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8《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神的本质就是理性
“把你的胡子刮掉,爱比克泰德。”如果我是个哲学家,我就会说,“我不刮胡子。”“但是[不刮]我就砍掉你的脑袋。”要是这会对你有什么好处的话,你就把它砍掉呗。
——《如何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持自己的本性》
长着胡子,是哲学家的标志,不管是斯多亚学派还是犬儒学派,哲学家都会留着胡子,所以有人让爱比克泰德刮掉胡子,他的回答是:“我不刮胡子。”因为在爱比克泰德来说,胡子不只是哲学家的标志,更是我为哲学家的“本性”;如果有命令让他刮掉胡子,否则会砍掉他的脑袋,那么爱比克泰德的选择就是:“你就把它砍掉呗。”宁可被砍去了头也不会刮胡子,这更体现了他对本性的尊重:胡子不仅仅是胡子,而是态度,是意愿,更是本性。
刮胡子和砍脑袋之间的抉择,爱比克泰德其实没有犹豫,也没有悲伤,他的回答是爽快的,而且他认为被砍掉脑袋更是对下达命令的人是一种好处,自己被砍掉脑袋是合乎自己的本性,砍掉脑袋的人也得到了好处,所谓双赢其实都是对于本性的反应。那么,什么是保持本性?爱比克泰德认为,保持本性“就是在生活中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思考这种问题的人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本性就是力量的体现,他举例说,当狮子袭击牛群的时候,公牛为什么能勇敢站出来保护整个牛群?“很明显,只要有力量,它自己就会意识到的。”公牛有没有力量,它自己是有意识的,而且它会把自己的意识变成行动,而人也一样,人会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这种自我意识到的力量,这种将意识变成行动的力量,就是对自己本性的保持。
所以,保持本性只和自己的意识和力量有关,是“我考虑的问题”,而不管别人,在刮胡子的选择上,其实爱比克泰德的说法是:如果砍掉脑袋不符合我的意愿,只是为了你有什么好处,那我宁可刮掉胡子而不是砍掉脑袋,在这里最关键的是,什么是真正符合自己本性的东西,“因为只有你了解你自己,了解你在自己的眼里到底有什么价值,了解出卖你自己需要多少价钱——因为不同的人出卖自己的价钱是不一样的。”自己了解自己,就是自我意识,就是自我意识背后的自我行动,所以对于爱比克泰德来说,本性就是追求伟大的人格,就是拥有崇高的品德,就是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人——“我爱比克泰德并不比苏格拉底强;可是如果我可以做到不是太坏,这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比不上米洛的强壮,但可以锻炼自己,比不上克罗伊斯那样富有,也绝不会忽视对财富的积累,保持本性最重要一点就是通过锻炼、积累以及学习“力臻完美”,而这种自我积累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成为一个理性的人,“我们才需要通过教育来学会如何在符合自然本性的条件下,把我们对理性和非理性的天然认知正确地运用到具体的实际情况中。”
从刮胡子和被砍脑袋的决定,引出保持本性的重要性,从保持本性的要求引出锻炼和教育的重要性,又从锻炼和教育的目的引出合乎理性的要求,爱比克泰德其实已经勾勒了斯多亚的观点和实践目标,核心就是理性,在他看来,人就是理性的动物,“对于理性的动物来说,非理性的东西是无法容忍的,而理性的东西则是可以容忍的。”什么是合乎理性?就是本性,所以只要是符合自己的本性,就是理性,只要是合乎理性的事就可以去毫不迟疑地去做,“如果一个人觉得被吊死也是合乎理性的,那么,他也应该去上吊。”砍掉脑袋和上吊在这里似乎有了某种不同,砍掉脑袋是被动的,是他人的命令,而上吊如果合乎理性也应该付诸实践,但其实在本性上又是一致的:上吊是认为自己必须上吊,只有上吊才能合乎理性,被砍脑袋也是必须被砍脑袋,不是在乎对别人有什么好处,而在于自己的这一行为是合乎理性的:成仁成义不正是一种不屈服的理性?
