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兴登堡遇难记》:悲剧中的“阴谋论”

20250903-0.png

飞艇安全官弗兰兹“罹难”,党卫队上尉马丁维格“幸存”,机身装配员卡尔·伯斯“罹难”,艇长普鲁斯“幸存”……一帧帧照片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罹难”和“幸存”被反复提及,这两个词就这样分开了这场悲剧中的逝者和生者,1937年发生的“兴登堡”号飞艇爆炸,有13位乘客、27位乘务员、1位海军人员罹难,62人生还——罹难人员中还有一条狗。在爆炸发生之后呈现的黑白影像中,被称为“空中女皇”的飞艇变成了一个大火球,它在纽约上空不断燃烧、持续坠落,在火光中乘客们逃离、跳下,更多的人则被大火吞噬,而最后现场记者留下的播报原声,和黑白影像一起构成了“历史”的在场。

1937年的“兴登堡”爆炸是历史上的一场悲剧,这架飞艇被看作是德国齐柏林飞艇的杰作,它有三个足球场那么长,有15层楼那么高,16个密室容纳有700多万立方英尺的氢气,可将242顿中的飞艇身躯升上高空,“她是人类征服天空这一梦想的最伟大存在”,这就是“空中女皇”的荣耀,但是为什么这一人类的奇迹却在几乎已经达到目的地的纽约上空突然爆炸?对于这一历史悬案,有多种解释,包括氢气爆炸、天气原因,当然罗伯特·怀斯拍摄这部电影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政治悲剧:事件的时代背景是被战争笼罩的1937年,兴登堡就是德国纳粹用以战争宣传的工具,飞艇上最显明的就是纳粹的标志,所以在纳粹积极进行战争宣传和反纳粹的斗争中,悲剧就这样发生了。所以怀斯的设定本身就是一个有关政治的“阴谋论”,所以在展开情节中,从起飞时的铺垫,到飞行时飞艇上的怀疑和调查,以及最后的爆炸,都和这个阴谋论结合在一起。

但是,仅仅是“阴谋论”,怀斯为了尽可能展现飞艇爆炸这一悲剧,也置入了很多相关的线索,一方面大叙事在悲剧的战争背景下展开,另一方面以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结合呈现了事件的复杂性,这就造成了支线过多,从而削弱了故事的紧凑性。电影一开始也以黑白影像呈现,旁白几乎回顾了人类飞艇梦的过程,然后介绍了德国齐柏林公司的研制经过,接着介绍了兴登堡号的规模——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对这趟飞行的群众抗议,以此来表现反纳粹的声势;在转入彩色之后,从1937年4月17日开始叙事,第一个镜头就是罗奇太太给大使写信要求阻止此次飞行,和无数反对飞行的信件不同,罗奇太太的信“预言”了兴登堡将在纽约上空爆炸,她是从水晶中得到预言的,这当然和政治无关,但是它让事件之发生变成了某种可能,也让悲剧笼罩上了恐怖气息;之后的情节虽然转向和怀斯的“阴谋论”叙事,但是真正抽离出人为制造爆炸的反纳粹主题甚至在电影展开了一半。

导演: 罗伯特·怀斯
编剧: 纳尔逊·吉丁
主演: 乔治·C·斯科特 / 安妮·班克罗夫特 / 威廉·阿瑟东
类型: 剧情 / 惊悚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75-12-25
片长: 125 分钟
又名: 辛顿伯格

