • 页数:485页

黄灿然1978年底移居香港后,当过制衣厂工人,上过夜校,在大学期间开始写诗,而一直没有变的便是对英语的热情,后来译有大量现当代欧美诗歌、诗论和文论。《黄灿然的诗》是蓝星诗库系列丛书中的一种,诗集收入黄灿然1990年代以来,各个重要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自我认可度较高的作品180余首,其中半数以上为作者第一次结集的珍藏作品,而近年创作的作品比重也相当高。“一生就是这样在爱与被爱中不能尽情地爱。”通过这些近三十年来创作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黄灿然创作历程的各个阶段、各个局部的变化轨迹,以及从整体风格、诗艺元素、想象力方向,到哲思范围、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进化的蛛丝马迹。诗集包含“冥想集(1985—1997)”“灵魂集(1998—2005)”“奇迹集(2006—2008)”“发现集(2009—2014)”“洞背集(2014—2016)”五个部分及一首序诗。

论来到观念的上帝

  • 编号:B83·2230105·1912
  • 作者:【法】列维纳斯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04年06月第1版
  • 定价:32.00元当当22.40元
  • ISBN:9787100172769
  • 页数:286页

在一个所谓“上帝已死”的时代,上帝如何有意义?作为现象学哲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论来到观念的上帝》总结和提炼了《总体与无限》、《异于存在或本质之外》的要旨,展示了列维纳斯在其思想的收官时期对现象学方法、他者、伦理、超越等问题的沉思。在其中,列维纳斯借助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讨论了上帝,邻人,存在,意义,自身意识等问题,从中推出了他的关于他人,对他人的无可告免的无限责任等问题的伦理学:在卓越的现象学意义上,上帝来到观念不仅是实事,而且是以本己的方式早于“能指-所指”这一意义结构的。循此,主体之核心就不再是其认知权能,而是异质触发所标志的真正的被动性。在第二版作者前言中,列维纳斯说:“本书所论将止于这一点:人在存在中的出现使得存在在存在中的顽固的坚持、使得普遍的‘耽于存在’以及因此而来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得以中止或停止。”

悠悠岁月

  • 编号:C38·2230105·1911
  • 作者:【法】安妮·埃尔诺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1年05月第1版
  • 定价:39.00元当当24.20元
  • ISBN:9787020167098
  • 页数:224页

“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年龄的增长,让埃尔诺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演变和人生的短暂,“一切事情都以一种闻所未闻的速度被遗忘”,因此她要写作一部反映时间流逝的作品,但她承认自己不会像伍尔夫那样写一部现代派小说,也不想写一部历史著作,而是要写出多数人的回忆,为此她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在退休后经过充分思考和推敲,用她创造的名为“无人称自传”的新体裁,写出了被称为“社会自传”的作品《悠悠岁月》。《悠悠岁月》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法国当年的“杜拉斯文学大奖”,它采用“无人称自传”的方式,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大到国际风云,小到饮食服装,家庭聚会,乃至个人隐私,无不简洁生动,在六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通过个人的经历来反映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集体的记忆。

总体与无限

  • 编号:B83·2230105·1910
  • 作者:【 法】列维纳斯  著
  •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本:2016年08月第1版
  • 定价:75.00元当当37.50元
  • ISBN:9787301272497
  • 页数:340页

他者与我何干?屠杀者与死难者莫非不相干?《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终走向和平。

试论布莱希特

  • 编号:H44·2230105·1909
  •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
  •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本:2021年06月第1版
  • 定价:59.00元当当34.40元
  • ISBN:9787303269518
  • 页数:188页

布莱希特对20世纪文论建设、戏剧改革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叙事剧理论。这一理论革新了陈旧的戏剧形式,是对先锋美学的尝试和对艺术界限的突破。布莱希特与本雅明是在1929年5月通过本雅明女友阿西娅·拉齐丝的介绍认识的,尽管性格迥异,但两人相似的历史想象力和人道主义观念,使得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本雅明1940年9月在逃避纳粹迫害的途中自杀。《试论布莱希特》包含了本雅明11篇对布莱希特叙事剧、诗歌等作品的评述,写于1929年与布莱希特交谈期间的日记。如果说遭遇世界大战引发了布莱希特对政治的思索,那么漂泊异乡的十五年更使他接触到了社会深层,浮世百态。本雅明在《试论布莱希特》中认为,“布莱希特是一种难以捕捉的现象。”本雅明不仅高度赞赏布莱希特的艺术造诣,将叙事剧理论称之为“先进的戏剧理论”,将布莱希特的创作视为真正发挥生产效用的典范。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 编号:S38·2221205·1908
  • 作者:【英】狄兰·托马斯 著
  •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 版本:2021年11月第1版
  • 定价:68.00元当当38.10元
  • ISBN:9787559654595
  • 页数:352页

