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9 吴英案:不沉默的悖论
手机电池只剩下一节了,总是不断有提示出来:“电池电量不足。”电量不足的时候,这样的提示本身就是耗电的一种表现,我不知道这里面是不是涉及了一个悖论,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缺少告知,而是在告知的过程中反而耗损了我们已知的东西。可以关掉,就是永远的沉默。
浙江富姐吴英宣判引起了热议,昨天的消息是,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吴英集资诈骗案进行二审宣判,裁定驳回被告人吴英的上诉,维持对被告人吴英的死刑判决,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其实,或许这是一个程序而已,从起诉到二审判决,足足经历了3年多的时间。在历经曲折的审判之后,吴英还是被判处死刑。微博的议论是关于民间集资的定性问题,还有关于举报官员,看上去可能立功,但实际上撕开了官场的另一种规则,所以一个女人注定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声音里有众多是刀下留人,说,吴英之死或许是中国司法的倒退。潘石屹说:刀下留人!一位律师说:手上没有人命,只是涉及财务,区区数亿,不及某些毋需丧命的贪官涉案金额的零头。年纪轻轻,让她活下来吧!@王巍w :
![]() |
吴英:生死未卜的明天 |
吴英案是中国民间金融环境的产物,是融资制度演变过程中的事件。将制度和社会问题归结到一个毫无特权和资源的草根女子身上,这个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判死刑不仅是法律的耻辱,也是全体公民的耻辱。看看当年因投机倒把和非法集资被处死的王守信,邓斌,沈太福,有几个值得法律推敲?还要加上一个吗?
对于一个女子的生命,用如此可怜的祈求方式,只能感叹法律在某些地方的缺失。在新浪微博上,吴英的父亲开了一个微博,应该是在昨天宣判之后,也明显是为了女儿的生命做最后的抗争。这个加V的微博到现在只有一条:我是吴英的父亲吴永正,谢谢新浪网友对吴英的关注。而3个小时之后,转发已经有了3051次,评论1979次,粉丝4186。
对于法律,我不知道很多东西,对于政治,我也不知道很多东西。面对吴英父亲这个几乎没有内容的微博,被如此受关注,也反映了大家对吴英案所呈现出来的意义进行着自己的解读。吴英肯定是一个标签,而且也是一个符号,生与死也已经超越了一个80后女子的个体意义,《第一财经日报》说:吴英死刑已几成定案,但其对审理近年密集爆发的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示范效应,对生生不息却又如履薄冰的民间金融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司法争议,才刚刚开始。
在涉及政治的这场博弈中,吴英注定会是一颗棋子,我甚至觉得,吴英父亲的微博呼吁,争取舆论的压力,或许是另一种不应该发出的声音,它只会加速某种东西的灭亡。和吴英在狱中举报7名官员一样,这同样是一个悖论。
围观之外,我们需要的也许真如那手机一样,可以关掉,保持永远的沉默,就像没有发生一样。世界本来就凹凸不平,你失去了你自己,只因你知道的太多了,只因你当初的回答是“不被抓,就能还!”的无畏而逞强的口气,犀利而愤怒也许不是错,但是对于当下的制度而言,你触及的是最软的肋。生活并不需要逃避,只是我们用肉体对抗机器注定是个体的死亡。在悖论面前,沉默是最好的办法。
在@吴英的父亲微博粉丝、转发和评论不断上升的时候,我依次点击手机的日期、游戏、照片等按钮,“电池电量不足。”外加电池符号的信息不断跳出来,我又打开短消息,把里面收到的那些消息,从头开始阅读,其中有这两天的手机报,有上级的舆论要求,有今天的聚餐通知,有交警的道路提醒,还有发来农行卡号的诈骗短信……凡此种种都是可以被阅读,可以转发,也可以被删除,但我只想在一遍一遍的重新和反复阅读中,把最后的电量逐渐消耗掉,直到手机完全没有电,就像被我关掉一样,没有任何响应,没有任何信息。
当然,悖论也没有了。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610]
思前: 左右:关于身体的曲线图
顾后: 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