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缠

编号:C28·2140519·1083
作者:马原 著
出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版本:2013年07月第1版
定价:35.00元亚马逊25.40元
ISBN:9787530213070
页数:334页

“财富中国的一起鸡毛,先锋马原的最新期待”,对于马原来说,腰封上的定位依然是关于“先锋”的,只是这转身之后的“纠缠”里除了财富中国中的那一地鸡毛,是不是也有先锋过后的喧闹和急躁?“卡夫卡+雷蒙·钱德勒,哲学+悬疑——一部从人间烟火抵达生存迷宫的长篇力作”,这样的推荐依然让人觉得马原已经远离了那个孤独世界。作为《牛鬼蛇神》之后复出的第二部小说,马原将笔触伸向了那个商品社会,遗嘱、存款、房产,在这个金钱世界的纠缠中,如何寻找寓意?“这部小说的某个地方写道:姚亮忽然想起了卡夫卡,想起了那些莫名其妙就陷入纠缠的人物,《城堡》中的K,《审判》中的K。”小说刊载在《十月》的时候,卷首语这样写道,也许这也是一把生锈的钥匙:“小说通过一个父亲死后的遗产问题,写出了看似滴水不漏的制度与体系中人的困境,写出了一个个合情合理的小问题给人带来的无穷无尽的麻烦。”


《纠缠》:物化悖论下的泛道德解救

真相不止一个,而是两个。

是眼睛看见的真相,还是故意被蒙蔽的真相?一个或者两个,一个或者无数个,在一种数字呈现的非神秘现实中,真相只不过是我们戴着一副被财富炫化的眼镜看到的一切,而从寓言到现实,从先锋到写实,也是从一个真相变为两个,再变成无数个真相,直到有一天在某种茫然中陷入自我设置的生存迷宫里。

就像从一个马原看见了两个马原,再看见无数个马原,“一部从人间烟火抵达生存迷宫的长篇力作”明明白白写着一种自我迷失的过渡,在书页的下三分之一处,用一层半透明的腰封告示着这样一种困境,只不过在这样的困境面前,即使你看到了背后黑色的封面,看到了被打上印记的“马原”字样,你也无法在“纠缠”的眩晕中找到那种解读真相的钥匙。或者你可以把这样的“生存迷宫”字体再放大,是“财富中国的一起鸡毛,先锋马原的最新期待”,是“当房产与金钱接憧而至,为什么我们会陷入‘纠缠’”,或者再放大,是“2013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的最新期待”——那些刻印在腰封上的文字从来不是为了解读那个生存迷宫,而是要在更弱智的说明中远离“纠缠”,不管是“卡夫卡+雷蒙·钱德勒“,还是”哲学+悬疑“,在一种人为纵横交错的迷宫里,其实并不需要寻找一把解读的钥匙,而是因为在这被放大的字体中,一切都只是营销上的自言自语,它使人看见的不是黑色的封面,不是“纠缠”的图饰,甚至不是作者马原——在一个无数种马原喧哗的文本里,你可以很随意地把腰封揭去,扔进垃圾桶。

这是一种设置好的“脱离”,不属于文本的脱离,不属于作者的脱离,当然也不是从人间烟火到生存迷宫的脱离,它是粘着在一起的现实,是被合成的困境,就像“2013年”之前的《牛鬼蛇神》,在马原的叙述历史中变成返回肉身的一次努力,虽然是一种经历了生与死的颠簸之后的返回,虽然是从寓言世界折回到现实的转变,但至少是在其中收获了一个叫做马原的肉身,而现在,那个拙劣的印章上写着“马原”,那翻过的封二中有着侧身微笑的马原,还有什么是属于“马原叙事”的?“当代著名作家,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简介上标注着他的多重身份,在农民、钳工、记者、编辑之后,是“先锋文学开拓者”,这仿佛是一个终点,接下去再无转变的身份,而这个身份开创的“叙述圈套”、“以形式为内容”风格都在这个终点上变成某种缅怀,而在《牛鬼蛇神》高调出版之后的《纠缠》,被形容为“归来王者持续劲健的创作实力”,分明是一种在终点处逗留之后的“旋转”,在文字的世界里继续编织,继续叙说,继续颠簸,继续圈套,在一个充满纠缠的世界里体现肉身。而其实,经历了更多的婚姻变故,经历了更多的身体变故,对于马原来说,甚至连肉身都已陷入了危机,而在经历现实的诸多纠缠之后,马原其实已经找不到唯一的真相,他只是在一种混杂着寓言和现实,混杂着精神和肉身的世界里滑行,而他最后睁眼从纠缠的世界里看见的也只是一个没有了自我的“第三人称的社会”。

