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7 为“禽”所困
对于持续成为焦点的H7N9禽流感疫情,有两条消息似乎特别引起关注,一是关于“人传人”的研究,另外一个是我们居住的城市发现3份H7N9禽流感阳性样品。而这条消息在迅速传播的同时,却依然让人陷入某种困境中,在不安甚至恐慌中,对信息的透明的需求依然是一件遥远的事情。
关于H7N9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研究是昨天浙大一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其实这份报告已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在这篇名为《人类感染活禽市场来源的新发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临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组特征》的论文中,对H7N9新病毒的基因,疾病的传染源,以及病毒传播方式等热点问题有了新的解读。其中最引起关注的是关于病毒的基因变异和“人传人”的可能。在昨天的报道中,各媒体普遍将《李兰娟:H7N9病毒基因3个已移位 再移一个就人传人》作为标题,据传染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说,病毒的基因如一部旋转楼梯,如果各个台阶稳定,传染性就不明显。但目前已发现其中3个“台阶”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假如再有一个“台阶”移位,就会破坏“楼梯”的稳定性,那么这个病毒就会导致“人传人”了。
李兰娟是这一研究成果团队中的一员,在介绍病毒基因的时候,她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基因变异的可能进行了解读。她说,如其他病毒一样,H7N9有它特有的基因序列,如果把H7N9病毒的基因序列比喻成一条长长的楼梯,那么不同的基因和位点,就好像是其中的台阶和其定位。此次研究发现了其中4个“台阶”及定位是关键,如果它们突然改变,那么人传人将成事实。而目前发现的情况是:有个H7基因里的2个氨基酸位点已发生了“移位”,相当于2个台阶位置变了,这意味着病毒与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的亲和力增强了,所以今年春天,H7N9从禽传给人变得轻而易举了。
从禽传给人变得轻而易举,但能否人传人,李兰娟说,关键还得看另外一个PB2基因,这基因也有2个氨基酸位点。目前,科研团队已发现它们中,1个位点已发生变异,要高度警惕的是,如果这2个氨基酸位点同时发生变异,将使病毒发生有效的人向人传播。对于这个变异的可能性,李兰娟说,以往的H5N1及其他甲流病毒中,这位点没有发生过变异。不过,不等于说它以后在H7N9中也不可能,因此需要密切关注。
李兰娟院士还有另一个头衔: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所以在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解读的时候,她尽量用如果、可能等词汇,但是“再移一个就人传人”的标题显然具有太大的杀伤力,一旦出现人传人,H7N9就完全会变成谈“禽”色变的病毒,而自从疫情开始以来,“不会人传人”几乎成为消除社会恐慌的“共识”,甚至不是从专家、医生的口中传出,4月20日浙江首例H7N9治愈者贾女士出院的时候,媒体也通过它的口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这个病不传人。其实对于经受病毒折磨又治愈出院的病人来说,她的观点具有亲历性和说服力,但是身为患者,对于疾病的传播方式和变异可能都无从知道,单凭自己身边没有人传染就可以确定“这个病不传人”,似乎是一种为消除社会疑虑而进行的“虚构”。
其实在疫情面前,我始终有一个观点,科学的态度比任何预言性结论都要重要,特别是这种死亡率较高的流行病,只有在有充分证据证明不会人传人的基础上,才可以给公众一个方向,而此次李兰娟的观点却将这种乐观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再移一个就人传人”显然更让人不安。但是在这个观点发布一天之后,在今天央视的采访中,李兰娟对于这个观点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她说,这证明从禽传给人变得容易,但是人传人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我们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所以我们需要再进行观察和研究。
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实际上也是一种模凌两可,再进行观察和研究也将“再移一个就人传人”杀伤力研究成果又一次推向了尴尬。而这种尴尬又让公众对于H7N9禽流感多了一份雾里看花的茫然。而另外一个消息似乎更具有杀伤力:据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业部新闻办公室4月26日发布,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出6份鸡疑似阳性样品,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复核确诊,3份为H7N9禽流感阳性。而这三份呈阳性的样品就来自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报道没有具体指出来源,而是用“某经营点”来指称,而网上对于这个“某”字也表达了担心,到底是哪个经营点,有没有进行处理?我们应该做什么来远离病毒?
一切都没有答案,不管是科学结论还是事实报道,其实对于疫情、病毒和传染可能,都距离我们遥远。或者研究成果还需要再多一点科学判断,或者这个国家有关于疫情方面的规则,但是在事关社会情绪和生命走向的疫情面前,还是多一些科学、理性的判断,多一些有效、透明的信息。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150]
思前: 《光荣之路》:战壕外的死亡末路
顾后: 迅雷不及掩耳盗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