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鸡鸣风雨香如海

2011年6月的第三次南京之行,纯粹是公务出差,所以只是乘着间隙在晨间十分去了“被沧桑环抱”的玄武湖,走在鸡鸣寺路时就看见了沿山势而建的鸡鸣寺,由于当时还早,“多少楼台烟雨中”的鸡鸣寺还在沉睡中,于是有了第一次的错失;今天再次转入这条熟悉的道路,看见熟悉的城墙,也终于有机会进入了鸡鸣寺,但是直到登上最高处的豁蒙楼,站在“鸡鸣香海”的香台处,也没有找到进入药师佛塔的路,于是只好以远观的方式瞻仰这座七级八面、斗拱重檐的佛塔,这也成为了南京之行关于鸡鸣寺的第二次错失。
14年前错失了浏览鸡鸣寺的机会,14年后又错失了进入药师佛塔的机会,两次错失都带来了不小的遗憾。但是这只不过是个人体验中的错失,而在鸡鸣寺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这座“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首刹,却见证了最重要的一次“错失”。鸡鸣寺因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而得名,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但它的前身可追溯至东吴的栖玄寺,但那时是吴国的后苑之地,公元300年即西康元年在此依山造室创建到场,而到了南朝大通元年,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曾四次“舍身”于此,并在寺院内颁布《断酒肉文》,为佛教素食肇始,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建康时就居于此,鸡鸣寺与栖霞山、定山寺齐名,成为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虽然梁武帝创造了鸡鸣寺的佛教地位,但是“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辉煌却也因此陷入“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幻灭之中。梁武帝被称为“皇帝菩萨”,当时北方的北魏发生了河阴之变,最终导致北魏分裂,对于南朝的梁来说这是北伐的大好时机,但是梁武帝却痴迷于佛教,甚至舍身兴佛法:据《资治通鉴》记载,普通八年即527年,梁武帝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国号为大通;大通三年9月,梁武帝再次在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他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讲解《大般涅槃经》,群臣捐钱一亿才赎回“皇帝菩萨”,梁武帝还俗,但是没过几天梁武帝再次去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释御服,持法衣,行清净大舍,最后还是群臣捐钱一亿赎回;大同十二年,梁武帝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将其赎回;之后梁武帝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最后还是以朝廷出资的方式将其赎回。
在东魏和西魏陷于战争的时候,梁朝尚处在稳定的政局中,但是梁武帝由于痴迷于佛教怠于理政,实际上就是错失了北伐而统一中国的伟业,在大同元年三月梁武帝临幸同泰寺的时候,晚上梦见佛塔起火,他认为这是魔鬼造成的,之后下诏说:“道高魔盛,行善郭生,当穷兹土木,倍增往日。”于是计划建造一座高十二层的佛塔。这场火烧佛塔的梦或者是一次警告,但是梁武帝却反其道而行之比以前更迷信佛法,于是,在佛塔即将建成之时,“值侯景乱而止。”发生了侯景之乱。侯景反叛东魏之后生出异心,竟然提出以河南十三州降亮,梁武帝这次认为是收复中原的好机会,因此接纳了侯景,还以侯景为大将军分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给予了侯景很大的权力。“右足偏短”是侯景生理上的特点,也是不忠的象征,更是野心的体现,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发动了叛乱,此时的梁武帝如梦初醒,但是在一次次错失机会之后在无力回天,台城之围后梁武帝被侯景控制,他躺在净居殿中嘴巴发苦想要喝蜂蜜,但是已经无人回应,梁武帝在发出了两声“荷,荷”中死去。
梁武帝在位四十七年,是南北朝时期在任时间最长的君主,但是一代君主最后想要蜂蜜都无法满足,在“荷!荷!”声中驾鹤西归,的确有些凄凉。可以说,梁武帝一人用光了整个王朝的寿命,他一死梁朝皇室也开始了争夺皇位的战争,之后梁朝走向了覆灭,“以长江为限”成为南北对峙的分界线。可以说,梁武帝时期拥有了最好的统一时机,但是他迷信佛教、错判局势,更是变成了侯景之乱的牺牲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也在这样的错失中转过了大大的弯改变了它应走的轨迹,就像“鸡鸣香海”中善男信女结缘拜佛祈祷的香火,最终都化作了一缕飘散的青烟。
历史的大错失是谓“资治通鉴”,而个体两次不经意的错失尚有弥补的机会,于是从鸡鸣寺出来,穿过解放门,再次来到被誉为“金陵明珠”的玄武湖,从台菱堤出发,到达菱洲之后,便坐上了观光车,于是过环洲、经梁洲、穿翠洲,观晚唐诗人韦庄笔下“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十里长堤,最后来到出口,虽是走马观花,虽是一目千年,总面积5.13平方千米的玄武湖便被串联在一起,它几乎形成了没有错失的闭环。








依山而建

可远观的药师佛塔


鸡鸣香海


解放门的一段城墙

从玄武湖台菱堤远观鸡鸣寺





玄武湖风光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