第三人称没有我,只有他,她,它,以及那集体意义上的“他们”,仿佛都是站立着的陌生人,仿佛都是围拢来的别人,而那个在中间的人可能是创造了文本的哈谢克,或者是卡夫卡,曾经在他们的世界里,看见了那一个变异的“他们”,不管是战争时代还是没落的社会,那些被写出来的“好兵帅克”或者是K,都以一种寓言的方式活着,不管是“愚蠢”,还是反抗,他们都只存在一个文本的世界,一个已经脱离生存迷宫的世界,所以在马原的世界里,完全变成了“他者”:“2013年1月3日这一天,姚亮终于把那本他已经看了十几年的小说《好兵帅克历险记》翻到了最后一页。”十几年的小说翻到了最后一页,是不是代表着过去那个寓言时代的终结?代表着“叙事圈套”的先锋的终结?而姚亮分明是那个远离了西藏的姚亮,远离了文本寓言的姚亮,所以在这本“未竟之作”中,他看到的是一种肉体的终结,“作者哈谢克没能最终写完它就被死神接走了”,以及那种时间履历上的巧合:“非常有趣的巧合是那一天刚好在九十年之前,1923年1月3日。”但是在这样的未竟状态和巧合数字里,对于姚亮来说,不是真正的“释然”,却是一个麻烦的开始。而在这一系列的纠缠中,对于卡夫卡或者K,姚亮也只是以灵光闪现的方式回到寓言状态:“姚亮忽然想起了卡夫卡,想起了那些莫名其妙就陷入纠缠的人物,《城堡》中的K,《审判》中的K。”

“城堡”是不是一种被围困的现实,“审判”是不是生存迷宫的异化?对于好兵帅克,对于K,姚亮只是在“忽然想起来”的时候看见了一个文本的世界,仿佛早已走远,而对于这个第三人称的姚亮来说,在看见之后,在释然之后,却是一个扑面而来的财富世界,令人措手不及,又不得不去面对。鳏居三年的八十七岁老父姚清涧逝世仿佛是这一切变故的开始,这是肉身消灭的一个故事,在死亡面前,留下的是一张遗嘱,两个法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他们活在现实世界里,甚至活在一个和金钱有关的现实里,所以在死亡之后,一切的变故变成了理不清的纠缠。

连同三年前逝世的老伴的遗产捐赠给母校檀溪小学,这是遗嘱上的内容,按照估算,遗产的总价值大约在五百五十万到六百万人民币之间,这是一个和道德有关的捐赠,彰显的似乎是一种社会正能量,但是在这样一大笔数字面前,却牵涉出更多的法律问题,比如姚亮的前妻范柏就质疑这样一份遗嘱只是姚亮自己的意愿,因为在曾经的交谈中,老父亲说过要把自己的东西留给孙子姚良相,在他的判断中,父子存在着利益上的纠葛,连同姚清涧曾经说送给姚良相的那一对底款“大明成化年制”的五彩手绘瓷瓶都是财产赠予的证明,而姚亮坚持认为自己是瓷瓶的拥有者,他以一种成年人的俯视角度去看待未成年的儿子姚良相。但是当姚良相在出国留学之后,需要经济资助的他已经站在了成年人的行列,所以对于财产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在一种拥有和支配之间,形成了父子之间的积怨,“他有权利要求把自己的东西拿在自己手里。”而在上海的一处房产上,姚亮当初把姚良相的名字写在了房产证上,这在姚良相看来,自己拥有一半的资产,而在姚亮看来,当初写上名字也只是体现了他对于儿子的爱,如何支配这一房产则属于自己的事。

父子积怨,这样赤裸裸的财富纠缠自然是对于爱的一种挑战,而姚清涧的遗产在充满道德意义的捐赠上,受到的是质疑,也受到了法律意义上的纠缠。比如要开具母亲的死亡证明,比如要证明自己是姚清涧的儿子,比如要证明保险单的“姚勤俭”就是死去的姚清涧,在这样赤裸裸呈现的法律关系中,对也同样面对着父子之间基本伦理关系的确认,十七岁从中学毕业,名字在四十二年前就已经从姚清涧家的户口本上注销了,而如今五十九岁的姚亮必须证明自己就是八十三岁姚清涧的亲生儿子,这样才能拿着姚清涧的房产证去委托中介机构售卖房子,“忽然有人要他证明自己是自己父亲的儿子,他何德何能当此重任啊?”同样面对这一问题是姚亮的姐姐要命,“比姚亮年长四岁的姚明要证明自己是妈妈的女儿,显然比姚亮要明自己是父亲的儿子还要难,因为姚清涧姚亮都姓姚,而母亲却不姓姚,母亲叫褚克勤。”父子、母女,在这种血缘基础上的人伦关系,遭遇到了法律文书缺失的现实,也就是你不如何能证明自己就是那个父亲的儿子,如何证明你就是那个母亲的女儿,甚至你如何证明你就是你自己?