爱比克泰德身体孱弱,而且一条腿残疾;爱比克泰德一声清贫,在罗马时长期居住在一间小屋里,除了一张床、一领席和一盏灯外,几乎一无所有;爱比克泰德出身于奴隶,他的名字在希腊语中就是“获得的”“买来的”意思,奴隶出身的他和斯多亚学派的塞内卡和马可·奥勒留在身份上有天壤之别……按理说,爱比克泰德更追求物质性的东西以改变自己的身份,更需要通过物质的保障保持本性,但是他宁可砍掉脑袋也将其视为一种本性之决定,因为在他看来,人就是要做合乎理性的事,就是要将一切置于“我考虑的问题”中,就是要回答“什么是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第一卷第一章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是爱比克泰德全部学说的中心命题,这也是希腊化时期关于自由意志以及决定论的重要课题,尤其是斯多亚伦理学与伊壁鸠鲁伦理学争论的焦点。
什么是权能之内的事情?或者说什么是人本性中具有的能力?什么是人能够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观察的能力?爱比克泰德很明确地作了回答:“这就是理性的能力。”只有理性能够审查自己,“审查自己到底是什么、自己有什么能力和自己有多大价值,同时又能审查所有其他各种能力。”这是人唯一能够自我认知而且能认知其他一切能力的能力,而且在爱比克泰德看来,理性的能力是“从别处得来的能力”——是从哪里得来的能力?由此爱比克泰德引出了最重要的能力来源,那就是神,神把理性赐予给人类,在爱比克泰德看来,神赐予的这个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优秀的,这个能力是“主导所有其他能力的能力”,是“能够正确运用表象的能力”,而且,在爱比克泰德看来,神只有做得到,他也会把其他能力交给人类,但是他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理性的能力是神唯一赐给人类自我认识的能力。
编号:B31·2241107·2204 |
第一卷的第一章,爱比克泰德实际上已经表达了斯多亚学派的主要观点:什么是理性?理性为什么是神赐予的最优秀的能力?理性如何合乎本性?如何才能在教育和锻炼中达到这种能力?首先是一种神论思想,“首先,我们都来自于神;其次,神是人类之父,也是众神之父;那么,我想,这个人就永远不会看贱自己。”在斯多亚时期,神的概念已经从过去的多神论变成了一神论、多神论和泛神论的结合,在他们看来,神创造了万物但是并不在万物之外,而是寓于万物之中,这其实是一种泛神论的思想,所以人分有了神的理性,而人之为人最根本的就在于这一点,所以爱比克泰德说:“人是由两种东西混合产生的,一种是肉体,与动物相通,一种是理性和智能,与众神相通。”如果和动物相通,和肉体相通,那么人就会越来越像豺狼变成背信弃义的人,就会像狮子一样没有人性,就会像狐狸一样成为“最混账的动物”,“我们许多人都委身于不幸的、僵死的动物本性,而只有很少的人才追求神圣和幸福。”
这种人对神的理性的分有,更重要的是传递出另一个重要的观点:神是理性的,所以当人分有了神的理性,就意味着神和人组成了共同体,“是神撒下种子,造就了我的父亲和我的祖父,造就了地球产生出来的所有生物,尤其是造就了地球上的理性生物”,这样只有有理性的生物的自然本性可以和神交流,而且通过神性与神结合成一体,“如果他理解所有的这一切,那么,他为什么不把自己叫做世界公民?他为什么不把自己叫做神的儿子?他为什么还要因为在人中间发生的事情而感到恐惧呢?”在这里,当人分有了神的理性,当神和理性之人结合成共同体,也就意味着人与神的沟通不是通过预言、启示和神圣的经典,而只需要运用自己的理性就可以了,因为灵魂与神紧密相连,它就是神的一部分,“所以每一部分的每一个运动,对于神来说,不正是他自己的运动,而且还都与他自身一体吗?”在另一个意义上,神和人的结合体,人分有了神的理念,也意味着什么是权能之内的事就有了更清晰的回答。
世界万物分成有理性的人和无理性的动物,人有灵魂的部分和肉体的部分,那么神的理性如何真正被分有?爱比克泰德举例说宙斯曾对他说:“爱比克泰德,如果可能的话,我当然会让你的这具小小的肉体躯壳以及你的这点财产自由自在,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的。”但是宙斯说爱比克泰德的躯壳不是他自己的,只不过是“一块做得精致的泥巴而已”,宙斯所赐给他的东西就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产生采取行动的驱动和不采取行动的驱动、产生想要得到东西的意愿和想要回避东西的意愿的能力,一句话,它是一种能够正确运用表象的能力。”这个能力当然就是理性的能力,但是在这里理性的能力被具体化为两种,一种是产生想要得到东西的意愿,另一种则是想要回避东西的意愿的能力,笼而统之,理性的能力体现就是正确运用表象的能力,就是管理所欲一切的能力,只有拥有了这种理性的能力,“你将再也不会遇到任何阻碍,你将再也不会受到束缚,你将再也不会悲伤哭泣,再也不会怨天尤人,再也不会媚颜奉承他人。”
这里就有了肯性和否定所结合的理性的能力,这也是对于肉体和精神的区分,什么是理解表象的能力?“对于非理性动物来说,让它们去做吃饭、喝水、睡觉、交配等等之类的事情就已经足够了。而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神还赐予了我们理解能力,所以我们仅仅只做这些事情就不够了:我们的言行必须得当有序,合乎我们自己的自然本性和结构,否则我们就永远无法达到我们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说,通过理性达到自我的主宰,就是正确运用表象,就是达到至善的境界,但是这种彻底理性化必须去除动物的非理性和肉身的诸多诱惑。正确运用表象的能力,就是“审查表象”,“哲学家最首要、最重大的职责就是检验表象,认清表象,未经检验的表象绝不采用”。