狄兰·托马斯打小自诩为“库姆唐金大道的兰波”,19 岁时首次公开发表诗作就引起轰动,被称为“疯狂的狄兰”,嗜酒,以狂放的朗诵才能征服了无数人。狄兰一反英国诗歌的理性色彩,泼撒一种哥特式的蛮野,表现自然生长力和人性的律动,其个性化的“进程诗学”,围绕生、欲、死三大主题,兼收基督教神学启示、玄学派神秘主义、威尔士语七音诗与谐音律,以及凯尔特文化信仰中的德鲁伊特遗风。他一生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语词手段,以杂糅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掀开英美诗歌史上新篇章。作为一代人叛逆的文化偶像,他像一颗流星划过“冷战”时代晦暗的天空,永不磨灭。著名电影《星际穿越》中不断重复的诗句,出自狄兰·托马斯之手,他以诗与酒燃烧生命,成为一代人叛逆的文化偶像。《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全面收录策兰各时期诗作273首,其中包括1952年诗人意外离世的前夕选定意欲留世的91 首诗。

圣约翰之路

  • 编号:E38·2221205·1907
  • 作者:【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 出版:译林出版社
  • 版本:2015年10月第1版
  • 定价:32.00元当当17.90元
  • ISBN:9787544754644
  • 页数:158页

在带有自传性质的冥想中,卡尔维诺转向了自己的过去:与父亲一起出行的尴尬童年,一生难以割舍的电影院情结,对亲历反法西斯战争的回忆,对语言、对厨房垃圾桶的感知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形状所进行的审思。首篇《圣约翰之路》是卡尔维诺对故乡城市圣莱莫的详细回忆和描述,表现了圣莱莫的自然和人文景象,以及自己的早年生活经历。《一个观众的自传》其实说的是作者自己,主要是在一九三六年到战争爆发那几年里偷偷从家中跑去看电影的经历,记录了当时在意大利放映的各国电影在他的头脑中留下的记忆,以及电影,主要是美国电影对于当时的意大利人生活的影响。此文的后半部主要写的是对杰出的意大利导演费里尼作品的观感。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探寻电影对于他的创作的影响。《一场战争的回忆》是卡尔维诺在战后写的对于自己当年作为一名游击队员参加的一场战争的回忆。

对不起,我在找陌生人

  • 编号:C38·2221205·1906
  • 作者:【英】缪丽尔·斯帕克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8月第1版
  • 定价:45.00元当当25.20元
  • ISBN:9787020168323
  • 页数:100页

莉丝已经在同一家会计办公室工作了十六年,变得越来越心烦意乱,充满进攻性,她决定去南欧(意大利)度假。出发前夕,她为自己购置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古怪衣着。当她踏上那段自我毁灭的旅程,她对冒险、性还有陌生事物的渴望很快蒙上了一层阴暗的色彩。从上飞机的那一刻起,她就在焦灼地等待“某个人”,而当充满不祥意味的一天快结束时,莉丝终于找到了“那个人”,残忍地导演了自己命运的结局。《对不起,我在找陌生人》是缪丽尔·斯帕克标志性的中篇小说,以令人难以忍受的冷静和疏离的笔法,描写了一桩自我实现的谋杀案,缪丽尔·斯帕克以宗教般的狂热,化身上帝的间谍,阐释人类固有的“罪恶意识”、“亵渎意识”、“厌世意识”,冷眼看人物跌跌撞撞走向毁灭。该作品入围“遗失的曼布克奖”短名单,并于1974年被改编成电影,由伊丽莎白·泰勒 、安迪·沃霍尔领衔主演。