所以在法律的世界里,一切都变成自我以外的异化身份,包括儿子姚良相对于赠予的解读,都在某种程度上销蚀一种爱,甚至慢慢演变成了法律上的纠纷。姚清涧当初没有及时注销死亡的妻子在社保上的名字,所以被起诉为冒用养老金,而姚明和姚亮作为法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也同样面临被起诉,“先是你父亲的不作为,导致占有国有资产的事实;然后是你们的不作为,又延续了你父亲造成的恶果。如果你父亲的行为被判有罪,那么你们的继续也会被判有罪。”当初父亲或者是失误,让对其中事项一无所知的姐弟陷入涉嫌诈骗的困境中,而要证明自己没有违法,也需要相关的证明。

证明是不是可以接近真相?尤其在法律意义上的那些文书,是不是可以让人回归到真实状态?而这样的一种窘境,却完全是因为涉足了一种财富生活,姚亮是大学教授,也拥有自己的私人房产,而姚明拥有更多的资产,可以说他们就是活在那样的一个和金钱有关的世界里,姚明说过:“我也算了解金钱是什么东西,越了解它我就越蔑视它,但是蔑视并不妨碍我喜欢它。”喜欢金钱只是因为凸显了它的价值——不是象征的财富,而是一种支配力:“钱为没有标准的世界定出了标准,人类从此有标准可依,许多事情都因此而筒单了。”所以他们可以出钱请最好的律师,可以用钱打通各种关系,但是即使在这种充满支配的物质世界里,也依然面临着道德被质疑,爱心被怀疑的现实。

甚至,在这个充满支配欲望的世界里什么是真相?是父母血缘编织的爱是一种真相?是各种官司的输赢决定的真相?姚亮对儿子姚良相的爱最后变成了一种隔阂,甚至变成了积怨,在金钱面前,似乎爱被遮蔽,真相当然也变成了一种无法证明自己就是那个我的游戏。而在法律面前,真相无非也是一种用文书、证据和律师组合起来的世界,它的状态不是抵达,而是远离。甚至姚清涧捐赠给檀溪小学的那笔捐款,在校长力拒将捐赠房产变现也陷入了窘境,而更为残酷的是,在这样一种赤裸裸的真相面前,人也只是成为一个符号,一个被质疑用爱绑架的符号,一个支配金钱却又被金钱支配的符号,甚至是一个失去了判断和逻辑能力的符号——姚明在覃校长的刺激下,竟然患上突发性脑溢血,差点连命也丢掉。

而在这个纠缠的现实面前,看起来那种人伦关系虽然有矛盾,但至少脉络是清晰的。但是吴姚的到来又彻底将这种隐藏着时间深处不为人知的人伦挖了出来,他自称是姚清涧的儿子,一张证明信用手印证明他就是姚清涧在老家的发妻所生,是姚清涧的长子。这不仅在解构着原本清晰的父子关系,也在某种意义上解构着父亲的形象:“一个负心汉,花女人家的银子读了许多年书,之后把女人的肚子搞大就拍拍屁股走了。这个人当真是自己的老父亲,是那个一辈子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的姚清涧老先生吗?”从未在生活中出现的陌生人吴姚可能成为另一个法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所以在这个急需要真相的困境面前,律师说出了那不止一个的“真相”:中立的真相,也就意味着吴姚也许就是他和姚明的亲哥哥;偏向于否决吴姚说辞的真相,这才是他们已经议好的方向。也就是说真相变成了两种参杂主观意愿的真相,中立或者偏向,而这两种真相会趋向于不同的结果。姚亮甚至亲自去了老家,律师甚至雇了私家侦探,目的就是证明吴姚是一个骗子,他只想占有姚清涧的一部分遗产。

在这样一个需要制造真相的社会里,一切的爱,一切的人伦,都变成了远离亲情,远离道德的存在,而不管是姚明,还是姚亮,在金钱支配的欲望下,也陷入了难以自拔的陷阱里,姚亮只是偶尔想到了卡夫卡,想到了不能进入的城堡,想到了无法逃避的“审判”,而姚明也在这赤裸裸的金钱纠葛中,以患病的方式失去了控制力。掌控着几千万的资产,却陷入了被金钱支配的深渊,肉身在这一刻脱变成了“物质”,也就是这样一个现实“物化”了爱与真相。而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纠缠,马原又以一种人为操作的手法构筑了一种解救的模式,那就是道德。姚亮的新任妻子是基督徒,在这一份皈依上帝的爱面前,帮助姚亮化解和前妻的怨恨;而姚良相的女友玛丽也通过自身的爱,融化了父子之间的积怨,让爱重新回到身边。而打赢那场关于社保冒领的官司,律师最后的致胜武器也是姚亮提出的道德力量:“父亲的捐赠是一个壮举,是百分百的学雷锋行为,是一个伟大灵魂的起程。现在有人意图将这样的壮举变味,给雷锋精神抹灰,有意让这个伟大的灵魂蒙羞,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答应的事情。”

很难想象,在需要证据、文书以及真相的法律面前,这样的道德力量会成为打赢官司的决定力量,其实这是一种泛化的道德救赎,将姚明的前夫以姚明丧失对女儿监护权为由住进姚明的居所使用的也是一种“计谋”,那“请法院赶秦关走”的七个字只是病态的母亲“交给”女儿的真相,目的只是为了赶走以监护权为名的不义者,所以在泛道德力量下,吴姚的到来最后变成了将姚明唤醒的良药,在姚明还在坚持骂吴姚是骗子的时候,吴姚的反击是“我听说了,这两个东西都有本事,一个有钱一个有名,人五人六的所以才那么嚣张”。而这正是姚明姚亮陷入这一场纠缠的直接原因,在赶出吴姚之后,姚明忽然说出了一句:“小亮,你怎么就不想认他呢?”这是意识回归的表现,也是从物质到肉身,从迷失到清醒的回归,是认亲下的自我救赎。