在这里,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和以前的斯多亚学说有所不同,在以前的哲学家看来,神可以让物质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认为物质没有任何性质的质料,只有从神那里获得的形式,但是在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下,后期斯多亚倾向于把物质看成是对神的全能力量的一种障碍,甚至认为是邪恶的力量,爱比克泰德充分表达了这种观点。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本来我们可以只关注、执著于一件事,可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求许多事,把自己束缚在许多事情上,——我们的身体、财产、兄弟、朋友、子女还有奴隶。”在他看来,不光是肉体,还有财产、兄弟子女和奴隶,这一切都是束缚自己的物质,都是对理性来说是一种障碍,或者说,都是不属于自己本性的东西,是我们权能之外的能力,“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属于我们权能之内的东西,而至于其他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就只能让它顺其自然本性了。”我们被神赋予而成为权能之内的事就是合乎本性,就是发挥理性,就是运用表象,爱比克泰德由此构建了斯多亚的伦理体系,而要实现这一切,就是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就是要进行锻炼,就是要达到自我的完善。他在《论进步》中认为,只要以想得到东西的意愿和想回避东西的意愿为目标,就能达到善,就能取得进步,“既然美德一定会带来幸福、平静和安宁,那么,走向美德当然就意味着走向幸福、平静和安宁。”他在《论满足》中说,只要人以听从神意为目的就会得到满足,而这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而且他也永远不会受任何人的阻碍”;而这也是自由,在《论自由》中,爱比克泰德阐述了自由的本质,“一个人,如果他能够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那么,他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一个人,如果什么东西都逼迫不了他,阻碍不了战胜不了他,那么,他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一个人,如果他采取行为的驱动不受任何阻碍,他想要得到东西的意愿总能够实现,他想要回避东西的意愿不会落人自己想要回避的东西里,那么,他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但是因为自己奴隶出身,后来变成了自由人,“自由”对于爱比克泰德来说具有特殊的含义,他认为真正通往自由之路的唯一办法就是“摆脱奴役”,“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最后用你的全部灵魂说,指引我吧,宙斯,啊,你,我的命运,去任何你早已安排好让我去的地方。”
对于进步、满足、自由的阐述,爱比克泰德丰富了他的伦理学,但实际上,爱比克泰德对于神的理性的分有,还体现在他对逻辑学、哲学的观点上。爱比克泰德的论说集中没有大谈逻辑,这是斯多亚的一贯观点,因为他们更注重道德哲学,但是爱比克泰德在论说集中鼓励学习逻辑,而且他开办的学校里还开设了逻辑课程,爱比克泰德逻辑其实构成了理性的一部分,所以当人学习逻辑运用逻辑也是合乎理性、保持本性的重要标志,“对于推理来说,只会说话也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学习检验和分辨真命题、假命题以及无法确定的命题的能力。”他在《逻辑是必要的》中就说,逻辑就是理性的表现,“要么用理性自身来剖析理性,要么用理性以外的其他东西来剖析理性。”而理性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剖析自身。而对于哲学,爱比克泰德在《哲学应许了我们什么》中认为,哲学不是帮助人们得到外在的东西,它的作用是“都要保持主导要素与自然和谐一致”,什么是主导要素,““我存在于其中的那个东西的主导要素”,也就是本性。在这里爱比克泰德其实赋予了哲学一种认识的开端意义,“如果我们有些人在开始学哲学的时候,入门的路走的是应该走的路,走的是大门,那么,我们就会意识到,面对人生会遇到的各种实际重要问题我们是多么软弱无能。这种意识就是哲学的开端。”只有当人们面对矛盾,想要探索矛盾背后的原因,寻找判断的标准,检验自己的人事是否正确,那就意味着哲学打开了大门,而这扇门被开启,对于爱比克泰德来说,目的也是在探讨人的本性,探讨在理性之下如何合乎本性。
但是这种合乎本性的伦理观在他的学生阿里安编辑的《道德手册》中却有了另外的说法:它要求人们沉默,“在大部分时间里,你都要保持沉默,非到必要的时候不说话,而且,即使是说话,也要几句话说完。”它要求人们不要笑太多,“不要笑得太多,不要什么事情都笑,不要毫无节制地笑。”不要发誓,“避免发誓,如果可能的话,什么誓都不发。否则,除非形势所逼绝不发誓。”凡此种种都变成了人的准则,而且这些也并非是本性的表现,甚至“道德手册”全部变成了道德规范,变成了实践,“永远不要自称是哲学家,也绝对不要对门外汉大谈你的哲学原则,你应该[通过具体行动]做符合这些原则的事情。”对理性如此悬置,对实践如此重视,虽然不违背斯多亚学说的基本思想,但是这真的是爱比克泰德的思想?真的是对神的理性的分有?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5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