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8 后天的“后天”
“如果寒冬的终点是那-15℃的极致,也像是无法企及的未来,在虚拟的世界里自我解脱。”仿佛就在昨天说的,像是对传说的定义,可是,一转身,这虚拟的寒冷却以突然而讽刺的方式一步步变成现实,一步步带向极致,一步步戳穿想象。
全部都在下午,铺天盖地而来。本地气象部门的信息在QQ群、微信上传了开来,“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手暖湿气流和强冷空气先后影响,20日夜里起我市有暴雪冰冻天气过程”,从最初的雨夹雪到雪,从雪到暴雪,再从暴雪到严重冰冻,这次的极端天气持续时间将有近一周的时间,而不仅仅是周期长,降雪量将达到10-20厘米,山区可达30厘米以上;冰冻时最低气温将降至-9至-10℃,山区达到-12℃以上。预报里的数字或许是抽象的,具象化的话,30厘米的降雪将没过膝盖,-12℃的气温将刷新历史极值。
![]() |
昨日的软件预测数据 |
似乎好久没有如此具体地想象过这样的暴雪和冰冻,如果要从记忆中搜寻点线索的化,最近的一次暴雪当然是在2008年2月,那次罕见的南方暴雪天气是一次真正白色的覆盖,不仅是覆盖,也是吞没,无法开车只能步行的境况里似乎是人回到最原始的出行阶段,而静谧和寒冷中真的有一种行走在末端的感觉。而严重冰冻的极值是在1991年12月29,最低温度的纪录是-13.4℃!没有雪只有积冰的路面,一不小心就会仰天摔跤,几乎满街的人都在做循环的动作: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
似乎都已经经历,又似乎都在回忆中变成了想象,不是太远,是太罕见,以致都藏在时间的深处,深恐不安地远离现实。但是,现在,它却来了,气势汹汹而来,猝不及防而来,充满戏谑而来——就在上周,当朋友圈贴出气象软件的预报数值的时候,当“吓死宝宝”的网名寻求权威解答的时候,专家们都一直定性为谣传,是某些软件基于资料的分析而做出的判断,不可信,甚至斥之为“胡说八道”,而现在终于要开始打脸了,而且是重重地打了下来。
打脸的过程似乎是有过迟疑的,那扬起的手在空中停留了一下,似乎是准备撤去了,但是最后却以更大的力量甩了下来。就在早上出版的几张报纸里,也没有提到降温会达到历史的极值,只是说周三开始要降水降温,只是说天气会变冷,预报到的最低温度也只是说周日会到-4℃。但是仅仅过了半天,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就形势突变,除了在朋友圈刷爆的气象信息之外,弹窗跳出的是“浙江将迎来暴雪冰冻天气”,然后是紧急部署,快速动员,然后是夜晚全省的紧急会议,全民推送,众志成城,上升到政治高度的战斗即将打响。
事情的端倪似乎早就显露了,去年12月30日11点,地球的北极迎来了“世纪之暖”,当时的监测数据显示,北极气温急升35℃,从29日的-35℃一跃升至0.8℃,与4000公里以南北京的气温相当,比以往冬季正常气温高出近30℃——这是有卫星探测以来,首次在12月的北极发现0℃以上的温度,也是有记录以来,北极冬季温度第二次升至0℃以上。北极变暖,按照气象学的解释,是因为冰岛的强大气旋式风暴将北大西洋的热量带带向北极地区,而一端的变暖引起的“北极涛动”转为负位相,从而使得中纬度地区变冷,冷空气开始大举向南侵袭。像是一次博弈,而当北极终于迎来零上的春天的时候,一切都颠覆了,一切都改变了——厄尔尼诺年爆发一次强大的寒潮便成为可能。
分析太过专业,但是在“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小寒大寒,冻成一团”的民俗意义上,冷,寒冷,极度寒冷,就完全变得应景。但是在还没有真正迎来寒潮的现在,还没有看见暴雪冰冻的今天,似乎总是对未知充满了想象,不管是曾经疯传的-15℃最低温度,还是紧急辟谣的专家,都像是活在一个想象的国度里,有时候是感性的刺激,有时候是理性的分析,但是传得太快说得太绝对,那只手便总是做出拍巴掌的动作,一声沉闷的响声,便是击碎了想象。
可是,这一场已经被权威部门预报的暴雪冰冻天气就不会成为另一种想象?就不会在众志成城中走向另一个极端?就不会在扬起手来的时候又以戏谑的方式打到了自己的脸?想象是无罪的,因为未来总是走向理性之外的未知,甚至,当一切全部列入计划列入程序列入反控制的领域,也像是一个大导演现身,他用“Action”的场景牌控制着调度,而那上面分明写着:电影《后天》,第2016个镜头。后天是明天的明天,与今天隔着两层,后天是大寒,后天有雪,后天终于在我的世界里变成最经典的幽默电影:有碎片式疯传的惶恐,有紧急辟谣的理性,有全民皆兵的备战,有期待成真的刺激,后天的“后天”,在眼前,在路上,其实却遥不可及。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092]
顾后: 《无法松的一生》:压抑在画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