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8 壹捌零零

在微博死亡博客继续生存的现实里,我对每一个数字都充满了敏感,它们都是我的呼吸,都是我的心跳,都是我的苍老。
                      ——《壹肆零零》

自我的引用,其实也是“形式大于意义”的解读,是另一个抒情的通道,就像“壹肆零零”一样,我也可以为“壹捌零零”的代号寻找理由:壹捌零零可以写成一八〇〇,也可以写成一八零零,或者1800。所谓大写,都具有纪念意义,还是隆重的仪式。又或者可以找出具有意义的时间节点:距离我开始“或。者”之旅1494天,距离“我的千岁寒”20个月零6天,距离《壹肆零零》9个月17天。

11月17日,1800篇博客。昨天,而下一页就是18日,充满迷幻的数字组合,其实在自我命名的意义面前,自娱自乐完全取代了日常生活的叙述和记录。这一天是在昨天,其实平常之极,和所有被忽略的日子一样,它不够精彩。晴朗的秋天,有一种通透的感觉,整个天空都是一色的诱惑。但仅此而已,迟到的记者节活动也是简单的过场,拿着相机所获得的也只是匆匆的图景。秋天,大约也是疲态的,大约是没有主题地日日走过。而翻过的这一页,新的18日,也只是上班的琐事,重复而无意义,就像以前发生过一样。

不重复、不发生的只有累计上去的数字,壹捌零零或者壹捌零壹,永远向前。“人们只见眼前的生活,看不到前后,是因为一些人的记忆已经丢失,一些目光过于短浅。”那个星星照映下的河湾村是不是也是隐喻?有一些书,必须要进入日子,进入数字的仪式中。在纪念日一端,都是这些阅读组成的象征。我说的阅读,是止于《长歌》,小说一种,一个晚上的时间,我以翻阅的方式结束了所有文字的浏览,那是一个处在想象中的土地,和传奇,长歌当哭,或者其他有关的沉重,在诗意之下又有多少是值得留恋的?或者,又有多少东西是在抵抗着时间?没有宗教,却必须有自己的信仰,壹捌零零,也必须有自己的阅读。

是的,正是图书和阅读,正是这些文本构成了我的“壹捌零零”另外的风景,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补充。在生活中有两组数字,一组是日期的叠加,每天上升,另一组是博客的数字,也是每天上升,而每月的博客数字总是大于日期的总数,像是在追逐逝去的时间和生命,建立在岁月之上的也大多是阅读,到目前为止,这一年74本的阅读量或许是前所未有的,我知道,其中有很多形式化的解读,甚至一知半解,但是它们是别样的风景,我站在书的后面才得以看见更美好的景致。

在消费性的自我批评中,我还是渴望在一个文本的世界里触摸诗意,所以阅读之后,我还是用仪式化的“图书日”来购买文本,来构建自己的九品书库,越来越接近千册,不是数量的积累,只是一种满足感,一摞一摞地堆积起来,我会感到渺小,而当那些文字有限进入我的生活的时候,我才会有一种不被遗忘的存在感,它们其实就是生活一种,生命一种。

今天的仪式就只有两套:《大唐西域记》和《还阳》,古典或者现代,传奇或者虚构,历史或者小说,在那些纷繁复杂的彼岸里,一定有着我未曾见过的风景,它们招呼着那些开拓在乌托邦里的人,一闪而过的时间,会凝结为永恒。“跟精神一样,心灵打造乌托邦,其中最为诡异的,就是一个称作故乡的宇宙。”

故乡,也就是归宿,心灵在那里不会迷路。很多东西已经不需用再去解释,不需要再去制造,它们都在路上,正在走来。不会迷路的终点,有我们自己的呼吸和声音:“壹捌零零”之后也是一个永远。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631]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