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9未·宿建德江

20220709.png

相机放置在双肩旅行包的最底层,放进去,然后拿出来,中间经过了一天和另一天,经过了酷热和清凉,经过和出去和回来。但是在这并不漫长的近60个小时内,它没有被取出,没有按下快门,当然也没有最终形成一张单反的照片。

出门携带相机,是以往的习惯,而这次真的只剩下了习惯本身。当随身携带的眼睛能看见经过的一切,当用手机若有若无地拍下并不是地标意义的照片,相机制造的影像成为了一种缺失——是不是真的只剩下了出行本身?包含着当下却不再拥有认真摄下瞬间的渴望?创造客观产值的草莓小镇,中国第一座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建造的大型水电站,“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发源地,以及雉堞半作梅花之形而得名的千年古城,是不是都只是一种走马观花的存在?它们都勾不起成影的兴趣?

其实,它们所构成的是出行的目的地,零散而成为一个整体,达到的一种象征,或者说,一天和另一天的出行,其象征意义大于所见的具体性含义。已经好久没有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上一次似乎还是在两年前;去年的上海之行几乎是见缝插针的所为,所以2021年年终关键词是“无行”——当一切在疫情时代寸步难行,只有一天和另一天的行程,只有两个小时百余公里的距离,似乎也成为离开最难得的机会,去往何方、到达何地、以何种方式经过都不具有展开的丰富性,甚至于那个城市从来不是陌生的存在,那些参观点都不具有吸引力,但是当出行本身被赋予了离开和达到的完整意义,它构成的是一种叫做“永远在别处”的体验感,它有限地解构了被封闭着的现实,它打开了一个有着明显朝向的前方,它容纳了太多成为行者的象征性细节。

千年的古城被重新赋形,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妇女精神进一步光大,2020年7月7日的九孔泄洪也见证了历史,只有当下的人行走在其中,才能以最当下的脚步书写经过者的渴望心态。白天是橙色甚至红色高温预警发布中的酷热,晚上是被包装起来的17℃清凉,白天是一群人的走马观花,晚上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独行,白天是所谓接受教育的活动,晚上是“宿建德江”的梦幻——白天是远处传来两声枪响带来的热议,晚上则是酒杯摇曳中的忘我:一天和另一天,一个城,一条江,一种出发和回归,一部未取出的相机,“宿”而“未宿”,未行而行,终会留下一个屐痕。

江水清冽

电站光影

千年梅城

沧桑生命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955]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