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9 被“和谐”的鲁迅和盛世血虫

新学期开始,关于语文教材的所谓经典文章被大换血引起了热议,有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这个被称为“鲁迅大撤退”的事件一下子从教育提升到了人文的高度,而最大的担心是“鲁迅”的符号意义因此被解构,此前,顾晓军就说过,鲁迅先生不能代表中国精神。

对于鲁迅,个人感觉中就是站在神坛上的斗士,批判“国民劣根性”,对于国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拥有着“横眉冷对”、“孺子牛”的革命精神,而且这样的定位也都是来自曾经的语文课堂,来自于那几句“拿来主义”“沉默呵,沉默”“孺子牛”之类的片段感觉,也正因为当初对他文章犀利、晦涩的印象,所以一直以来避而远之,不敢深入文章内部,90年代曾经购置了一套《鲁迅全集》,以此表明我还是一个文艺青年,但多年以来未曾翻动一页,高高搁置在书橱的最上列,任灰尘覆盖。

敬而远之的态度让我对于鲁迅也只存于一鳞半爪的印象,而对于此次鲁迅大撤退也没有特别的感想,高中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语文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起身的同学支吾了半天,冒出一句话:“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半是无奈也半是回答,这种“活用”令同学哄堂大笑,想来套用这句话也可对于此次鲁迅大撤退的一个个人感受。

对这次课文调整,江苏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所选篇目不再以意识形态划分,而是让语文教材回归到语文、回归到人文。”大意就是曾经的那些鲁迅篇目太意识形态了,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对于意识形态,大约是和当局有关,和形势有关,如今鲁迅时代渐远,所以再把那些文章上升到经典的位置,也就没有那个必要了。所以这话听起来,似乎现在的社会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我们不需要像鲁迅一样站在民族精神的脊背上“痛打落水狗”的斗士,所以鲁迅时代结束,那个不具备语文规则,不具备人文关怀“鲁迅”也就死了。

鲁迅,这么一个喜欢在租界小楼里呆着骂屁民的“民族魂”,如今要走下神坛了,总觉得心里有点不爽,其实,语文教材的启蒙意义还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语文课本上的鲁迅,很多人不会去读那些文字,不认识鲁迅,也不会像我一样装逼成一个文艺青年购置16本一套的《鲁迅全集》,鲁迅的消失会更快。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真正消失的不是鲁迅的文字,而是里面的战斗精神,里面对于社会的批判精神,特别是如今这个社会矛盾激化,群体事件层出不穷的时代,还是需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

和“鲁迅大撤退”相提的是另一条新闻:河南省卫生厅9月8日通报称,自2007年5月至今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蜱虫咬伤中毒病例557例,其中死亡18例。而商城县并未公开蜱虫疫情,一位乡镇领导的解释是,不公开疫情是维稳需要,“怕引起进一步恐慌”正因为维稳需要,18个人的生命悄无声息地被蜱虫“杀害”,也被当地官员的“沉默”杀害。其实这样的逻辑并不少见,发生污染事故,某些地方政府与企业以“维稳”的名义不公布;食用油中发现致癌物超标,为了“维稳”,某些职能部门不仅帮助企业瞒报,且称产品合格可放心食用;发生矿难,地方政府迟迟不公布被困人数和人员名单,反称被困人员家属“情绪稳定”……“情绪稳定”,很多时候其实都是“被稳定”,而这种“被稳定”却恰恰成了某些地方官员追求“维稳”目的。那么,所谓“稳定压倒一切”,某些官员在“稳”什么,想“压”什么,也就不言自明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鲁迅大撤退是不是一种讨伐和批判精神的大撤退,是不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大换血之后习惯做“沉默的大多数”,一个大写的鲁迅甚至敌不过一只小小的蜱虫。是的,鲁迅走了,“人血馒头”、“假洋鬼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开胸验肺”、“以身试药”、“周公拍虎”、“黑窑奴工”、“处女卖淫”、“官员嫖幼”等一系列奇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鲁迅大撤退的时代,在盛世血虫恐慌的时代,“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297]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