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3 文字“乌托邦”

我还是会很在意这个日子,尽管已经过去,尽管已经被网络和博客代替,但是关于对文字那种复杂的情感却依然存在,距离今天刚好19周年,从少年时代走向青年时代,从学生生活走向社会建设,似乎很古老的记忆了,长到了,却反而有点怀念那种用纸纪录的年代。

1990年6月13日,我开始纪录自己,记录生活,这种记录的方式被称为日记,Diary,文字向上成长,我把自己关在里面。那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安详,封闭,而又自娱自乐,没有一种东西能够使我拥有这样把岁月保留成文字的快感,它抵达了,而生活中的那些嘈杂被我抛弃了。

现在能够回过头来看看这样走过的路,感到我从来就属于文字,它拙劣地表达着我自己,它开放我和世界的一个窗口,很小,却很精彩。那是一个乡村孩子对自我的关照,那是一个苦闷年代对压抑的释放。

意大利之夏。却不属于足球,我远离激情,在“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生活中,生活其实真的很单调,炎热、无聊,让我想起了可以写写的字。中考结束是这一事件最大的因,未来没有起点,在等待中继续我的乡村生活,我不想外出,就是这样,我拒绝融入一个离我有些遥远的乡村。稻子熟了,双抢开始了,我只是简单把自己当成一个工具,在泥土的味道中完成某种使命。

真的,我那时因文字而更加自闭,拙劣地书写一天的感受,我只人为只有这些文字属于我,能够与我对话,我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乌托邦”里,不关心另外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虚空开始了。

按照记载,我的纸张文字记录到2003年1月2日,跨过了高中、大学和工作结婚,也跨过了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15本硬面抄至今保存着,但是我却很少打开来阅读,我是怕那些记忆会刺痛我现在的某些神经,它们很年轻,很幼稚,却不可复制,躺在抽屉里才是它们永久的归宿。

我很难说就是因为那一天的举动,改变了我的某些生活走向,但是的确文字改变了我,直到现在。我曾经把这样的记录说成是青春期的萌动,不敢直面现实的逃避,而且诱惑很强大,让我不得不服从于这样的生活,甚至在形式上也得以保存。所以,我对形式的追求暴露了我完美主义的倾向,而且延续到现在的博客,有时候坚持可能是一种错,但是我必须这样,把一个纪录尽可能向前延伸。

追求完美,有时候并不完美。尤其是文字,它可能是一种毒药,喝下去你就很难停下来,把真实的东西摒弃掉,你也要为了自己对自己的承诺而活,形而上的思考会蜕变成形而下的任务,越走越远,而最可悲的是你不想回头,直至走向末路。像于坚在《0档案》上所说,最后变成了一种肉体的负载。

6月13日,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终结,它在我的书写历史中是一个不能绕开的符号,我甚至把它归结为“一种执著的病”,那些文字是不会死的,而现在又以博客的形式借尸还魂,我想我是应该批判地对待,一个人的成长史,它终究是不能死的,活着,也就只能这样活着。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205]

思前: 911的上海

顾后: 新闻远距离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