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0 书写:另一种仪式

是在昨天,本来也是路过浙江作家文学论坛,点进去却是用户名没有退出,便收到了两条短信。查看一下,是论坛ID为“一目燎燃”发给我的:“你好,你那篇写《心兽》的评论,《文学与人生》打算第四期用。杂志这个栏目没稿费,只寄样刊,实在是开不出稿费啊。等你回复确认。”《心兽》的评论?《文学与人生》杂志?一时有点摸不着思绪,后来渐渐捋清楚了。大概在年初的时候,我在这个论坛里看到了正在举行的第三届“丽水电影杯”全国原创影评大赛,想起那些影评,或许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共享下,于是注册了五行缺水的ID,给这个大赛投了三篇影评,后来又想想,索性也贴些其他的帖子,于是把关于《心兽》、《北回归线》 、《伪所罗门书》、《七日谈》等四篇图书评论贴了上去,在这个论坛里,有些是杂志投稿的专区,比如《诗江南》,比如《西湖》,当然《文学与人生》也设置了投稿专区。但我最初并不是为了杂志投稿,书评只是放在资讯区里,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而已。也没有想到,竟然会被杂志刊用。

短信是“一目燎燃”在2月23日发给我的,而距离今天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我是回复了给他,关于稿费也没什么想法,只要是能发表就已经是遂了心愿。后来,在《文学与人生》的投稿板块,看到了第四期的目录,看来错过了短信,这事已经成了定局。那篇评论是放在“评谭”这个栏目下的,标题没改。想起《文学与人生》这本杂志,我知道它是由南昌市文联主办的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创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前身叫《南苑》,后更名为《小说天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再度更名为《文学与人生》。

没有稿费只有样刊,于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文学点亮人生”是这本杂志的宗旨和口号,也是我对于文字书写的一个全新注解,我想,或许这真的是一个开始,近来的种种,都像是在努力靠近那个所谓的梦想,编织起来,也该有些绚烂的味道了。

就在前天,禾子引荐给我的是三位杭州日报《西湖副刊》的编辑,一起吃的饭,然后我便破了酒戒,认认真真地向几位尊为“老师”的编辑敬了酒。格局似乎就这样定了,至少对我来说开始了颠覆之旅。这颠覆,倒不是关于酒的戒律,而是开始向传统媒体致敬,向一种“看得见”的书写致敬。

早几天,我就向禾子要了杭州日报另一位副刊编辑的QQ,曾经我在那边实习的时候就有过一些面缘,近20年过去了,基本上是不记得什么了,那编辑听我说起那时候的情境,大概是依稀记起了一些。所谓的叙旧于我来说真的有很直接的目的,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打开一道通向文字之域的大门,包括我破了戒律,都是用自己某些诚恳的态度去完成文字的书写仪式。

这大约也是一个曾经的梦。关于文学,关于文字,都是内心的挣扎,都是必须突破的目标,但似乎从来没有真正付诸过行动,所谓的投稿之类的传统方式也未有什么实践,所以在本质上是害怕接近这样的仪式,是对自己卑下的不自信。后来,也是完全走了一条别样的路,网络文学说到底也只是自娱自乐而已,它直接,人人平等,甚至即插即用,几乎没有门槛,但是繁荣的背后是杂乱,它的通道对每一个人开放,但是最后一定是自己堵住了那条道。所谓版主也好,作为领袖也好,其实都将最后表现出网络固有的特点:直接,人人平等,可以轻易被删除、被复制。所以,那些曾经在文学网站里的喧闹,最后却都成了另一种寂寞。

想来这也是必然要走的回归之路,十多年来,一直和文字打着交道,但是几乎都是以网络这种碎片的形式自娱自乐着,那种书写的仪式一直被抽空着,所发表最多也只是在本地的小报之上,于我,倒也成了一个心结,内心甚至滋生出一种拒绝,并扩至对体制内写作的抵制,所以,在和传统出版和传统媒体隔着深深的沟壑,有时是跨不过去,有时却也是不想跨过去。

