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教人立尽梧桐影

第五次南京之行,没有计划,也不做攻略,只是随意性地浏览,所谓随遇而安,对于旅行来说,也是追求可能的自由,像达达主义者一样,被随机而确定的打卡地就是名声在外的梧桐大道。
南京和杭州一样,入秋时间不长,这两天气温又有些反弹,八点多出门竟然可以穿夏天的短袖,也正是这季节的“青黄不接”,梧桐大道最佳欣赏季还远远没有到来,梧桐与秋也没有达到完全的契合,“一叶落而知秋”的梧桐叶还在树上,只有零星掉落的几片,被人捡起,逆着刚蒸干了露珠的光线按下快门。虽然想赶早趁着人不多欣赏大道作为绿色长廊的美景,但因为很多人抱着同样的心态,所以八九点钟的时候看上去已经有点拥挤了,很多游客架起三脚架拍摄短视频,甚至忙不迭直播起来。
路上是三五成群的游客,他们行走着,奔跑着,路边则是高高挺立的梧桐树,它们粗壮的枝干以静立的方式指向天空,人和树于是就构成了动和静完全不同的状态,而这条梧桐大道似乎也在历史的静立和现实的打卡奔走中构建起双面性。梧桐大道的另一个名字是陵园路,1928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回南京,修建了中山路,而连接中山门与中山陵这一段长约3公里的路,就是建于1929年的陵园路,当时陵园路上种植的就是南京城市绿化主体树种的二球悬铃木,即法国梧桐。历史走过了近100年,这些梧桐也已有近百岁的高龄,它甚至成为了这个城市风雨的见证者。而从今年9月开始,陵园路实施步行街管理措施,当社会车辆不允许进入,新政实施意味着成为游客网红打卡地的定位更加明确。
所谓打卡,就是一种在公共领域中的在场,就是在社交媒体上提供一种到此一游的证明,而实际上法国梧桐作为南京的市树遍布南京的大街小巷,据统计平均每个南京人就拥有六棵梧桐树,所以打卡也不需要“言必称梧桐大道”,从明孝陵进去,在最美600米的石像路以北,就是在樱花园里,两旁就种植着59株法国梧桐,它们一样已经茁壮成巍巍大树,而在下午浏览玄武湖的时候,也看见了路边高大挺立的一排排梧桐,它们何尝不是另一条梧桐大道?


一大早就已经人满为患

在场的证明





挺立而向上的目光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8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