“居然是大哥的一顿臭骂把你治好了。”而这样的解救是完美的救赎,还是仅仅只是一种突然之间的感化?所以在真相到来的时候,其实谁都没有做好准备,而在一种被绑架的爱面前,所有的解救之路都已经设计好了,这种圆满看上去是剔除了那赤裸裸的法律,那掩盖在人伦之上的道德判断,但是物化的支配远没有被否定,甚至所谓的现实是为了纠缠而纠缠,那些变故和转折总是显得莫名其妙,所以这样的解救是不彻底的,当吴姚变成真相,那看不见的一切又以“真相”的名义冒出来,一个六十七岁的老太太又“闯入”了现实,“老太太自称是褚克勤的女儿,是褚克勤参加革命之前在老家生的女儿。”参加革命之前,就如姚清涧在姚亮和姚明之前的那一段被隐藏的历史和人生,永远没有证人,没有亲见的机会,所以在新的纠缠到来之际,“姚亮当真蒙了”变成了一个逃不出去的陷阱,它继续着,它发生着,在一个真相之后,彷如裂变的病细胞,不断地制造新的麻烦,新的危机,新的城堡,以及新的审判。

牛鬼蛇神

编号:C28·2120620·0902
作者:马原 著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版本:2012年5月
定价:42.00元 亚马逊28.10元
ISBN:9787532135059
页数:380页

20年前,马原离开小说创作;10年前,马原宣告“小说已死”;“归隐”20年后,马原带着《牛鬼蛇神》重回人们的视野。问题是,马原为什么要回来?这个疑问的背后或许是他对于生存的终极思考,“沉寂二十年”,其实是一个时代的远去,所谓“马原王者归来”也隐含着一种夸张的神情。当《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上下都很平坦》里传递的“西藏情结”归寂之后,马原的符号意义其实已经被他大学教授、电视片制作人等身份消解掉了,这是一个无法抵挡的堕落,而当马原重回虚构世界,一定会有“以形式为内容”的行为艺术特色。而这部小说将时间定在1966年-2011年,空间则是北京-西藏-海南-上海的转换,涉及到人、鬼、兽、起源、常识、真实、假象,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两位少年追问的是生存的意义,“原来这才是生活”的最后醒悟是在指向一种生命本身的归宿。


《牛鬼蛇神》:小说已死,肉身复活

“很奇怪的是人看不到自己,马原看不到马原,要去找到一个镜子或者水面,反射之后才看到马原。”
——《卷0 北京 第一章 革命之外》

可是马原还是来了,还是成为了“自己”,一面镜子或者水面,在文本里逐渐复活,照见了那个汉人,照见了那个作家,照见了那个声称“小说已死”的马原。但是他曾经就是消失过的,就是看不到自己,或者在他的反面,名字是一个巨大的阴谋,符号里装不下一个世界,世界也不会反射,所以在一个二十年前的就存在的阴谋中,马原做好了关于时间的一个游戏,而现在,他说:“所以人的问题首先是关于你的,有你才有问题。”你的对面是一个“他”,一个反射者,一个马原化的马原,在一本380页350000字的文本里,《牛鬼蛇神》就是一个镜子或者水面,“必定是有个他屹立在对面”,只不过,那个他已经从“文本的马原”走向了“肉身的马原”。

所谓活着,生命的一次生物意义的存在,“小说已死”的宣告在时间的河流中已经成为一种过去,这对于马原来说,永远是历史的一个刻度,存在而且反射,就像在“大串联”的历史印记中开始一个肉身的回归。那时候“你”叫做大元,那个反面的“他”就叫做“我”,我回到历史,就是回到不存在的肉身中,而仅仅是文本的一次练习。所以大元的十三岁和李德胜的十七岁都成了被抽去肉身的记忆,“很久很久以前,一九六六年九月,大元生平第一次进入这个国家的首都,加入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一次集体行动。”一九六六年九月,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存在,除了人与人的相遇,这世界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马原的“还原时间”变成了一个刻意的游戏,把“你”装进去了,把“我”装进去了,把大元装进去了,把李德胜装进去了。

装进去的不是肉身,是个符号,大元“去北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见毛主席”。而“毛主席的曾用名也是李德胜”。他们被集体意识绑架,时间只不过是一个历史时刻,还有那个“一条路开始”的零公里处,以为在那里,其实也是一种符号。革命就是如此,被抽去了自己的革命,当然会成为人的反面,仅仅是相遇的开始,马原的“大串联”解构了意识形态,它成为一种“反政治”的一次经历,“经验源于三条金鱼一堆铜锈外加一个十七岁少年的联想”,这就返回肉身的开始:“好不容易赶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偏偏连个专政对象也没有,岂不是太晦气了?”肉身在哪里?大元的十三岁和李德胜的十七岁已经构成了一种真实的存在,而在镜子和水面的“反射”中,就是消灭历史,消灭时间,消灭被符号化的桎梏。

