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3 禁片三十六计

终于划上了句号,“中国禁片观影笔记”以36部电影、8万字的观影笔记匆匆收场而告结束,从《小武》到《银饰》,微观电影禁片,也是围观电影禁片,有些怅然的感觉,这观影还是有些匆匆,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

这“匆匆”两字是对目前观影现状的总结,从时间刻度来说,这是2011年上半年的阅读大事,也是观影从自觉到自主的转变,半年时间把中国大陆20世纪90年后的被禁典型来了个感官的浏览,如果追溯上去,最早的电影应该是2009年的《小武》,但那基本上是偶发的,无意识的,只是听说这是一部有些的电影,于是便点击观看。包括之后的《站台》、《苏州河》,都是零散的,没有想到要宏观地把这几年的禁片来个总结。也是自从姜文的《鬼子来了》之后,我才真正感觉到体制之外电影生存的震撼力,那是一个精彩的世界,我们已经被某些过滤的潜规则弄得中规中矩,这些电影的背后是对制度的拷问,对文艺的坚持,以及对影像符号的个性追求,有的甚至是极端追求。所以开始搜罗这些资源,开始真正的禁片观影历程。

《中国禁片观影笔记》专题截图

禁片目录是在网络上找寻的,禁片影像当然也只能通过网络观赏和批评。我承认我只是从一个围观者的角度对这些曾经存在的电影进行阅读,或者我的笔记只是证明影像的存在,而是否真是达到了观影的标准并不是主要的。网络信息一方面很庞杂,真正需要的信息并不一定会搜索到,最关键的是这些电影的影像质量很不好,有的没有字幕,有的甚至没有结尾,所以观影是在一种随机、模糊的状态下完成的,当现在再回首去看这些电影,真的有一种不忍卒读的感觉,很多电影自身具有的压抑、阴暗,加上电影效果的随意设置,使这36部电影的观影充满了感官的无奈。

甚至整个计划,都是有点随意的,在3月份因为专题程序和模板的选择,曾经想在第20部看完之后推出这个专题,但是后来发现很多电影还没有观看,数目太少对中国禁片整体的把握可能会有影响,于是在《中国电影的一声叹息》之后继续前行,在这个充满了随机的观影历程中,所有的午休基本上都被占据,这样的坚持,不仅仅是一些电影,一些影像,也还是一些湮灭的理想,一些不妥协的现实,当这36部电影放置在一起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国电影的另类风景,从第四代、第五代到第六代,从贾樟柯、王小帅、张元,从摇滚青年、同性恋、文艺愤青,从婚外情、谋杀、行为艺术,大部分的禁片延续并坚持着这些主题,但是禁片不管在那些层面上,必须是违背一些规则,譬如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譬如传统的道德和法律底线,譬如可能影响到的的受众群体效应,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涉及一些敏感的政治事件或政治现象,比如《颐和园》,比如《蓝风筝》,比如《活着》,所以禁片实际上就是一种在大众视野之外的文艺现象,所谓围观或者观影,也只是一种小众行为。

但并不是所有被禁电影都是优秀的,都具有极大的震撼力,“禁片”本身的神秘感放大了电影的期待值,很多电影看过了,我现在甚至不能回忆出到底讲了什么,人物模糊了,情节淡忘了,就如它的命运一样,容易让人遗忘,而有些电影追求形式的极端表达,根本不能带来强烈的心灵冲击,也无法在艺术的追求上做出探索,所以此类禁片也只是简单做个记录,张献民在《中国大陆1990后禁片史》就说过:

艺术水平是个主观问题。禁片的艺术水平不整齐、艺术风格多样化,这是唯一客观的事实。

当然这36部电影并不能整体代表中国禁片的水准,还有很多电影无法在网上找到影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被禁的地下电影不在此列,所以从这36部曾经被禁或者现在仍在禁的电影中管窥一下中国目前的电影生存,仅此而已,无所谓批判,只是记录,当飘零的影像渐渐在时间的尘埃中被覆盖起来的时候,我想我还是看到了存在着的那些光影,如回光返照一般在黑夜里亮起。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645]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