是小五的一句话触动了我。近两年几乎每个月都会去买书,小五也耳濡目染对于图书有了特别的感情,那天,他很突然问我,爸爸,你老是看别人的书,为什么你不自己写一本呢?问题似乎很简单,在小五的幼小的思维里,书和其他商品有着一样的属性,就是可以轻易销售,也可以轻易生产,买和卖之间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我阅读的生活中,也必然有买书和卖书的双重生活。这个问题让我半天回不过来,不禁有些突然,甚至有些残酷。自己的书,对我来说似乎是从来不曾想过的东西,但是,在内心深处,我是渴望的,渴望用一本书的厚度来装点我的思想。记得很早的时候,我就是用A4,自己编排板式,自制了所谓的“文集”,一册是小说类的《后半夜的虚拟语气》,另一册是诗歌有关的《守望一株玫瑰》,在那些文字里,似乎还能让自己有些满足。

但毕竟,是一场梦。而小五的想法刺激了我,在书写的世界里,我作为阅读者而存在,也作为网络的书写者而存在,但是一直没有所谓正统的纸质图书进行过定位,这其实是缺少真正的仪式,于我来说,对纸质的出版是存在敬畏之心的,只有摸到那纸张的厚度,才会有皈依感。虽然一直在网络中生存,但是几乎没有在网络上阅读过一篇小说,在我的心灵深处,这是一种情结:那些文字,只有在书里,它们才是活着的,才是受人尊敬的,才是不死的。当走进书店或图书馆,你必须安静,必须用心去触摸这些书页,这就是敬畏,这就是我们走进书写必须的仪式。

所以才会强烈地想要从现在出发,从文字出发,一步一步接近这那个仪式。博客是我必须的途径,所以,一直以来,我就是用“很认真”的态度去书写,让自己沉下心来,用敬畏之心去书写文字,书写思想。只有打动我自己也才能打动别人,文字才能经得起推敲,所以我会那么在意博客的存在,会付出那么多心思去爱护这一块家园,快四年了,粗略统计了一下,已经有了300万的文字了,虽然很多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录,和时间有关,但我想或许从这里,我已经可以出发了,走在路上不会遭人唾弃了,是的,那些诗歌,那些虚构,那些观点,那些书评、影评,都在用有力的文字抵达彼岸,抵达有仪式的“存在”。

而我也必须跨出这一步。要禾子引荐这些编辑或许也是一条途径,毕竟作为先行者,禾子已经有了很好的积淀,也有了自己的图书,用这样的方式去完成仪式,是让书写从纸和纸之间的关系过渡到人和人的关系,这也是我以前未曾做过的。我说过,《心兽》的书评被录用,或许将开启个人书写的一个新时代。另一个信息来自今天的搜索。在豆瓣读书上发现自己的书评被转载,一篇是《〈地方性知识〉:阅读时请用第三人称》,转载者竟是我在里面提到的“亚伯拉罕·蝼冢”,书评放在《地方性知识》图书评论里,转载时间是今天13:30:31,另一篇是《转:待解压的格式化命运》,转载者是木铎文库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也就是出版《地方性知识》和《现代派文学辞典》两本图书的官方出版社,转载时间是15:15:27,两篇文章都标出了作者“五行缺水”和文章的最初地址。作为图书出版有关的两个ID,转载这两篇文章或者只是为了内种观点的共享,但是至少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文字自身已经具备了被阅读的可能,阅读是一个交互过程,或者这也将是我的文字逐步完成仪式的开始。

当然,书写要完成仪式,最主要的当然是文字自身的力量,不是浮夸,不是矫情,不是低俗,是必须活着的,必须受人尊敬的,必须永远不死的,所以一定要依着自己的路,很认真的阅读,很认真的思考,很认真的创作,坚持或许是最美的,是最接近文字本真的存在,固守着“或。者”,希望能够完成仪式,完成皈依。而我的文字书写,正像《地方性知识》里阿尔法河上的那句话一样,“眼下正在通往肉身的途中。”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196]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 2条留言
  • 五行缺水2012-03-11 12:53:30回复
  • 最新的情况是,豆瓣上的那两篇转载被删除了,有些不解,作为作者也没有提出异议,放着分享有何不妥?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