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6 身后的烽火岁月
面前是器宇轩昂的“老虎团团长”刘别生铜像,面前是“打日寇惩顽军”、“好男儿当兵去”的战斗标语,面前是立下革命誓言的宣誓厅……站在这个位于板桥镇板桥村下板桥29号的临安市新四军历史纪念馆前面,其实依然有着某种历史的隔离感和生疏感,而一转身,面对川流不息的街路,仿佛70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也已经渐渐远去,只在身后的图片照片中固化成一段陌生的历史故事。
新四军,是铁的新四军,这个称呼总让人拥有某种敬畏感,而用旧物来纪念那场革命,重现那段历史,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激励。在全国来说,比较著名的新四军纪念馆有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安徽泾县新四军纪念馆等,而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专业性新四军纪念馆。兴建新四军纪念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那片土地上曾经有过新四军的足迹,有过和敌人的激烈战斗,也留下了许多被传颂的故事。而在这里,故事仿佛也只是一段插曲。
1945年,按中央军委的命令,粟裕曾率领新四军一部,在浙西天目山地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自卫反击战,史称“天目山战役”。在反击战中,新四军向新登的顽军发起猛烈进攻,部队抢占了新登桃花岭。当时的新四军战队虽然告捷,但伤亡惨重,部分伤员从新登撤下,送往设在临安板桥的临时急救站包扎救护,并将重伤员转运后方医院。当时的临时急救站是清代建筑,为简易的四合院样式,在近70年的岁月侵蚀而变得破损不堪,从2011年开始,保护性迁移整葺工作启动,经过3年的建设,2014年9月30日,在我国以立法形式确立的第一个烈士纪念日当天正式开馆。
虽然是按照旧址改建,但完全变幻了模样,总投资220万元,占地面积达到283平方米,使这所临时伤员急救站被冠以“新四军历史纪念馆”,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五开间两厢房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分成上下两层,一楼以展示为主,分宣誓厅、铁军纵横、铁军医务、抗日烽火、天目军魂等主题板块,而二楼则完全变成当地政府展示建设成果的窗口。而曾经的临时伤员急救站早已成为旧影,只是在主题板块那张模糊的照片里还能看见昔日的模样。
没有正面交战,只是后方救援,不是旧址恢复,是保护性迁建,没有救死护伤的实物,只有救治伤员的蜡像,属于伤员急救站的内容太过单一,甚至只是成为历史的背景。取名为新四军历史纪念馆,当然是一种舍小求大的做法,追求的是放大效应,所以在大量的新四军图文介绍,浙西抗日烽火介绍之外,伤员急救站的内容反而是弱化了,当然也使这一旧址的历史意义显得尴尬。
70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已经远去,铜像、标语似乎也只是一种过于人为的修饰,当历史翻过那一页,当迈步退出的时候,身后其实也没有浴血抗争的历史回音,而走出“回”字形四合院,听到的是街道上疾驰而过的汽车声,和日常生活中的交谈声,声声入耳,现实和历史,静寂与喧闹,有时候也只是一个转身的距离。
![]() |
“老虎团团长”刘别生铜像 |
![]() |
![]() |
标语口号 |
![]() |
救治人员蜡像 |
![]() |
救治站旧影 |
![]() |
![]() |
新登战役相关图片 |
![]() |
对面的文化礼堂 |
![]() |
宣誓厅 |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73]
思前: 《革命之路》:因为它看起来像偷情
顾后: 隐秘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