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3《大庆油田》:“北大荒”上腾巨龙
1971年高中毕业来到大庆的年轻人立志发扬“铁人精神”,创造大庆的明天;油田工人登上舞台,以“发扬伟大传统,继承铁人精神”的革命豪情“向党汇报”;男女演员喊出“壮志似大海狂澜”的口号,他们要“创造彩虹”,他们更要“引出油龙”;油田的英雄模范身戴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人群中游行……这里锣鼓齐鸣,这里红旗飘飘,这里人山人海,这里歌声嘹亮,满怀的豪情,满脸的笑容,组成了大庆油田庆功会欢乐的海洋。
这一“胜利”的画卷是大庆油田在革命中结出硕果的象征,它呼应着电影开场时的建设场景:来回运输的卡车一派繁忙,运载的输油管将在这里开展新的油田建设,钻探竖井将水平移动1200米,重新开始钻探……一切的成功来源于革命事业的热情,来源于热火朝天的建设,来源于不断探索的实践,“在实践中大有可为”,这便是“大庆油田”在当时具有的标志性意义。从中国地图的推近开始,大大的“TAKING”成为伊文思团队的拍摄点,选择大庆,就是选择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典范,就是选择“工业学大庆”的实践精神。这种实践一方面是在打开“大庆”这个地理坐标时具有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则是如何在革命中将大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种象征。
“石油独立是政治独立的标志”,这是伊文思的一句旁白,这句旁白注解了大庆油田之发现和开发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意义。与苏联关系的恶化,中国能源需求收到严重威胁,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提出了中国贫油论,所以在当时来说,寻找中国自由的油田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在大庆油田之前,新疆的独子山和甘肃玉门发现了油田,但是产量不多,无法满足中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的能源需求,1959年,在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黑龙江安达1萨尔图等地成功打出了工业化油流,“大庆”便得以命名,而这个命名更指向了中国石油开发和生产的独立,因为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油田的勘探、设计和建设不仅在重要能源需求上予以根本保障,在政治上它也成为国家独立和自我建构的关键起源。所以在石油工人看来,这场战斗本质上就是一场政治斗争,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在生活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发扬铁人精神。
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 / 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 |
在大庆发现石油,这是一种实践的成果,在地质学研究所里,专家们认为在大庆的地址层理发现了石油,打破了西方国家的“中国贫油论”,将西方极具偏见的理论埋葬,就是靠着科研工作者的实践精神,而这种实践精神就是来源于毛泽东的“实践论”,只不过从战时转移到了建设时期,而注入水实现油层分层的研究成果,更是实践论结出的硕果,按照专家的说法,这一技术在当时领先世界10年。技术上的实践是将寻找石油这一石油工业道路上的使命转化为一种现实,这种现实就是中国的独立:不仅仅是石油独立,更是经济独立、政治独立的标志。
而更大的实践则来自发扬“铁人精神”的石油建设者们。1959年发现油流,1960年开始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就来到了大庆,“大庆不仅仅是油田,更是年轻人实践精神的象征。”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庆油田的建设实践需要克服极大的困难,因为这里曾经被称为“北大荒”,历史上这里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人烟罕至,寒冷、偏僻、荒蛮、凶险以至于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使这里成为蛮荒之地,虽然1948年开始,中国揭开了移民开发这片荒原的序幕,但是在伊文思的镜头下,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荒漠,“一抬头远处就是天际线”,而且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天气特征并没有改变:这里的夏季很短,一旦到了冬季,温度是零下40多度。所以在这片曾经是“北大荒”的土地上进行开发建设,对于来到这里的10几万建设者来说,是一场大的考验。
但是伊文思团队在77分钟的纪录片里,还是展现了建设者们在伟大的实践精神引领下的建设热情。一位1970年就离开家来这里的年轻人说,当时自己只有15岁,家人反对他来这里,但是他还是说服了父母,来这里后很不适应,尤其是冬天太冷,思想有过动摇,但是最后自己还是坚持了下来;另一个建设工人接到电报说自己的妻子快要生产了,但是为了油田,他还是放弃了回家探亲;现在冬天快要来了,为了建设需要,新的油井必须在入冬之前完成,所以工人们被分成三班,每班8小时工作,保证24小时都在建设。这便是大庆油田建设实践的缩影,而在伊文思的镜头里,除了工人们用朴实却带着豪情的口气叙说自己在大庆的歌名事业,他也展示了他们的生活:驴子拉来了生活用水,工人们洗头洗衣;休息空闲的时间他们下象棋打扑克,还杀猪包饺子;在工地边上,还有市集,一些生活用品满足了工人的需要,当然在小镇上还可以去国营理发店理一个自己想要的发型,以自信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大庆油田》电影片头
业余生活略显单调,很多人也想念家人,每年一次的探亲也希望和家人能呆更多的时间,但是为了革命为了石油的明天,他们还是舍小家为大家。但是对于大庆来说,这个由全国10万石油工人聚集而来的城市,也在实践的探索中建设另一个家。大庆的探索就是如何建设一个新型城市,男人们在工地上钻井打油建设油田,女人们则开展生产。隋妈妈拿着锄头正准备去地里干活,面对摄影机她说,原来这里只有5个女同志,经过对群众的发动,后来又加入了18个女同志,人越来越多,劳动也越来越起劲,他们在这里种植了蔬菜和粮食,而且女人们搭起帐篷做营地,挖沟建墙、清理杂草、木犁开垦,开始了村社的建设,新型工农结合体就是这种实践的产物:这一新兴组织打破了工业和农业的界限,打破了城市和农村的界限,非工非农、非城非乡也意味着亦工亦农、亦城亦乡。这一实践的探索为大庆的发展找寻到了一条新路,也让妇女有了存在感和荣誉感,“女同志也有两只手,为什么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将北大荒变成石油产区,把大庆建设城中国新型城市,这就是大庆所折射的实践精神,伊文思的镜头所见证的正是一座新城的诞生——1979年正式命名为大庆市。但是伊文思拍摄这集纪录片显然更多是选择性的结果,在他的镜头下,建设工人们豪情满满,劳动妇女们干劲十足,在这里看到的是他们不畏艰难的斗争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实践精神,是“壮志似大海狂澜”的意志,是“创造彩虹,引出巨龙”的胜利激情,没有退缩的人,没有动摇的人,没有哀怨的人,更没有反对的人。或许在那个时代,的确每个人都有着豪情壮志,每个人都充满战斗力量,但是伊文思可以有更丰富的表达,比如这里的冬季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多度,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记录在严寒中的建设者?冬天的风如何凛冽,严寒的雪如何无情,他们又如何在恶劣的天气中克服困难发扬铁人精神?但是在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伊文思团队似乎就撤出了大庆油田,于是在不完整的记录中,大庆的工地永远繁忙,大庆的建设永不停歇,大庆的劳动者永远在实践,于是,歌声、红旗、豪情和笑脸,成为了唯一的“大庆表情”。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