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长情万缕》:相异的“漫漫回家路”
等到电影看完,才发现这成为了“写影·1975”的一次错误标记:原本以为电影上映时间是1975年12月29日,和《惊天雷》在同一天上映,实际上是1974年12月29日,只不过在1975年的第12届台北金马影展上,导演刘艺获得最佳导演、秦祥林获得最佳男主角,电影也获得最佳剧情片提名。
相差一年被列入“写影·1975”观影计划当然是一次错误,虽然将错就错收入了12月的电影日历中,但毕竟是一次错误和正确形成的“相异”,而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构筑了一种相异的叙事结构。片名“长情万缕”显得很抒情,又很隐讳,而英文片名却道出了主题,“Long Way From Home”,这是一条漫长之路,从台湾的home到美国的求学之路,但更是一条从美国学成而回家的路,from home的离开是为了to home的回来,而不管是最初的离开还是最终的回来,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这个意义上,虽然由林青霞和秦祥林主演,虽然里面也有言情的故事,但电影还是立意于契合时代背景的主旋律:回家就是学以致用建设台湾,电影主题曲就表达了这种主旋律,秦祥林扮演的维扬在建筑工地上热火朝天工作,病愈康复的母亲和父亲以及未婚妻杜爱华招手向他致意,歌声响起:“这是一片金色大地,有你也有我……一起用我们的毅力,创造出新天地……”
无论是这片金色土地,还是创造出新天地的宏愿,都是一种“回家”立足的世界,而这就是主旋律:1970年代,台湾为了摆脱世界的能源危机,提出了“十大建设”计划,号召各界人才投入到高速道路、港埠、机场、发电厂等公共建设中。林维扬就是在from home到to home中历经“漫漫回家路”投入到“十大建设”之中,不仅是他,还有在美国结识、一直住在美国的华人女友杜爱华,也随他来到了台湾,这不仅是爱情的证明,更是同心投入建设的表达,而母亲病愈康复,父亲面带微笑,台湾发展的美好未来在这一家人中得到了体现。而维扬的妹妹、林青霞扮演的珊珊却在遭受了情感的挫折、婚姻的变故中,依然留在美国,独自承担着看不见未来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也在最后热火朝天的建设热情中变成了背景——珊珊的爱情当然也成为了维扬和杜爱华爱情的背景。
导演: 刘艺 |
电影一开始的确在讲述两种不同的爱情生活,维扬在美国留学,他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接受美国教育,了解世界先进技术,充实自己是维扬的目标,在求学的过程中,他去中国餐馆打工,由此认识了餐馆老板的女儿杜爱华,两个人也开始了恋爱。在这场恋爱中,维扬一直是低调的,他的更大精力还是放在学业上,当杜爱华暗示他来管理餐馆时,维扬拒绝了,他认为自己的专业是土木工程,无法管理餐馆,实际上他想追求更高的教育,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当最后因为母亲心脏病决定回国,杜爱华劝他留下,但是维扬毅然决然,在他的感化下,杜爱华也选择了随他回到台湾。在这里维扬虽然是为了母亲的病情而回家,但实际上,“母亲”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的召唤精神显然已经突破了家的狭小范围,“回家”就是一种政治抉择。
相反,珊珊出国却误入了迷途,它在台湾有男友明诚,明诚随她的父亲管理阳伞厂,他们的目标就是利用外国技术设计出中国特色的产品,所以他无法和珊珊一起出国,珊珊出国之后,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认识了欧·亨利,一个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两人因为游玩、拍照而不去上学,后来珊珊甚至怀了孕,亨利答应娶她,当他们回到台湾,当母亲得知这一情况心脏病突发,虽然病床上的她还是给去美国结婚的珊珊送上了祝福,但是内心的心结并没有打开,而珊珊意味的幸福婚姻在她回到美国后就遭遇了挫折,两个人发生争吵,珊珊摔了一跤孩子流产了。当维扬决定回去,珊珊留在了美国,她对于自己决定的态度是:“如果我错了,我任命。”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爱情,珊珊的不懂事导致了母亲心脏病突发,维扬却让母亲从死亡线上回来并康复,爱情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从台湾到美国,刘艺其实塑造了不同的人物,他们都是一种相异的存在:和维扬追究学业不同,方大毫一心想着的是如何泡洋妞,所谓打工也是干几天吃不了苦而放弃,写信来向父母要钱,最后一事无成;欧·亨利无疑是刘艺所丑化的人物,一直在美国生活的他,身上所体现的就是所谓的个人主义,珊珊在某种意义上也被她带入了迷途,而所谓的结婚虽然不是谎言,但也没有尽丈夫的职责,吵架、孩子流产变成了珊珊为之付出的代价……方大毫、欧·亨利、珊珊都是在异域中迷失的人,和他们形成对比的则是维扬、杜爱华和明诚,也是在这种完全的二元对立中,刘艺简单而明确地表达了主题,也以某种对政策的宣传功用让电影成为非言情的主旋律电影。
《长情万缕》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