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2壮士断腕谁先锋

在南京待了短暂的三天,却三次走进了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抵达南京的第一个晚上是在和南师大偶遇之后折返时,看到路口聚集着一些人,走近才知道被掩映于其中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先锋书店,穿过有限的人流,经过《思想者》雕像,跨过大门,再折到向上的斜坡,才发现这一个巨大的空间,里面是琳琅满目的书,是黄色灯光营造的温馨氛围,是墙上创作者注视的深沉目光,还有留言墙上书友的各种留言,还有散发出的淡淡咖啡味,还有通道尽头的巨大十字架,还有墙上那句“大地上的异乡者”……第二个晚上,一样的路线,一样的经过,但是在感受人文气息的同时,开始寻找可能购买的书,原价的书除了触摸和有限翻阅之外,并不会购买,找到的是一个特价以及五折的角落,特价的书是古旧书、二手书,但是先锋书店对这些书进行了二次定价,甚至很多书的定价高于新书,而五折的书虽然也是老版,但是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社,比不上被推荐、被陈列的人文社科新书;第三次就在即将离开南京的今天中午,再次回去,从书店右侧的文创区一直走到底,然后又从另一侧返回,这是一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斜向到角 ”扫街式游览,似乎要把这3680平方米的世界尽收眼底。
三过先锋书店,三进先锋书店,这的确是南京之行的独特体验,第二次进书店还购买了两本特价书书,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和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在作为过客的同时也成为了实际的消费者。说实话,百闻不如一见的先锋书店最大的感受就是丰富,巨大的防空洞空间,分门别类陈列着人文、社科类书籍,除了有限的翻阅,很多时候只是以目光的存在感为首选,在一目十行中完成对整个空间世界的触及:墙上是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卡夫卡等世界著名作家的经典照片,深处的镜子前挂着的则是海子、北岛、顾城、周梦蝶等诗人的相片,顶上是梵高、毕加索的画像和画作……氛围感是强烈的,温馨气息是浓郁的,当一个过客在这种氛围和气息中自觉成为购书的消费者,也许在那一刻的确有一种寻觅到了属于自己精神家园的感觉,的确有了告别喧嚣而沉静下来的体验。
《沉思者》还在沉思,十字架还立在天堂的入口,“大地上的异乡者”还在寻找着故乡,但是为什么店门口“先锋书店”的招牌不见了?据说招牌是不久前拆掉的,按照官方的解释是为了装修的需要,但实际上书店正常营业并无暂停式的装修,当里面还在营业,招牌处的空无就可能是另一种解释。在斜坡的入口处,立着一块关于“禁止拍立得、商拍的公告”,公告上说为了维护书店秩序及阅读环境,禁止使用拍立得,禁止开启手感光,禁止使用三脚架等辅助摄影器材,通道中请勿长期停留摆拍,同时禁止商拍商家入内……这一公告的落款时间为2026年6月23日,距今四个多月。公告上面列举的内容或者“禁止”或者“请勿”,拉下面孔或者好言相劝,虽然口气不同,但是实质一样,那就是以禁令的方式维护这里的秩序,还书店一个安静的空间。
招牌不见,更应该理解为取下而不是拆除,因为就是在发布公告的同一天先锋书店的店名招牌被取下了,“取下”和“禁止”的公告构成了先锋书店反对蜂拥打卡的态度,这无甚至被视为书店“壮士断腕”的决心,一个书店要把自己最具标识性的店名照片取下,要让它成为一种空无的存在,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但是这种壮士断腕的行为是不是另一种伪饰?一方面公布禁令、取下招牌之后,先前人山人海排队打卡拥堵入口的现象不见了,但是只是缓和,每次站在对面的时候,看到这个防空洞入口,还是三五成群在这里留影,没有了标志性的“先锋书店”店名,也不影响作为打卡的功能,而且公告上第一禁止的是拍立得,但是现场还有很多人拿着拍立得收取费用为游客拍照。所以“壮士断腕”的行为,缓和了矛盾,留出了空间,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或许彻底让书店回归书店,是要在“疏”的本质意义上解决,增设秩序管理者,借用执法力量,建立更为规范的制度,甚至让先锋书店蜕去“中国最美的书店”的光环,让它不再是一个可以打卡的网红点,如此,才可能真正、彻底回到书店看书、买书、读书的本质之路上。
但是如此,是不是意味着先锋书店也不再是先锋书店?实际上书店成为“中国最美的书店”,本身就是构筑了一种人文风景,既然是风景的存在,留影何尝不可?而且更多像我一样的过客,除了感受读书的氛围,除了偶遇里面的人文活动,是不大会去和陌生读书人聊天,也不会去购买原价的图书,作为“大地上的异乡者”,只是暂时找到了精神的归宿,即使异乡成为故乡,也是在逃避现实的虚构上的,而作为“城市的异乡者”,更不会在只是经过中将这里当成无所的故乡,所以除了感官的体验,除了氛围的感受,除了形式意义购书,进来必将出去,三次进来也必将三次出去,没有招牌的“先锋书店”也终会成为每一个过客转身离开后的背景。













|
绞刑架下的报告 【捷克斯洛伐克】伏契克 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 7.00元
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文艺评论家、作家。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伏契克18岁就加入了刚刚成立的捷克共产党,1928年起任党的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了捷克,捷克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伏契克毅然留在布拉格坚持斗争,1942年4月因叛徒出卖,被法西斯逮捕。法西斯残酷地毒打、折磨伏契克,又卑鄙地引诱他投降,但他在惨无人道的刑讯日子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用笔头在张张碎纸片上写下了长篇纪实文学《绞刑架下的报告》。1943年9月8日,伏契克被害于柏林的勃洛深斯狱中。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轰动世界,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九十多种文字,出版了30余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伏契克成为中国青年们心目中的楷模。该书结尾警句:“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呀!”一时成为全世界革命人士的警句名言。
|
马丁·伊登 【美】杰克·伦敦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元先锋书店12.00元
1907年4月下旬,杰克·伦敦带了第二个妻子夏米安·基特里奇乘游艇“斯拿克号”出金门海峡,开始作为期七年的环球航行,同时开始写作《马丁·伊登》。故事讲述了青年水手马丁·伊登偶然结识了上流社会的罗丝小姐,受她的启发,发愤自学,并开始了艰苦的创作生涯。尽管处处碰壁,他仍不愿听从罗丝的安排,进她父亲的事务所,做个“有为青年”。后来他突然时来运转,以前被退回的稿件纷纷得到发表,成为当红作家。以前看不起他的亲友都争先恐后地来请他吃饭,连已和他决裂的罗丝也主动前来投怀送抱。这使他看清了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对爱情所抱的美妙幻想也彻底破灭。在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中,杰克·伦敦不但写下了自己如何在平庸的资产阶级鄙夷下含辛茹苦地读书和写作的经历,也尽情阐释了他个人的混杂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尼采的“超人”说的社会见解。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7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