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31人间仙境非蓬莱
照壁上题写着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遒劲有力,紫薇作为前景定格的“忠”字熠熠生辉,重现戚家军抗倭故事的一幕幕影像让人血脉偾张……进入蓬莱阁城门,左拐而进入的便是戚继光纪念馆,当一种英雄的传奇被纪念、被阅读,被学习,似乎那左拐而分叉的故事里,再也找不到“人间仙境”的虚无和缥缈,再也寻觅不到“海市蜃楼”的氤氲和神秘,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这是四百多年前的戚继光写下的《马上行》一诗,在这首自我勉励的诗里,“横戈马上行”成为他一生的写照,而这种英雄主义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无非只有一个,那就是“报主情”——在纪念馆第一单元的“将门世家”里,紫薇树下那个大大的“忠”字便是最好的证明。从将门世家到勋垂东南,从望著幽燕到一代战神,再到流芳华夏,五个主题展馆通过壁画、浮雕和泥塑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立体、直观的场景,生动再现了山东海防备倭、闽浙沿海抗倭、蓟州边关戍守、案头著书立说等历史画面,展示了戚继光传奇的一生。
烈日当空照,穿行其中,在感受戚继光戎马一生的英雄事迹同时,也闻到的浓重的油漆味,而作为蓬莱党性教育基地核心教学点的戚继光纪念馆,两个月前的6月13日才正式开馆,来自戚继光领域的专家在开馆之前提炼出了“矢志报国、保境安民、革故鼎新、使命担当、克己修身”的戚继光精神内涵。但是,略显尴尬的是,在几个单元的介绍中,很少有其他的游客,那些展馆的门似乎也都呈现关闭状态,当我们团队到来时,才咿呀打开,而等参观结束,又咿呀一声关闭。开馆不久,游客稀少,这也便是纪念馆的现状,而在与蓬莱阁连在一起的行程中,纪念馆的参观竟占了大部分时间,导游十分详尽地介绍了所有展馆所有单元,期望最大可能还原戚继光的一生传奇。
整体时间是固定的,当左拐的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占据了大部分时间,那出门右拐的蓬莱阁便只能走马观花:在游人如织中登上了“人间仙境”,不管是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还是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弥陀寺,也都是匆匆一瞥,当在略显喧闹中穿过这些祠庙殿堂、阁楼、亭坊组成的建筑群,几十分钟便已到了蓬莱水城之外。站在高处,也远望过对面的长岛,也俯瞰过底下的浅海,也对视过八仙过海景区,而在这快速的浏览之外,却不知渤海黄海分界线在何处,不知田横山文化公园里有和物,也没有领略水城古建筑群的魅力,更不要说在碧空万里的夏日何来“海市蜃楼”的奇观。
作为整体而言,蓬莱阁以古建筑群为中轴,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四种文化为底蕴,山海城阁为格局,这里流传着秦始皇访仙求药的故事,演绎着八仙过海的神话,有过“海市蜃楼”的奇观,而这一切都给蓬莱阁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而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或者神话只是神话,传说只是传说,在烈日、游人组成的现实里,那只不过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神秘,苏东坡曾写诗道:“东方云海空覆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雀藏珠宫。”似乎也是对于这一种神秘的质疑。
其实,如此匆匆只不过是一种经过,作为和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蓬莱阁,其实还有着可以驻足的理由,但是和戚继光纪念馆的详尽介绍相比,蓬莱阁似乎变成了一种边缘存在,略去了传说轶闻,省却了神秘故事,不见“浮波涌金,扶桑日出”的壮观,错过“霁河横银,阴灵生月”的浪漫,也没有遇见“烟浮雾横,碧山远列,沙浑潮落,白鹭交舞,游鱼浮上,钓歌和应”的生动场景,遗憾之外,对于蓬莱阁的探寻,当然也不只是“莫不欲到其境而脱于无何有之乡”,只是以一种海天之间的想象,构筑现实之外、眼见之外的文本,而当一切只是匆匆,一切只是经过,在上山下山的简单过程中,似乎人间本无仙境。
但传说可以以另外的文本书写,朱处约的《蓬莱阁记》中说:“世传蓬莱、方丈、瀛洲在海之中,皆神仙所居,人莫能及其处。其言恍惚诡异,多出方士之说,难于取信。”难于取信便是一种质疑,当他在嘉佑辛丑登临之后,才知道,真正的人间仙境是这政和人通的当世,“治邦逾年,而岁事不愆,风雨时若,春蓄秋获,五谷登成,民皆安堵。”于是在怀疑主义之后便得出结论:“上德远被,恩涵如春,恍若致俗于仁寿之域,此治世之蓬莱也。后因名其阁曰蓬莱,盖志一时之事,意不知神仙之蓬莱也。”
当人间之仙境变成“人世之蓬莱”,当“神仙之蓬莱”成为“治世之蓬莱”,都是因为“上德远被,恩涵如春”,如此,这右拐的蓬莱阁也变成了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那紫薇树下的“忠”字也便诠释了蓬莱的真谛,那“南北驱驰报主情”也便成了蓬莱精神的归结点,也如此,左拐和右拐,历史和当下,传说和现实,合二为一,成为真正的“人间仙境”。
传奇戚继光
传奇故事被打开
“忠”心报主
紫薇和唐槐
蓬莱阁建筑群
炮台
远观和俯瞰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