从北京开始,到达另两个有着沉重肉身的起点,海南吊罗山和西藏,甚至李德胜变成了李老西。他在寻找肉身,从结婚生子,到从事纸工,李老西的生活里已经有了活生生的肉身故事,只不过他还在照见那些可以反射的镜子和水面,他溺毙了自己的女儿,出生的儿子又少胳膊少腿,肉身的不完整对于李老西来说是一次惩罚,还是一次蜕变?做纸工,与鬼节有关,展开在李老西面前的就是一个充满着肉身痛苦的鬼世界,剪头写字,画画吹笛拉琴,,鬼上身功法,都与另一个世界有关,“他拿定主意,今生今世就以鬼为伴,为鬼做事,他相信自己肯定能谋到这样一份差事。”生命里的鬼被李老西复活了,或者说,李老西复活了肉身之外的世界,他实际上看不到另一个自己,所有可能的解释都归结为鬼,不管是黎母山,还是阿根、神婆,还是自己的女人和儿女,李老西都在消灭肉身,他被自己的那一系列梦所劫持,甚至在神婆的身上看到了被劫持的肉身:“他不能够确认是死者上了神婆的身,还是神婆上了死者的身。总之,亡灵真真切切驱使死者的肉身在众人眼前复活了。”所以,对于李老西肉身的解救就是从消灭异己开始的,或者说,李老西的肉身早就被头脑中自己的魔鬼所劫持了,“人类一直在寻找魔鬼,但最后知道真正的魔鬼就是自己。”当李老西失忆,阿光请神婆来驱鬼的时候,所谓的魔鬼完全和自己融为一体,“我们是谁?我们是有鬼的人,鬼在我们眼睛后面,就像在镜子背面一样,我看不到。”

而李老西只不过是一个标本,是对于自我的一次解救,就像马原看不到马原,也无非是没有那个可以反射出自我的镜子和水面,而与肉身的发现同步的,就是对于人自身的发现,这种自我除了鬼性,还有神行。“西藏的灵异世界当属神界,与海南岛的鬼界平行存在。”西藏的神秘铺陈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而李老西探访珞巴人的米林,就是在发现生命中的那些镜子和水面,诺布的阿爸“即使死了,男根仍然强壮地向天勃起”一个传说,其实完全在神秘中找到了肉身的呈现方式,手指残废的身体属性里有一个关于肉身存在的寓言,其实生与死,神与鬼,都在一个传说里,“森森白骨跟冰雪一个颜色,骷髅与不化的冰川黏合在一起,成了这山的最高点。”

“不论鬼神存在与否,神秘感就是鬼神的温床。”这是大元的话,其实就是“我”开始寻找自己的感悟,神秘感就是想象力,就是人的智,就是在超越常识而形成的感悟。人被还原,就是生物意义上的还原,就是对于物种的还原,所以超越鬼和神,人自身的解放才可能实现。马原的逻辑显得很简单,抛却神秘主义,甚至抛却一种时间的“:叙述圈套”,返回一个人的属性,而大元就是从这里开始逐渐成为“我”,“人的确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在真正合理的意义上,应该从那种道德和统治世界里解救出来,也就是马原不断在解答的三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或者就是人的来源、本体和归宿,而这三个问题的直接指向是肉身。

于是,关于肉身复活的寓言出发了,在进行了李老西关于鬼和神的经历之后,我作为大元的一种人称呈现,开始了自我肉身的救赎之路。所谓”牛鬼蛇神“也完全从革命的意识形态中解构出来,属蛇和属牛的生物属性代替了社会属性,“有了,牛鬼蛇神!牛头马面不如它,牛气冲天不如它,对牛弹琴更不如它,就‘牛鬼蛇神’。”有趣而已,或者凑合而已,而对于大元的“反射”经历,也完全是“我的命运我做主”,所谓自己看见自己,也完全是从肉身开始的。带状疱疹的身体,开始了一种肉体复活之路,大元否定现代医学,否定肺穿手术,而中断治疗,用运动和接近自然的方式,为自己的肉身寻找最好的复活之路,甚至在他的心中,所谓的“病魔”也是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压迫和统治,是一种破坏,“癌在他身上同时与他和平共处。这种情形,人何必要害怕呢?何必非要打破这种平衡呢?”正是这种平衡,才是大元走向自我的一次努力,就像布莱希特的《三分钱歌剧》里的那句话“强盗麦基在展望未来时,看到的绝不是绞刑架,而是平静的属于他个人的鱼塘。”绞刑架代表的死亡和惩罚,完全被平静的鱼塘所代替,也就是被自我、自性所取代。

其实,从这些细微的描写中,大元已经慢慢变成了“我”,甚至就是马原自己了,西藏、小说家、电视制片、上海任教……甚至是离婚、再婚,完全具备了“马原印记”, “往事不堪回首”,实际上大元就已经完全是马原了,所以小说也完全变成了马原的回忆录和自传。从文本的马原走向肉身的马原,这就是马原为什么在时隔20年之后要推出一部小说,“人与人,人与兽,人与天地神灵,时代巨变,它们怎么变?”这个主题的直接意义就是,在时间的不断变迁中,什么东西才是至上的?只有人自己,只有人的肉身,才能解救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的人,自己的神灵。