旷野—孪生子

  • 编号:S38·2221205·1905
  • 作者:【俄】根纳季·艾基  著
  •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 版本:2022年08月第1版
  • 定价:82.00元当当45.90元
  • ISBN:9787559662583
  • 页数:364页

根纳季·艾基,1934年生于苏联楚瓦什自治共和国沙伊穆尔金诺,出生姓氏为“里星”,后改为楚瓦什族姓“艾基”,意为“那个人”。早期用楚瓦什语写作并出版近十本诗集,后在帕斯捷尔纳克的影响和建议下,改为主要使用俄语写作,同时将大量海外经典诗歌翻译成楚瓦什语,曾荣获法兰西科学院奖、安德烈·别雷诗歌奖、帕斯捷尔纳克诗歌奖等。艾基与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一起,组成了20世纪俄罗斯诗歌的金链,其俄文诗歌自20世纪70年代起译成所有主要欧洲语言出版。《旷野—孪生子》出版于艾基逝世后的当年,甄选他1954—2003年间的诗歌作品。艾基的诗歌意象朦胧,晦涩而优美,不轻易说“爱”,而说“梦”,不轻易说“诗”,而说“疼痛”;个性化的标点、格式运用令他的诗展示出巨大活力;其诗深具世界主义视野,有意打破俄国诗歌传统中的语言链及伴随的强大韵律系统,把楚瓦什被边缘化的古老文化与现代俄罗斯融合一体。

致后代

  • 编号:S38·2221120·1904
  • 作者:【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著
  •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 版本:2022年04月第1版
  • 定价:75.00元当当38.00元
  • ISBN:9787559655097
  • 页数:416页

“这是什么时代,当/一次关于树木的谈话也几乎是一种犯罪/因为它暗示对许多恐怖保持沉默?”《致后代》便是不沉默的言说。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是二十世纪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其诗极度明晰,对二十世纪人类状况的经验作出生动的反应,成为当代德语诗歌极其重要、无所不包的典范;布莱希特也因此被视为德语诗歌语言伟大的发明者和翻新者之一。布莱希特是“史诗剧”的创立者。但他作为诗人的地位一点也不比作为剧作家的地位低,奥登就非常推崇作为诗人的布莱希特,仅凭布莱希特已出版的少数诗歌,就把他列为影响自己的十多位诗人之一。布莱希特以朴素语言,平民视角,以及社会关注,对所处的时代和生活其中的人类状况做出生动的反应,创造了全新的政治诗歌。《致后代》收录了黄灿然精心选译的布莱希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226首,以年代为线索分为七辑,呈现其诗歌创作全历程。

回声之巢

  • 编号:S38·2221120·1903
  • 作者:【意】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著
  •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 版本:2022年10月第1版
  • 定价:82.00元当当46.70元
  • ISBN:9787559661517
  • 页数:424页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另一个更为人知的身份是电影导演,他称自己的电影为“诗意电影”,这正是因为在他的所有作品形式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不折不扣的诗歌。帕索里尼生前共出版诗集十七部,创作二十一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以及六部文学和社会批评文集等。《回声之巢:帕索里尼诗选》系帕索里尼生前的自选集,原名《诗歌》(Poesie)。所选作品出自1951—1964年十三年间出版的诗集,收录了他在罗马时期处于诗歌创作巅峰期的大部分代表作。帕索里尼写作中饱满而火热的激情和一泻千里的语速,诉诸于一种极为成熟的诗歌形式,这种行文风格传达了帕索里尼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的两极张力中,对诗人作为知识分子甄选、塑造意大利民族-民间文化这一使命的自觉意识。“他同时具有多个化身,折射在不同的文学或艺术形式中,如诗歌、小说、电影、戏剧、文论等,他既是一,也是多。”译者刘国鹏如是说。

所有的桥都孤独

  • 编号:S38·2221120·1902
  • 作者:【奥】英格博格·巴赫曼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2年10月第1版
  • 定价:79.00元当当40.10元
  • ISBN:9787020174225
  • 页数:264页

