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治隆唐宋身后事

20251101-0.png

行走梧桐大道,无非是一种随大流的打卡方式,信步而来于是就会有可能的遇见。即将走完陵园路,忽然在转弯之后看见前方横卧的天桥,似乎更多的人在上面拍照留影,于是寻找抵达天桥的小道,刚步入台阶又发现不远处大树掩映下的建筑,又绕道过去,才知道这就是被称为四方城的碑亭,里面矗立着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是南京现存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古代碑刻,碑体通高8.78米,上书2746个碑文,书法优美,镌刻工整。穿过这座四方城,才是那座天桥,而天桥的尽头则是明孝陵的正南大门——大金门

天桥跨过了底下的梧桐大道,连接起了大金门和四方城。所以正确浏览明孝陵的路线应该是:从大金门进入,然后穿过概述明太祖朱元璋功绩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再进入被称为秋季“最美六百米”的石象路神道,之后经过石望柱和翁仲路,从下马坊穿过棂星门,然后再折东而行,绕过梅花山,到达孝陵陵宫正面的金水桥,过了石桥,便是明孝陵后部的主体建筑即明孝陵陵宫区,从孝陵正门即文武方门至独龙阜的宝城、宝顶,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地宫即在宝城之下。行走之中,听到了旁边导演对整个孝陵的介绍,过一下耳的是朱元璋从一个平民成为大明开国之君的传奇经历,而这一段历史也正是按照时间顺序被讲述的。

如果说石象神道是明孝陵陵宫区的导引部分,那么从大金门到四方城则是整个明孝陵的导引部分,从导引部分顺着浏览路线进入孝陵,旁听导游按照时间线索讲述朱元璋的传奇人生,这都成为了打开历史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一种顺次的行进。但是,先参观记录着朱元璋功绩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把四方城作为导引,是不是反而变成了对这种顺序的一种逆反?那块赑屃背负的圣德碑就是对朱元璋一生的概括,这种概括还体现在御碑亭内的“治隆唐宋”碑上,这块碑是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所设立,用以表彰朱元璋比肩唐宗宋祖的治国成就,而康熙题写“治隆唐宋”既肯定朱元璋的功绩,更是通过礼敬前朝来缓和民族矛盾,体现其“宽仁”的治国理念。所以“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和“治隆唐宋”碑共同构成了朱元璋的“身后事”。当身后事以相逆的方式被置于前端,当身后事已被提前知晓,忽然有了一种超越甚至颠覆历史脉络的奇怪感觉,是不是这反而会变成打开历史的另类方式?

当然,明孝陵的建造是朱元璋的身前事,这座陵寝始建于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当时的朱元璋53岁,孝陵先后调用军工10万人,历时25年建成,建成时朱元璋68岁,距离70岁逝世还有两年。两年后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于此,因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道治天下,故名孝陵。身前动工开建,身前完成建造,但是明孝陵的真正开创意义却成为了朱元璋的身后事:明孝陵北依钟山主峰,南抵孝陵卫,东起灵谷寺,西至城墙,纵深达2.62千米,陵垣周长达22.5千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它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的旧制,又创造了方坟为圜丘的新制,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是传统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融合的典范,亦成为后世明清帝陵的规制和模式,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而这是不是另一种“治隆唐宋”的功绩?不仅如此,六百年来朝代更迭,明孝陵遭遇了战火破坏和自然侵损,但是陵寝的格局依然保留,建筑遗址没有受到人为损毁,地下墓室完好如初,使得陵寝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六百年后依然静卧在钟山之麓,目睹着世事的变迁。

可以说,朱元璋亲自设计、主持建造的孝陵,成为后世的规制,这是身前事和身后事的完美结合,但是作为明代开国皇帝,当然无法真正预知身后之事:他不会知道儿子朱棣会为自己镌刻2746个碑文的“神功圣德碑”,他不知道康熙为他题写“治隆唐宋”,他也不知道明孝陵会成为后世帝陵的典范——当然,他也不会知道在自己去世之后明朝的都城会迁往北京,他更不会想到自己打下的江山最后走向覆灭,当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逝世,也就意味着之后发生的一切都变成了再无法预料的身后事,而明孝陵似乎也截然划出了身前和身后的清晰界限。但是明孝陵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位于明孝陵陵宫东垣以东约60米处的明东陵,他是朱元璋长子、懿文皇太子朱标的陵寝,而东陵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也是连接了朱元璋的身前和身后。

洪武二十四年即1391年的8月,朱标巡抚陕西,回朝后一病不起,次年4月,朱标去世,生前他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子,也曾主持过一些政务,可以说朱元璋对他给予过厚望,但是当年仅37岁的朱标去世,对朱元璋的打击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当年8月朱标被附葬在孝陵之东,称为东陵。东陵的建制是太子陵,陵寝缺少明楼和方城,但是对于朱元璋和马皇后来说,死后陪伴儿子也成为了他们的一种慰藉。当朱棣迁都北京,朱元璋当然没有料到这样的身后事,也许更想不到后代子孙远离自己而去,北京的明十三陵成为后代帝王的陵寝,他和皇后只能和病逝的朱标留在这里,这种分离,这种相守,构成了身后事的一种悲凉气氛。

但也许从朱元璋身后事来看,最为悲凉的并不是国都北迁,也不是国家覆灭,而是那场兄弟阋于墙甚至浇灭一切亲情的宫廷之变:朱标病逝之后,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接替自己的皇位,这是朱元璋的身前事;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即位改年号为建文,他尊其父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这就已经是朱元璋的身后事了;建文四年,朱元璋的另一个儿子朱棣篡夺帝位,他就是明太宗,即位第二年他将都城前往北京,除此之外,他废除了建文帝的帝号和朱标的帝号和庙号,恢复朱标懿文太子陵的称号,东陵的地位逐渐下降,最终湮没于荒草之中;它更是对朱允炆及其后代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而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失去了帝位,也失去了踪迹,成为明朝历史上的“失踪帝”,他最后去了哪里,他的陵墓在何处,都成了历史的一个谜。

身前是建功立业定都南京,身后是后代迁都北京,身前是自己兴建“明清第一陵寝”,身后是孙子失踪成“大明第一谜案”——即使身后是神圣功德,是“治隆唐宋”,所谓的传奇,所谓的功绩,也早已经成为了被写进历史的一个符号,巍巍钟山,磅礴陵寝,帝王伟业,风水宝地,不过是后人一风景。

石象神道

翁仲

金水桥的斑驳光影

方城

宝顶

红墙光影

一抹秋色

作为导引的四方城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541]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