马原有没有看到马原》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了任何意义,只是在马原完全跟着自己的路在走向肉身自我的时候,小说到底去了哪里?我们丝毫不怀疑疾病对马原身体有过的折磨,我们也不怀疑马原作出的痛苦选择里有多少是一种盲目的探索,甚至我们不怀疑马原已经取得了肉身复活的胜利,但是这种过度阐释自我的回忆录,到底是不是具有文本的意义?“他很迷恋这些经属于他小说的文字,所以他躲在这些文字当中懵然而自得其乐。”这或许是马原的自恋的一部分,正因为对于文字的自恋情结,所以在肉身的复活中越发具有“晒一晒”的渴望,甚至马原以一种琐碎、平实的叙述来讲述自己的经历,但是这种叙述完全是对于文本的抹杀,“大元”仅仅是一个被命名的符号,而失去了一切虚构的意义。

马原曾经以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但是二十年的确会改变许多,不管是时间还是文本,在不可复原的叙述中,圈套也只是自我禁锢的工具,在《牛鬼蛇神》里,有马原曾经的文本,来自《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死亡的诗意》《西海无帆船》《冈底斯的诱惑》等小说里的段落,大段大段出现,这既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死亡的证明,马原说:“这是为了在这部小说中吸纳我一生中与神相关的片段。因为在写一篇小说时,我不能把我生命中很多与神相遇,真正展示了神奇、神迹的点都融合进来,我只能借助我以前小说的那些展示神奇、神迹的片段吸纳到一起,它们成了我在这部小说中写神的素材。我不能凭空一下创作出那么多的神奇、神迹来。”文本和素材早就在那里了,现在拿出来无非是一次简单的文本重复,这对于马原来说,真的是一种悲哀。

“沉寂二十年,首发长篇,马原王者归来”、“汉语写作的典范 当代文学的巅峰”……腰封里的这几句话仅仅是一种出版策略,但是对小说本身,或者对于马原来说,却变成了一种讽刺。20年是一个时间维度,却可能也是另一种隐喻,时间还会回来吗?或者时间会以何种面目呈现出被颠覆的快感,从《卷0北京》到《卷1 海南岛》,从《卷2 拉萨》到《卷3 海南》,地域之变衬托着时间之变,从第三章开始,到第〇章的颠倒或许也是在对应着时间之变,“一言以蔽之:时间全乱了。”就像那枚倒错时间的古币,乾隆六十一年脱开于历史,却也是在地域的封闭中造成的时间错觉,因而价值连城,所以,时间在马原的叙述中成为一个仅有的“圈套”:“想说说三天里发生的事。昨天,今天,明天。想颠倒一下顺序,也就是说,从明天说起。三天即三种。”似乎能隐约看到20年前马原的对于虚得心应手的处理,但是这些或者是倒叙的手段,或者是关于明天的虚构,也只是一种简单的缅怀,“星期日也叫礼拜天”,经历了人身的遭遇,“休息一天”倒成了时间最直接的意义 。

小说已死,时间已死,王者归来,只是一个肉身的复活,从北京的领袖神话,到海南岛的鬼性、西藏的神性,在最后回到人本身,对于马原来说其实不是寓言,只是现实一种,在经历了生与死的颠簸之后,现实的肉身已经成为马原最大的收获,或者文本真的完全被解构了,所谓叙述圈套也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当人真正返回自己,返回身体意义的时候,活着或许才是最终极最崇高的目标。

小说密码

编号:C13·2111025·0837
作者:马原
出版:作家出版社
版本:2009年10月
定价:36.00元 卓越价:24.80元
页数:426页

马原完全不是作家了,在《诗意的年代》又叫《小说》的电影中,马原在桃园宾馆主楼三楼会议室里,在10分30秒的自由讨论时间里,马原说他已经写不出什么了,感觉自己是个“无用”的人,过着“无用的生活”。马原的迷失已经好多年了,现在他的身份是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他在那部电影中还说,生活只分为两种:解析和不可解析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小说密码:一位作家的文学课》就是马原对“可解析”生活的实践:“我下定决心在这个故事里不出现我。也许我只是其中的某个令读者可怜的角色,但那个角色必定也有几分可爱,那个角色不是我。”马原津津乐道的文学课,有历代文学大师之精妙,有同辈优秀作家之特色,有小说的欣赏与创作、经验和技术,这是那个不写小说的汉人的自传性虚构,这是个人的文学史。他的另一部“可解析”的实践是: 《电影密码:一位作家的电影课》


《小说密码》:被虚构的马原们数

426页,300千字,这无论如何是阐释“马原”符号必须具备的一个数字构架,其实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是对“汉人”马原的一次崇敬仪式,是解开他小说世界的一把钥匙,所以抚摸这厚实的书册,内心澎湃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快感,这快感是对于他曾经开启的先锋话语的膜拜,是对于目前小说沉沦的鄙弃,也是对寻找已经逝去的革命精神的回归,你好,马原,就像《语言的虚构》中,马原说的那样:“在当你以第二人称叙述来强加于人时,你会发现有一种快感,写作者的这种快感,其中有很强的猜测成分。”

