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3《忏情记》:死亡的“四重奏”
洛根神父走向举枪的凯勒,面对随时可能射出子弹的危险,神父亲切地叫他“奥托”;警察抓住机会打中了凯勒,他倒在地上,对着洛根神父说:“请帮助我,请原谅我……”凯勒最终死去,洛根俯下身子,为他合上了双眼。最后一幕的死亡,在洛根不怕危险的靠近中,在凯勒希望原谅的请求中,在最后为他合上双眼的祈祷中发生,当落幕是远景的教堂,一切仿佛都在“I Confess”中走向了宗教意义的救赎。
这仿佛是神父和罪人之间最后的对话,但是宗教问题以一种原谅的方式结束,并非是真正的赎罪,或者说,最后一幕远不是在单纯在信仰上演绎着死亡:这是在庭审结束时发生的冲突,它涉及到的是法律问题,为什么警察和检察官所怀疑的只有洛根神父一个人,而没有获得任何线索怀疑真正的凶手?当洛根因为直接证据不足被宣判无罪,是法律的胜利?凯勒拿出枪打死了自己的妻子、厨师和无辜者,是不是对法律的又一次冒犯;一切皆因妻子艾尔玛良心发现,奔跑着出去为被围困在人群中的洛根证明:“他是无辜的。”而凯勒竟然掏出手枪打死了妻子,这不仅是对法律的违背,更是对道德的亵渎……神父和罪人之间的对话,其实串联起来的是一起法律案件,制造的是再一次的死亡,它甚至还关涉到道德问题,死亡不是单一的死亡,它是多声部的演绎,而希区柯克将诸多的死亡串接在一起,指向的是多维度的恶。
以死亡结束,电影也恰恰是以死亡开始:从远景中湖边的教堂开始,然后是从阶梯高处走过的希胖本人,然后是空空街道上醒目的指示牌,再然后是光和影组成的夜晚,当摄像机从窗户进入,一具尸体就躺在地板上。死亡直接被呈现出来,其实希区柯克就已经把死亡变成了故事的起点,而随着黑暗的街道上杀人凶手脱去法衣,随着教堂里洛根神父举起蜡烛看见坐着的凯勒,随着凯勒在告解室里说起自己杀死了律师维莱特,连希区柯克电影中常见的悬念也没有了:死者在画面中,凶手说出了真相,除了杀人过程没有交代,一切都是明白的。在这样不设置案件本身悬疑的情况下,希区柯克的“麦格芬”又在哪里?它就是面对死亡的态度,当凯勒向洛根神父忏悔,“我不是有意要杀他,我不是谋杀犯,这完全是意外……”因为想要从维莱特那里敲诈改善生活的钱财,凯勒杀死了他,所以他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举动,更为合理的是,他找到了洛根神父,他向神父说出了真相,因为在他看来,忏悔之后自己就免除了在法律意义上的惩罚,因为忏悔就是一种赎罪,而接受了告解的洛根神父也不会将这件事告诉警方。
导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凯勒将杀人的法律问题变成了一个信仰问题,以此完成了一次“封口”,而且他又以自己是一个德国难民,以夫妻生活困难唯由,又把这个问题变成了道德问题:我之所以这样干,都是迫不得已。而且凯勒还哭诉着说自己对不起一直帮助自己和妻子的洛根神父,他提供给他们工作,让他们有了依靠,甚至他说“你现在要恨我了”实现了一种道德绑架。的确这个纯粹属于法律之内的事件在告解和忏悔之后,改变了性质,凯勒通过信仰免除了自己的罪,通过道德得到了同情。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对洛根神父来说,同样是一个考验:凯勒杀了人又进行了忏悔,他要不要报警?隐藏这个秘密是不是更是一种对信仰的亵渎?而在洛根沉思之后的决定,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信仰的忏悔的确达到了赎罪的意义——所以他并没有告诉警察,将杀人交给法律。
