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3 两个世界的大昭寺

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边是信徒一边是游客,一边是虔诚地双手合十一边是悠闲地观望听闻,一边是手拿酥油罐为香火添一坨酥油,一边是手拿相机拍摄几张留影照……而这两个世界在大昭寺的不同通道里流转、前进。

我当然只是一个过客,远征珠峰大本营之后从日喀则回到拉萨,才是对大昭寺的游览,况且是离开拉萨、离开西藏最后的景点,这多少算是迟到的抵达,“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喇嘛的这句话其实对于上午的游览来说,亦显得匆匆。

但匆匆只是像我这样一个游客一个悠闲的观望者一个淡然的拍摄者常有的态度。但去还是要去一次的,否则离开之后一定是遗憾。打的的时候,那个嘴巴嚼这口香糖、老家在林芝的出租车司机很无奈地告诉我们,大昭寺那边在修路,大抵也只能到小昭寺附近了。

也罢,步行在小昭寺在八角街,也是一种悠闲得游览。下了出租车,转了几条街,也看到了20元一张门票的小昭寺,再转几条街,连接的是八角街,那些信徒们围着八角街在默念祈祷,一种仪式,也是顺时针,跟着他们便转到了大昭寺前面的广场,寺门口都是朝拜的信徒,这阵势甚至连布达拉宫也弗如。其实这座1350年历史的寺院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仅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

进入大昭寺有两个通道,一个是左侧的信徒通道,长长的队伍一直排到八角街,他们手拿鲜花、酥油罐,脸上是期盼、虔诚的表情,而在右侧,是空空的游客通道,甚至从这里进入也不需要所谓的安检,而从这个通道进去,是直接进入主殿。两个世界被截然而分开,游客和信徒,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进。除了再现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的主殿外,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佛殿都被拥挤而有序的信徒所占据,空气中弥漫着酥油的香气,而他们始终神情虔诚地参拜转经。

而作为一个游客,对于大昭寺的解读,完全是那段有关“惹萨”的传说,罗刹魔女、神羊、白塔、彩虹,“文成精于星算风水之术,审观藏土地形,乃女岩魔仰卧之状。心知若能迎觉阿佛像供龙宫顶,则可镇压之。遂即就其处,暂置佛像,四方竖立四柱……供养释迦佛。”而其实真正与文成公主有关的,则是入蕃带进的十二岁释迦牟尼等身佛像。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十二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遂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佛像成为大昭寺的镇寺之宝,也使之成为信徒们膜拜的殿堂,而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也与这座佛像有关。

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的大昭寺,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从一楼主殿向上,到二楼、三楼,则能看见这座土木结构寺庙中殿顶那独具一格的金顶,阳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夺目。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

香火缭绕的佛殿前,信徒们虔诚地叩拜,万盏酥油灯长明,记录着他们永不止息的足迹,而在世界的另一端,是如我一样悠闲地穿行,听闻千年的历史千年的故事,却总是不老。

小昭寺
八角街的朝圣者
门口的朝拜者
金顶
远处的布达拉宫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072]

思前: 回到拉萨

顾后: 另一种朝圣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