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1 一个人的磨西(色图)

从雅安西南而行,已经过去了足足五个小时,走完了顺畅的高速,走到了颠簸的山路,又沿着逆流的大渡河北上,那个叫磨西的古镇越来越近了,仿佛是车上的瞌睡一下子被惊醒,眼前呈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象,远处的雪山皑皑屹立,咆哮的温泉瀑布倾斜而下,一种野性扑面而来,山路的一段甚至刚塌方,挖掘机正在清理,据说,汶川大地震之后,山体松动,这种坍塌几乎随处可见。

转一个弯,便是零星的古朴自然的风景,低矮的房屋独立在道路两旁,树上的柿子红了,重重地挂了下来,老屋里的玉米挂满了走廊,金黄色的诱惑弥漫开来。这个叫“磨西”的古镇其实装下了太多的东西,原本简单的世界因为历史、文化和各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堵拥在一起,显得局促不安。那些街道被修建得十分宽敞,据说,这里也有“一环”、“二环”和“三环”之称。行走在这些宽阔的特色街上,两边都是新建造的游客接待设施,装饰一新,虽然雕梁画栋处处体现着民族风情,但并无古镇的特有魅力,而一些大型的酒店,也在加紧施工中。

其实,对于磨西古镇来说,保留着淳朴味道的只是那一条被夹在“三环”和“二环”之间几百米的小道。石板路,两旁的民居,以及那些闲散的主人,摆摊的,聊天的,倒是分外安静。正是孩子放学时间,他们嬉戏着从这条古街上走过,追逐而玩笑,非常惬意,一个读一年级的小朋友向我展示他的数学作业。

在这古街上,最有历史内涵的或许就是那座孤独的天主教堂。这一座教堂,和邻近的金花寺,以及整个磨西古镇,似乎都和一个人有关。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革命毛时代开始的见证,虽然里面杂夹着太多的虚构,但是对于1935年的中国革命来说,这是必须具有的传奇色彩。磨西会议、8341,这些闪烁着神秘主义的名词在磨西这个小镇上显得很另类,甚至有些格格不入,那座天主教堂和那个金花寺都用不一样的笔墨书写着一个人的传奇。

天主教堂,是1918年由法国传教士兴建的。要进入这座距今即将百年历史的教堂,必须买10元一张的门票,只是外观上的仰视而已,而1935年的那个决定似乎非常清楚地写在教堂的每一张桌椅上,据说,毛就在这教堂里,做出了飞夺泸定桥的决定。当时,红军曾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但因渡口太窄,主力渡河太慢。因为太平天国石达开就是因大渡河未能渡过,从而被剿灭与此,因此,是否能渡过此河,成为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磨西会议后,红军分几路沿大渡河而上,杨成武团的二十二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冲过国民党军队把守的泸定桥,因此有了强渡大渡河,飞渡泸定桥的英雄史诗。

如果磨西会议是作为宏大历史的重要一环,那么金花寺以及相关的“8341”则神秘得多。金花寺显得很小气,据说是全国唯一的一坐三教合一的寺院,规劝行善之后也就是那一帘的神秘,而门口那张毛高举帽子激昂陈词的图画已经褪色。很难想象当年那寺院主持神秘着告诉毛“8341”这四个数的时候,毛的脸上会闪现出怎样的表情。

磨西之名其实也有太多的戏谑味道,一说当年释迦牟尼率弟子由此经过,弟子问此地何处?答曰“磨西”,藏语意即“不知道”,不想释佛的诚实被当作教条,小镇由此得名。而据说毛在小镇时也问当地人叫什么名字,也得了个“不知道”的磨西之名。其实,“磨西”是羌语发音,意即“洁白的山峰”,从镇上向西而望,贡嘎山的山脉覆盖着皑皑白雪,这或许是磨西最具宗教意义的释义。

曾经,磨西古镇为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千百年来,从成都到西藏,重要的藏汉文化交流通道茶马古道正是从这里经过,而镇的形成也许就与茶马古道有关。而现在,磨西古镇是经川藏公路前往海螺沟雪山冰河国家森林公园必经之路,旅游带动了磨西古镇的发展。当“磨西”之名从神秘走向戏谑,一段历史和一个人,无非是造就了一种新的神话,仿佛是信仰意义上的“出埃及记”,磨西会议在天主教堂召开,而据《圣经》记载,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将其从埃及人的奴役中解救出来的人,名字也叫摩西。

此磨西非彼摩西,历史一旦过多带上了传奇色彩,也变成了神话。

古镇街景
颇具传奇色彩的金花寺
天主教堂,曾经磨西会议的旧址
可以望见的雪山
移动信号塔
具有藏族特色的建筑
丰收的柿子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982]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