但是,洛根做出这样的选择,却反而让自己陷于了困境,他第二天去了凯勒被杀死的现场,正在调查的警探努鲁注意到了他;他拉住赶来的罗丝,告诉他维莱特死了,这也引起了努鲁的注意;根据当晚的目击者描述,从维莱特房间走出来的人穿着神父的法衣……可以说,无辜的洛根神父反而变成了嫌疑人,他重新让这个问题纳入到了法律范围之内。这里其实就出现了信仰、道德、法律交织在一起的多声部叙事:洛根神父之所以被怀疑,是凯勒想嫁祸于他,他向警方报案说自己发现了尸体,避免了被第一时间怀疑,他之后又让艾尔玛不要把脱下的法衣洗干净,而是偷偷放进了洛根神父的箱子里,警方当然找到了这个重要的证据;洛根需要证明那个时间自己不在场,凯勒又在法庭上撒谎说起那晚是自己看见洛根神父从外面回到教堂……所以凯勒绝不只是通过告解时的忏悔,让自己得到救赎,他之后的一系列举动是把解救他的洛根神父推向了深渊,所以凯勒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真正的恶。
而因为洛根神父成为嫌疑人,这里又在法律、信仰之外,出现了另一个道德问题,皮埃尔的妻子罗丝那天在维莱特门前被洛根神父拉住,努鲁注意到了,所以它牵涉出了罗丝和洛根神父的关系。的确,这是一个违反道德的故事,已经结婚七年的罗丝为了证明洛根神父不是杀人犯,在检察官面前说出了她和洛根神父之间无法割舍的爱,他们青梅竹马,恩爱有加,只是因为战争洛根上了战场,罗丝苦苦等待依然没有等到洛根回来,她之后便嫁给了皮埃尔,但是战争结束之后洛根出现在她面前,爱情死灰复燃,罗丝背着丈夫和洛根约会,而洛根并不知道她已经结婚,对于这段感情,洛根也慢慢在逃避,只是那次因为下雨在山上的凉亭上过了一夜,被律师维莱特发现,维莱特便对罗丝进行敲诈,洛根打了维莱特,而那天他们正是约好要去找维莱特,不想维莱特已经被人谋杀。
《忏情记》电影海报
罗丝在丈夫和检察官面前说出了和洛根之间的故事,这是一种违背道德的行为,罗丝并不害怕流言蜚语,她遵从内心,更是为了证明在维莱特被杀的那一晚自己和洛根在一起,洛根有了不在场的证明。但是身为神父的洛根,在罗丝毫无保留地说出背叛的故事之后,他选择的也是沉默。罗丝爱着洛根,他对丈夫也直言不爱他,所以这是一种道德之死,洛根虽然也爱着罗丝,但是他无法让自己和罗丝一样,不受道德和宗教的束缚,所以他的沉默在某种程度上一种对爱欲的压抑,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欲也走向了死亡。凯勒打死了维莱特,是触犯法律制造的死亡;凯勒制造伪造陷害他人,这既违背了道德也违背了法律;罗丝背叛了丈夫,爱情和婚姻对她来说早就死了;洛根在爱情中保持沉默,他的爱欲也死了……
法律、道德、信仰和爱欲,一起死亡牵涉出多维度的死亡,如果希区柯克在庭审宣判洛根无罪后让电影落下帷幕,那无疑这部电影是希区柯克最邪恶、最黑暗的电影,它探讨的是道德和人性、爱情和欲望、法律和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残忍地以无解的方式结束。但是希区柯克还是让电影走向了合理:无论怎样的罪,都必须有被惩罚的一天。但是这种合理性却显得突兀:在洛根神父被人群围住而使信仰跌落到低处的时候,艾尔玛扮演了一个真正救赎者的角色,她的一声喊叫,她对洛根的保护,都打乱了秩序,这也使得真正的凶手凯勒开枪射击,于是死亡再次上演,它不是新的死亡,而是对隐藏着的罪恶的复现,于是凶手伏法,于是秩序回归,于是信仰重拾,于是“清者自清”——但是,这样的最后一击真的会在矛盾平息中突然爆发?善终归战胜恶,也许只是希区柯克的一次善意表达。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