马原是不是也成为一个被猜测的人?《小说密码》这书名就容易想到隐藏在里面的那些快感和快感里面的猜测。硕大腰封几乎覆盖了这本书封面的五分之四,是有一点窒息的感觉,只是优良的纸质完全可以承载另一种开放的欲望,几个不规则的窗口开在腰封上,看上去有一种平衡,“著名作家、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马原”,这个口号式的介绍显得比较低调,但也和其他所有媚俗的腰封一些,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夸耀中。“著名作家”和“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这两个修饰词取代了马原曾经自我介绍的那句经典: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这两个修饰词恰好概括了马原的过去和现在,“著名作家”是过去时代,“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是现在时代,除了时间属性外,也可以说“著名作家”是一种虚构,“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是纪实。所以书名《小说密码》以及英语“Fiction Code”就完全有了解码的可能。Fiction取代Novel也是马原有意为之,强调的当然是虚构,是虚拟,是非散文叙事方式,佐罗的Z字型布局让“小说密码”这一书名具备了充分的阐释空间。

插曲是,密码可能是另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东西,看上去神秘,却原来根本不是一种隐喻一种象征。封二和封三,是两张夹在里面的塑封的封面,很有质感,是一本杂志不完全的信息,一面是科技发展部2009年9月2日的一次会议,还有一张正襟危坐的照片,底下注明“照片由新闻中心提供”,内容是2009年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和获奖情况,另一面是杂志的封底一部分,上面是一幢现代化的大楼,同样是注明“照片由新闻中心提供”,并配有编辑部的详细信息,比如地址、邮编、电子邮箱、联系电话、传真等等。我知道这些评奖报道和信息和马原一点关系也没有,它只是夹在书里作为保护用的衬纸,但是这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内容,却像是在解构马原的符号,依然让我有一种去强加给人以猜测的快感。

所以,问题的核心是,马原是不是会被曾经的小说读者去猜测?那个马原是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虚构的形象虚构的作者?理论篇、方法篇、聚焦当代篇,这是马原在这本书里对收录文章的分类,口语化的语气证明这就是在课堂上讲课的工具书,散乱、随意,看上去是在对他曾经设下的“叙事圈套”的的释义和解码,是马原小说的逆向过程。当然,你手捧这样的书,就会很容易认识一个真正的马原,文字还原了现实,让我看不到那个在小说文本背后的马原,那个活在西藏符号里的马原,这就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马原回归了肉体和真实,他说“我们有的只是专业作家,几乎没有职业作家。”而“我只是个业余作家”,那么“长时间业余状态,持续的热爱和专注,使我在这个世界上只对这一件事着迷,我的全部生活(包括家庭生活)的中心也在这一件事上,全部与此有关的方面也是我唯一的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就是说,在极端个人化的写作中,马原其实在远离自身的具体存在,受到称赞或者备受指责,都不是马原个体了,而是一种集体的符号,集体的生存,也就是说,“马原由单个的人忽然变成了复数,成了马原们。”

“马原们”这个词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其实这或许也是马原需要摆脱一种状态的计谋,从个体到集体,这就是一种沉沦和埋没,但马原需要这样的质的转变,出发点就是一个,马原已经不是写小说进行虚构的那个马原,小说死了,源于马原死了,所以他在集体称谓中“借尸还魂”,这样的复活对于马原来说或许是一次解脱,让他可以安心坐在“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这个现在时代种,评析解释一种过去式的“著名作家”。

其实看得出,马原离开西藏就是离开自己作家的身份,离开虚构的历史,这是无可奈何的沉沦,地理上的失去对于马原来说将是永远的阵痛,他自己也说:“深切感受到去西藏这一步之于我,简直有如脱胎换骨。”所以一旦离开了那块土地,就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既是个人时代的结束,也是中国先锋小说的一个时代结束。马原也通过其他方式去接近文学,接近虚构,但是最后一无所获,“今年春节,我像蛇一样突然从僵冷状态苏醒,我发现体内的血液开始缓慢流动,我邮箱写东西了。但仅止于又想。”里面有着不甘,但更多是无奈,是颓然。

自恋而有些无奈的马原

但马原又是那么一个自信得有点自负的人,“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传达的就是马原独一无二的自信,这种自信或许是真正的圈套,让马原最后成了复数的“马原们”,而被强加着去猜测。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那个不甘心躲在书页后面的马原,《论马原》让人想到想起博尔赫斯写博尔赫斯的小说,但马原更多露出锋芒:“他是个天才或预备役天才”,或许也是讽刺。在《马原自传》里,马原说:“我喜欢激烈的对抗的带赌博色彩的活动”,“于是我只是个写小说的,写一些许多人看不懂的小说”。他还说自己“比较迷信。信骨血,信宿命,信神信鬼信上帝,该信的别人信的我都信。”在《有马原的风景》里,他说:“事实上他恰好是那个他像的马原的反面。他偏颇、暴力,容不得丝毫与他不同的事物,他经常在友好的论辩中突然插入恶意的人身攻击,他依仗强壮的体魄用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方式侮辱对方并且直下战书。他又准确意义上的无赖心理。”

