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五品衙门朝南开
八字衙门朝南开,被称为“江南第一衙”的浮梁县衙的确南邻昌江,但是从昌江边的县衙路到浮梁县衙的“八字衙门”还有长长的一段路:进入景区南门之后,便是一条几百米长的浮梁历史文化长廊,和浮梁相关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均以浮雕的方式被记载;穿过挂满红灯红的长廊,抵达的是恢弘的城门楼,西侧还陈列着瑞典东印度公司的传奇船只“哥德堡号”模型,18世纪中叶,景德镇的瓷器和浮梁的茶叶便是通过哥德堡号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到欧洲;通过城门楼之后,是一条复古的商业街,一只大公鸡在午后时分错乱地啼叫,商业街的右侧矗立着一座古塔,这是始建于961年、被誉为“江西第一塔”的红塔,据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的时候,曾经在这里避难;古塔的底层允许人通行,穿过内体空筒式穿壁绕平座结构的古塔,再往前就是那一面起着屏障作用的照壁,绕过照壁,最后呈现于眼前的就是浮梁历经千年的八字衙门。
浮梁历史文化长廊、城门楼、复古街,乃至红塔,似乎都是进入浮梁县衙的铺垫,是阅读正文之前翻开的封面和前言,而属于浮梁县衙的这本书之所以厚重,就在于它是中国江南唯一保存完好的封建县衙,被成为“江南第一衙”。其实,被冠以“江南第一”,更多是一种模糊概念,毕竟“江南”是一种并不纯粹属于地理学的指称。对于浮梁县衙来说,真正能够凸显其特殊地位的是另一个标志,那就是高于其他县衙的规格和地位,一般来说,县衙的知县是七品县官,但是浮梁的知县官居五品,所以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第一县衙”。
为什么浮梁县衙的规格和地位要高于一般的县衙?这也和浮梁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关。浮梁在唐初的时候还叫新平县,天宝元年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故得名浮梁,浮梁县衙也岁浮梁县而被设置,之后,浮梁就成为了当时的商业重镇,根据浮梁县志记载,唐初浮梁茶叶开始兴盛,之后发展成为了全国主要的茶叶贸易集散地,创造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盛况,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也可管窥浮梁商业之盛。除此之外,瓷都景德镇的崛起,浮梁也成为名噪一时的“水上宜陶”,浮梁县衙甚至成为管理瓷器事业的“督陶官”的办公地点。就如瓷器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一样,浮梁出产的茶叶、陶瓷成为贡品,浮梁也变成了上邑,知县的地位和建筑的规制高于同级别的县衙,成为了中国第一县衙。
从高悬“浮梁县署”的衙门进去,就是三开两进的县衙,分布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由南往北以此有头门、仪门、亲民堂、琴治堂、三堂等建筑,头门地面为青石和卵石铺砌,卵石地面呈八字形,主体墙呈八字形,影壁呈八字形,这就是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八字衙门”,那大堂上的“明镜高悬”匾额、出海红日图、东梢的“喊冤鼓”,还有陈列的官服、讯杖、官轿、夹棍等设施,都能让人感受到衙门审案特有的威严感。除了中轴线上的县衙主体建筑,东西两侧配有附属的宾客衙、巡捕衙和单独的县丞衙门,还有铁栏围起来的“监狱”,而三堂后面则是占地1500平方米的后花园,各种瓷器小品点缀其中。
现存的浮梁县衙为清代道光年间重修,据统计共有347位县官在此办公,他们维持了浮梁的治安、商业纠纷、行商集散等事务,而历经1200余年六朝风雨的浮梁县衙,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机构设置及功能划分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文化长廊
县衙大门
城门楼
各类建筑
红塔
江南特色
喊冤鼓
天井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84]
思前:莫如“瓷”地最宽闲
顾后:秋意陶然的一次“碰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