“所有的桥都孤独,/而声望对它们而言是危险/对我们也如此,我们却误以为/在我们的肩头感受到了/恒星的脚步。/可是在消逝者的落差之上/还没有梦为我们搭起拱顶。”《所有的桥都孤独》按时间顺序,收录奥地利诗人英格博格·巴赫曼各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有“青春年代的诗”“1948年至1953年间的诗”“《延宕的时光》”“《大熊座的呼唤》”“1957年至1961年间的诗”“1964年至1967年间的诗”这几部分。英格博格·巴赫曼,出生于奥地利的克拉根福特,先后在因斯布鲁克大学、格拉茨大学和维也纳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大学期间就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和诗歌,195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延宕的时光》,获得四七社文学奖,1956年出版诗集《大熊座的呼唤》,获得当年不来梅文学奖。除了诗歌,英格博格·巴赫曼还创作了多部广播剧和歌剧,如《曼哈顿的好上帝》《洪堡亲王》《少主》等,短篇小说集《三十岁》《同声传译》等。

略萨谈博尔赫斯

  • 编号:E64·2221120·1901
  • 作者:【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9月第1版
  • 定价:50.00元当当25.30元
  • ISBN:9787020173686
  • 页数:116页

《略萨谈博尔赫斯:与博尔赫斯在一起的半个世纪》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的专题文学评论,系统收录了他在过去50年里针对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访谈与评论文章。略萨在1963年第一次采访博尔赫斯,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博尔赫斯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识乐趣”。在这本书中,略萨以举重若轻的姿态,既保持着对博尔赫斯的毕恭毕敬,又将博尔赫斯隐藏极深的瑕疵悄然揭露:“绝对的完美似乎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甚至也不存在于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中,哪怕是博尔赫斯,这个已经接近完美的人。略萨对博尔赫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转变。青年略萨对萨特等介入式作家很感兴趣,排斥博尔赫斯这样的纯文学作家。但在此后的日子里他的想法逐渐产生变化,博尔赫斯和福克纳等一道成为了对略萨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本书同时收入略萨对博尔赫斯的采访、略萨为博尔赫斯写的诗歌等一系列从未发表过的内容。

石门集

  • 编号:S28·2221120·1900
  • 作者:朱湘 著
  • 出版:百花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0年04月第1版
  • 定价:20.00元当当10.10元
  • ISBN:9787530678299
  • 页数:196页

塑封上是红色的“现代文学名著原版珍藏”的印章,突出的是“原版珍藏”四个字。“现代文学名著原版珍藏”其实是现代文学名著复刻版,由出版《小说月报》《散文》等文学杂志的百花文艺出版社组织出版,目前已出版三辑三十五种图书。这一系列突出“名著”和“原版”特色,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还原当年图书出版时的原貌,书中作品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甚至可以说影响了整个现代汉语的写作体系。《石门集》是商务印书馆1934年初版《石门集》的复刻版,是诗人朱湘继1925年第一本诗集《夏天》、1927年第二本诗集《草莽》之后的第三本诗集,均为后期诗作。作品风格凝重,题材多样,对多种外国诗歌形式中国化作了有益的试验。。《石门集》共五编,第一编包括人生、花与鸟、歌、哭城、死之胜利等诗作,第二编为长篇诗作收魂,第三四五编分别为两行、四行、十四行诗、散文诗以及诗剧。

总体屏幕

  • 编号:B83·2221112·1899
  • 作者:【法】吉尔·利波维茨基 让·塞鲁瓦 著
  • 出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8月第1版
  • 定价:75.00元当当45.00元
  • ISBN:9787542665072
  • 页数:352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进入超现代的阶段,电影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超电影。超电影呈现出三大基本逻辑,即夸张化、影片时空的去限制化以及时空形式的复杂化、自我指涉,由此又构成了三种影像概念,即过度—影像、多路—影像、距离—影像。在高科技的助推下,人们迎来了总体屏幕的时代,见证了屏幕的膨胀和爆炸、影像的饱和及其过度供应。电影受到来自其他媒介的冲击与威胁——电视、广告、信息屏幕、娱乐屏幕(电子游戏/MV)、表达屏幕(录像艺术/数字艺术),电影的类别身份和符号身份被置于危机之中。然而我们见证的不是电影的没落,而是在这种媒介文化中超电影逻辑和精神的全面扩张,它渗透到各种媒介之中,世界从此被建立在电影—风格之上的影像所塑造,存在从此成为一种电影—生活。本书中的理论与探讨构成了超现代性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理解当今的电影和媒介文化、诊断今日全球的状况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