如此,这些有些自传性质的文本无非传递着作为中文系主任马原对于作家马原的挽留,而这更多看起来是一个时代的一去不复返,符号死去,任何挽留或者努力都只是“仅止于又想”而已,所以对于马原来说,“我连自己也不相信奇迹,不相信那个马原会再回来。”所以在这本解密小说的“文学课”中,我们需要去忘掉那个写小说的马原,那个符号化的马原,那个变成“马原们”复数的原型。

也就是要忘掉马原对于我的那种时代印记,《冈底斯的诱惑》、《旧死》、《上下都很平坦》,这些寓言的文本是经典,留存在时间里,“虚构写作的语言特别强调‘储存、保留’”马原的这个定义实际上指明了虚构写作的语言特点。其实对于马原符号来说,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关于虚构,可以说,看到马原这两个字就想到“虚构”,几乎成为他的属性之一,这除了马原写过以“虚构”命名的小说,更重要的是他赋予了“虚构”革命性的意义,是追逐“白日梦”的开始,所以“Fiction”的背后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理论体系:“几乎所有的写作都有部分虚构,局部虚构。”“小说里,最重要的是时间,时间是第一要义,然后才是人物。”“小说里的时间一定是虚构的。因为时间被计算了,我只选取我需要的时间。”“虚构写作只关心局部意义,不关心整体意义。”为什么需要虚构,马原说:“人们需要虚构是因为在他自身生活的限制下,需要扩大生命的半径。”也就是虚构是在努力突破现实,突破既定的规则,是颠覆明白无误的意义:“可以说,小说、虚构写作,肯定是有明确的隐形价值的方向。我愿意把它作为形而上的意义。”

在整本书里,马原不遗余力解读虚构,关于虚构中的时间,关于语言的虚构、对话的虚构,关于现实与虚构,可以很明显感觉到马原对于当下自身生存的一些遗憾,特别是在对当代一些还在坚持创作的作家解读中,比如余华,比如贾平凹,比如陈村,比如苏童,更多是敬仰,更多是对于自身从虚构走向现实的茫然,那个回来的奇迹终于是一个意淫式的奇迹,对于马原来说,变成“马原们”的复数形式,就意味着一个个体的湮没,一种理念的沉沦,也意味着马原从此将走向一个真正的虚构时代,抛却“著名作家”的过去时代,回到“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官衔身份,就是一个“徒长一身硬肉,体重几近九十公斤,身高一米八四”的汉人马原。

拿下并无象征意义却又解构意义的塑封夹页,合上书,套好腰封,你会发现在Z字型布局的书名下面,在“著名作家、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马原”的后面,出现了一个最关键的词,津津自道,它给了马原符号完全意义上的命名,这或许才是这个被虚构时代的真正密码。

阅读大师

编号:E29·2021018·0648
作者:马原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版本:2002年1月出版
定价:22.00元
页数:393页

在西藏进行虚构是一种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每一个讲台上评点作家也是生活,马原从西藏走出,就宣告了“那个叫马原的汉人”的结束,这不是无奈的选择,在马原看来,上下都很平坦,只要他的生活中还有文字,尽管这种文字不是创造,而是咀嚼。

爱物

编号:C28·2011029·0596
作者:马原
出版:作家出版社
版本:1997年3月第一版
定价:9.00元
页数:459页

这里的小说都有西藏式的叙事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原是属于西藏的,那种迷幻,那种梦境,使他的文字有一种奇异的美,总是恰到好处地让你流血。《爱物》是马原文集的第三卷,内收短篇小说36篇。

上下都很平坦

编号:C28·2011029·0594
作者:马原
出版:北岳文艺出版社
版本:2001年4月第一版
定价:8.00元
页数:241页

读马原的小说你必须密切注意每一个文字,不让它们轻易从视线中消失,因为一不留神,你就会落入马原的圈套。“你只要稍稍离开江岸,就会发现大路笔直,上下都很平坦。”《上下都很平坦》是马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里他还是表现他的知青生活,但那种生活背后却总是有一个影子扰乱我们的阅读,在并不笔直的大路上寻找出口。

虚构

编号:C28·1960410·0271
作者:马原
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版本:1993年11月第一版
定价:9.00元
页数:417页

“我就是那个名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这就是马原式的叙事,一下子可以将读者逼到一个几乎绝望的地步,或让读者一下子开朗。马原的技巧便是文本与阅读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这位在西藏生活了七年的作家,沾染上了那块土地与生俱来的宗教神秘感,那种寻找式的故事似乎故意让读者身陷其中,以为离目的越来越近,其实,离具象的东西越来越远。这一类“冈底斯的诱惑”使马原对西方现代派的消化在中国当代小说作家中是最彻底的,比如巴塞尔姆的图解式叙事。“不如总在途中,于是常有希望。”马原对阅读的人说。此书为“跨世纪文丛”之一,内收《冈底斯得诱惑》、《旧死》、《虚构》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