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2浮光掠影归有期

从酒店出门,乘五号线地铁,再转一号线,到达南京南站;从南京南上车,G6707经过江宁、溧阳、宜兴、湖州最后抵达杭州西站;从杭州西出站,乘坐3号线,再转16号线,在人民广场下车。从南京地铁到高铁再到杭州地铁,一个半小时的行程就标志着三天的南京之行画上了句号。
从10月31日下午出发,到今天下午返程,三天也正好构建了离开与抵达、出去与回来的完整闭环,甚至在地理空间上仅仅是一种起点和终点的互换。每次出行回来后总有一个感觉,在这个闭环世界里,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起点有时候就是终点。是在看完了电影《格尔尼卡之树》之后出发的,这是“写影·1975”系列的最后一部观影电影,从2024年岁末开启观影计划,到10月31日终结,跨年度的行动共观影1975年上映的电影399部,当画上句号,光影50年也和光阴50年一起真正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观影体验就像是伸出一双手,从时间的内部横切过去,感受50年前的光阴和观影,也必将会从这个属于过去的影像世界里走出来——把一双手放回原处,就像最后抵达出发时为起点的终点一样,一切都回归了现实的秩序,一切也将打开新的一页。
看见那棵《格尔尼卡之树》是在10月的最后一天,而这一篇博客也正好对应着“或·历”2033年10月31日,“或·历”系统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隔着整整8年的时光,这是继2024年9月27日和“或·历”的2031年9月27日相差7年之后的又一次重逢,“或。者”以自生长的方式不断延长着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将现实越来越远地抛下。无论是“写影·1975”年的观影计划慢慢合拢,还是“或·历”创造的自我时间和现实发生着遥远的呼应,当这一天结束,就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一月,新的一天,新的观影,新的记录,以及新的生活——南京之行就是在这10月之末和11月之处发生的一次更新之旅,因为这是继2001年初春、2011年春天和初夏以及2016年7月之后的第五次南京之行,距离上一次出行南京已经过去了9年,是不是还会发现一个新的南京?
对于南京从来没有整体性的观览计划,每一次都是点与点的碎片连接,从秦淮河到中山陵,从大屠杀纪念馆到总统府,从阅江楼到汤山温泉,从玄武湖到中华门,从明城墙到博物院……这一次也一样,甚至比前几次更随意、更休闲,也更碎片化,更像走马观花。去了梧桐大道,游览了明孝陵,参观了鸡鸣寺,漫步了玄武湖,探营了南师大,打卡了先锋书店,而小五在结束了演讲比赛之后,又从宁波匆匆赶往上海,观看了浙江队在客场0:3“完败”上海海港的中超比赛,比我们迟一天来到南京,除了去了南师大,也没有其他多余的行程。月末之后是月初,昨天之后是今天,当时间以惯常的方式打开,并不一定是带来充满惊喜的新一页,并没有所有事物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展开的新气象,它所构成的就是一种日常生活。
观影如此,博客如此,南京亦如此,闭合是打开,终点也是起点,真的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也真的像时间没有走动一样停留在不变的一点,9年前离开南京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南京是熟悉的,也是遥远的,所以在始于南京南、终于南京南的过程中,我还是以有限的方式看见一个不在记忆中的南京,感受一个遥远的南京。”

八年,再一次具象化的存在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36]
思前:壮士断腕谁先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