弗兰兹作为纳粹派驻在飞艇上的安全官,他所负责的是飞艇的安全,弗兰兹起先也反对飞行计划,但是拥有纳粹勋章的他对于这一任务也只能接受,但是他对安全的检查完全是站在飞艇和乘客安全这一立场上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去政治化的人性体现,怀斯的剧情大部分篇幅就是围绕着弗兰兹的“检查”展开的,不同的乘客在他眼里都成为可能的对象:女孩维拉里得到的一支特殊钢笔,检查后发现里面竟然藏着钻石,是犹太人为逃离到美国而藏身的财富;马戏团的斯帕曾是“为元首取消演出的小丑”,在他的房间里发现了很多关于飞艇的设计图;女伯爵厄瑟勒的丈夫曾经和弗兰兹在同一家俱乐部,厄瑟勒和弗兰兹也有某种隐秘关系,但是厄瑟勒家族拥有的皮尼姆德大片土地被纳粹征用建造了武器研究局,她无疑对此心有怨言……还有老头特殊的拐杖、查宁的那只狗和因为企业发出的电报,这一切都构成了威胁安全的因素,弗兰兹尽职尽守,对所有人都存在怀疑态度,这种怀疑都是为了安全考虑,但是在这个意义上威胁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却也变成了和政治相关。

这些其实都是所谓的支线,怀斯围绕支线构建了紧张的关系,再加上经过北冰洋时飞艇表面出现大口子,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补救,差点也制造了坠落的悲剧,这也是为剧情增加紧张感的体现。但是回到怀斯的真正主题则以装配员帕斯的出场为标志,而帕斯也是被怀斯所怀疑的对象,因为他的情人是法国银行在法兰克福分行工作,而她的前情人弗兰达·海利则是反纳粹的。实际上这条所谓的线索也只是一条旁支,直到帕斯出现在弗兰兹面前说起自己的计划,故事才真正进入到怀斯的阴谋论中:帕斯就是在这艘飞艇上安装了定时炸弹,他的目的不是把飞艇上的人员当成人质,更不是要让他们成为牺牲品,而是按照他的计划,在飞艇降落纽约、乘客都下飞艇之后引爆飞艇,让这个纳粹宣传工具在爆炸中达到反纳粹的目的。帕斯无疑是反纳粹的,但是弗兰兹在得知了帕斯的计划后,也发生了转变:他说自己从来不是为盖世太保卖命,他刚结束轰炸西班牙的任务,当看到西班牙村庄在爆炸中夷为平地,就有一种犯罪感,而他的儿子作为纳粹青年团的成员,在反犹大会上支持元首而死去,弗兰兹不希望更多的人像儿子一样迷失在狂热的元首崇拜中。

《兴登堡遇难记》电影海报

无疑,弗兰兹是站在所谓“中立者”的立场,他所关心的不是政治而是人性,“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就像一颗炸弹在你体内滴答响……”他作为安全官,当然反对伯斯的爆炸计划,但是当伯斯说“这只是斗争的起点”,并且只是让空飞艇爆炸,也并没有阻止,反而是党卫队中尉马丁作为盖世太保的成员,把每个人都当成反纳粹的嫌疑犯,而帕斯的疑点越来越多,他甚至要秘密处决他。所以在飞艇之内“战争”已经开始,这不仅是纳粹和反纳粹的斗争,也是政治和人性的斗争,但是对于这场战争,对于悲剧的阴谋论,无可避免的结局是:它必然会发生,在这种历史必然性面前,怀斯所能做的就是让一切都变得无法控制,或者说以一种随机的方式走向必然:如果帕斯不被马丁控制而操作定时炸弹系统,爆炸就不会发生;如果纽约的天气符合下降的条件,飞艇就不可能延迟;如果弗兰兹能成功将定时装置破解,飞艇也不会爆炸……

一切的如果都不会让悲剧发生,但是当一切发生,在怀斯的阴谋论之下,随机的处置变成无法实现的目标,兴登堡终于爆炸,飞艇终于燃烧坠落,乘客终于被随机的罹难和幸存带往不同的方向——或者爆炸作为一种必然也只是成为了一种偶然事件,因为纳粹没有因为飞艇爆炸而改变战略,没有因为反纳粹而改变计划,战争还在继续并将继续,爆炸案也最终被覆盖在历史尘埃之下。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638]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