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金光大道(上)》:时代断了路

20250909.png

锣鼓喧天,红旗飘飘,芳草地的农业合作社终于挂牌成立,这是“互助组”的升级版,也预示着农民们在朝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搞互助合作才是金光大道”,在隆重、热闹和喜庆的挂牌仪式上,129分钟的《金光大道》上集也落下了帷幕,就像那条走向新生活的“金光大道”一样,电影也留下了新的位置,这新的位置表明还有新的矛盾和新的斗争,也预示着经过斗争最终将迎来新的胜利——在1976年上映的中集中,剧情是这样发展的:

一九五三年春,在村党支书、社长高大泉领导下,新成立的“前进生产合作社”决心改造涝洼地。张金发伙同漏划富农冯少怀、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范克明,妄图搞垮农业社,他们利用谷县长对高大泉施加压力,被高顶住。麦收季节,张金发又与不法资本家沈义仁勾结,倒卖粮食,扰乱市场,遭到打击后,又乘闹水灾之机,哄抬粮价。高大泉根据区委指示,带领全村贫下中农,连夜冒雨把余粮运到市场,稳住了粮价。中央发布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定后,范克明怕“滚刀肉”泄露暗藏在他家的粮食,将“滚刀肉”暗杀。高大泉在群众支持下,彻底揭露了张金发、冯少怀的罪行,揪出了反革命分子范克明,“前进社”在斗争中发展壮大。

很少在观影中体验被完全分割成“三部曲”的电影,而且《金光大道》的分割还有一个永远未竟的结局:129分钟的上集在1975年摄制完成,105分钟的中集则于一年后上映,但是在上集和中集完成之后,下集就再也没有拍摄,上中下的完整结构留下了空白。这无疑因为时代断了这条金光大道,虽然电影反映的是建国初期互助合作的故事,但是电影却是在特殊的十年时期拍摄,电影所贯彻的主题就是那个时代固有的路线矛盾和阶级斗争,这是时代的某种“移植”,更是一种创作上的“错位”,随着四人帮的垮台、文革的结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时代,包产到户又变成了那个时代的政策,互助合作反而成了“历史”,所以再拍续集也将不可能了,在只有上集和中集问世之后,下集也永远被搁浅在时代的断头路上。

导演: 林农 / 孙羽
编剧: 肖尹宪 / 浩然
主演: 张国民 / 朱德承 / 王馥荔 / 谷子 / 浦克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75
片长: 129分钟

电影如此,浩然的原著小说的命运也遭遇了变故,浩然从1970年12月开始动笔,历经七年创作完成,小说共分四部,总计约190万字,这部皇皇巨著酝酿时间长,浩然更是雄心勃勃要为新中国农村写一部“史”,给农村立一部“传”,那就是新中国建立之后“三大改造”的农业改造,他通过描绘冀东一个叫芳草地的普通农庄面对“改造运动”,不同层次、不同身世、不同命运、不同理想和追求的农民们在奔向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中传统观念、价值取向、生活习性、感情心态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演变过程,告诉读者几千年来如同一盘散沙的单干农民如何通过“组织起来”变成集体劳动者。浩然小说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分别在1972年和197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可以说电影拍摄基本上和小说“同步”,之后的第三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审定并排出了清样,但并未在当时出版,第四部还未定稿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打印成册用以拍摄电影,但由于时代发生了转向,出版计划被搁置,已经出版的前两部,也在书店和图书馆消失了近二十年,1994年京华出版社完整出版了《金光大道》全四部,也算完成了浩然完成这部史传的夙愿。

《金光大道》全集出版,浩然并没有在新时代修改小说,他认为小说是过去那个时代的产物,它本身也已经成为了历史,而且在他看来小说本身就如实记录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小说记载了历史,也成为历史的产物,同样,电影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也必将成为时代的样本,只不过和小说最终出版不同,电影的搁置似乎更注解了时代性和历史性,甚至更具有“鲜活”样本的意义:一方面从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造到建立互助组、成立农业合作社,反对“发家致富”、反对单干,就是历史的真实反映,也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而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也是适应社会的需要,电影没有继续讲述故事,也就意味着这条“金光大道”必须转向——1978年开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对电影中“发家致富”的一种回归,也不是对“三自一包”政策的复制,同样现在提出的建设“共同致富示范区建设”,也完全不同于解放初期互助合作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简单重复。

一部小说有一部小说的历史观,一部电影也有一部电影的时代性,但也许真正的错位在于用1970年代特殊时期的思路再现解放初期的社会矛盾,从而以非常单一且夸大化的阶级矛盾处理社会问题,这也是那个时代所有现实主义电影存在的通病。电影中的主角是高大泉,这无疑是“高大全”英雄主义的一种最直观体现,在面对各种困难、各种矛盾甚至各种对立中,高大泉总是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得失,将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他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带领大家奔向“金光大道”。这是一个时代造就的理想人物,他和“金光大道”的路线一样,成为了一种绝对正确的存在,在绝对理想的英雄人物面前,在绝对正确的道路之上,所谓的两条路线的矛盾和阶级斗争也在二元对立中高下立判:高大泉坚持互助合作的政策,坚持共同富裕的道路,就在于让经过了土改的农民能有效组织起来,通过集体的优势共享生产资料,并通过集体力量发展生产,这就是“穷人帮穷人”的互助合作,而这条道路的对立面就是村长张金发大搞的“发家致富”之路,“谁发家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富农冯少怀就是“发家致富”的积极支持者,因为他有地、有钱、有生产资料。

一方面是大搞“发家致富”竞赛,另一方面则是将翻身户“组织起来”;一方面是在单干中维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则在互助中走共同富裕之路;一方面是不断制造矛盾间离群众,另一方面则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团结起来……单干的苦头和互助的甜头就是“金光大道”的选择,当朱铁汉撕毁了那张“发家致富”的奖状,铲毁了墙上“发家致富”的标语,当高大泉拿着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册子,在墙上写下“组织起来”的标语,两条路线的斗争在替换中就已经指明了方向。实际上,在电影中破坏者和未觉醒者是高大泉、朱铁汉等人面临的主要矛盾,除却村长张金发、富农冯少怀和暗藏的敌人范克明以及中集中出现的不法资本家沈义仁,矛盾更多还是体现了一种“内部性”,高二林和高大泉分家是为了自己能和钱彩凤结婚,邓久宽针对高大全指出贷款问题是因为怕出现不公,刘祥卖地是因为没有土地的他走投无路,甚至张金寿卖车要梁也是受了坏人的挑拨……但最终他们都在“高大全”的高大泉努力下认识到了坏人的真面目,更多的人觉醒,更多的人加入互助组,更多人的尝到了互助的甜头,互助的车头不断挂上了新的车厢,“这就是组织起来的力量。”同时开展了对“不要社会主义”病根的批判。

没有绝对正确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永恒的“金光大道”,历史在变迁,社会在转变,时代在嬗变,从1950年代的故事,到1970年代的小说和电影,再到新时代回顾式观影,一切都在更新、在发展、在流变。

《金光大道(上)》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870]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